

“四培”傳承紅色基因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闡述偉大建黨精神,並指出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強調“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我們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偉大建黨精神與紅色基因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紅色基因是黨在長期奮斗中錘煉的先進本質、思想路線、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總稱,是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內容,是“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重要保障。青海這片紅色沃土,有著光榮革命傳統,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中,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應當用心在“培”字上下功夫,傳承好紅色基因。
以培養紅色基因傳承隊伍為關鍵
提升黨史學習教育質量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培養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紅色基因傳承隊伍對於提升黨史學習教育質量至關重要。一是要重視理論工作者隊伍建設。青海現有60余處紅色資源,但宣傳較少、影響不強,紅色資源的挖掘研究多處於較淺層次,在歷史脈絡、現實意義等方面還需強化規范的學理研究。需要廣大理論工作者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不斷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需要激發理論工作者的創新活力,鼓勵前瞻性和戰略性研究闡釋,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體系,讓作出突出貢獻的理論工作者有成就感和榮譽感。二是要重視宣講工作者隊伍建設。高校、行政院校、機關、社區中的宣講工作者要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身先士卒,學深悟透,通過教書育人、理論宣講等方式傳承紅色基因,幫助學習對象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要對宣講工作者實行嚴格選聘、動態更新、統一管理,打造一支青海全域覆蓋、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宣講工作者隊伍。三是要重視基層工作者隊伍建設。紅色基因的傳承需要各類場館解說員、紅色文化志願者、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等基層一線工作者“接地氣”的社會教育與宣傳。青海有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等紅色場館,要鼓勵基層工作者德業雙修,既在理論上夯實黨史基礎知識,切實潛心“充電”,又在業務上提升宣講能力,練就過硬本領。
以培育紅色基因大資源庫為抓手
豐富黨史學習教育內容
培育紅色基因大資源庫,是豐富黨史學習教育內容的重要前提。有容乃大,紅色基因大資源庫的培育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實”資源庫。“實”資源庫涉及各種相關場館的日常運營和維護,如紅色歷史紀念館、革命陳列館、革命教育基地等。目前青海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紅色資源基地是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此外,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紅軍小學、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慕生忠將軍紀念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尕布龍時代楷模紀念館以及各地烈士陵園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紅色實體資源。“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應繼續集中優勢資源,努力打造全國知名的紅色文化名片,形成重點突出、多點開花的良好局面。二是“雲”資源庫。互聯網時代下,不僅要重視傳統“實”資源庫,還應考量網絡平台“雲”資源庫的打造和建設。要主動融合現代高科技手段,借助最新VR、AR、動漫、裸眼3D等現代技術,建立線上立體的紅色基因宣傳平台和黨史學習教育平台。如“青海黨史網上陳列館”微信公眾號和“青海日報客戶端”因方便受眾在線感知學習青海黨史,全面、客觀、准確地展現青海紅色遺址遺跡資源而倍受青睞,打開了“雲”資源庫建設的新思路。同時,在培育“實”資源庫和“雲”資源庫中,要特別重視挖掘、更新、充實、補進最新資源,這主要依賴於相關工作者以高度的責任擔當、強烈的開拓意識、優秀的凝煉表達“新瓶裝舊酒”或“舊瓶裝新酒”,實現紅色資源的匯聚和保護。
以培植紅色基因傳承“現場”為重點
拓寬黨史學習教育形式
培植紅色基因傳承“現場”是拓寬黨史學習教育形式的現實舉措和重要保証。一是突出打造紅色旅游精品路線。立足於“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的省情定位,青海以“四個轉變”推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提出的“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實施“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一優兩高”戰略,不斷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青海是旅游資源“大省”,也是紅色資源“高地”,但目前多處於各自為陣、相互分割的狀態,尚未形成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效應。要以紅色遺址為重點,聯動紅色資源、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打造集紅色文化傳承、自然秀美風景觀光、民族特色文化領略和農牧生產生活觀摩等多種業態於一體的“紅色+綠色+特色”新型旅游精品路線。這既有利於“青字品牌”出高原,開發紅色文旅產品促進鄉村振興,又有利於“潤物細無聲”,擴大黨史學習教育受眾范圍和拓寬黨史學習教育形式。二是將紅色資源變黨史課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每一個歷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種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著我們黨走過的光輝歷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現了我們黨的夢想和追求、情懷和擔當、犧牲和奉獻,匯聚成我們黨的紅色血脈。”要主動深入挖掘青海本地紅色資源,以點串線,以線帶面,將紅色資源變黨史課堂。2020年9月2日已揭牌成立的“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依托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國營221廠舊址、原子城紀念館和原子城紀念園緬懷廳等,以實地走訪、現場聆聽、沉浸體驗等多種形式融入紅色教育,因地制宜開辟“第二課堂”,使得革命遺址成為黨史課堂,激勵后輩傳承紅色基因,為意氣風發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以培護紅色基因傳承氛圍為保障
營造黨史學習教育良風
黨史學習教育的走深走實需要良好的氛圍支撐,要始終重視培護紅色基因傳承的良好氛圍,在扭轉錯誤觀念的基礎上重視氛圍營造。一是要破除“過時了,沒用了”的功利想法。紅色基因是經過歷史沉澱、歷史選擇的優秀基因,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傳承紅色基因與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高度統一,其精神內核永放光芒。二是要摒棄“單打獨斗”的孤立想法。青海面積相對較大,人口相對較少,傳承紅色基因一定要多主體參與,既注重黨委領導核心作用、政府主導作用,也注重發揮學校、企業、社團等社會組織的主體作用。推動建立同向同行的聯動機制,促成紅色資源與周邊學校、機關、企業事業單位、駐地部隊、城鄉社區的共建共享。三是要重視時間節點的氛圍營造。如利用清明節、7月1日中國共產黨建黨日、9月30日烈士紀念日、10月1日國慶節、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紀念日、10月22日紅軍長征勝利紀念日等開展傳承紅色基因主題紀念活動,精心布展再現黨的光輝歷史,促成黨史學習教育制度化,掀起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熱潮。四是要重視多維空間的氛圍營造。要線上線下融合、校內校外聯動、省內省外發力,主動融入新媒體、外部資源,“不拘一格”“不專一體”傳承紅色基因,培護傳承紅色基因的良好氛圍,促成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
黨史學習教育正當時。在青海,紅色基因深深扎根於革命先輩浴血奮斗過的土壤裡,傳承於生活在高原大地的英雄人民的事業中。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傳承紅色基因是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也是開啟歷史新征程,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支撐。
(作者分別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來源:青海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