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師生尋訪500多位當年紅旗渠的建造者,用鏡頭記錄修渠人,他們感慨——
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
取景自林州多個農村、拍攝周期3個多月的電視劇《紅旗渠》,正在央視熱播。而在安陽師范學院,一群師生從2018年起,歷時3年,探尋林州456個村落,尋訪500多位當年紅旗渠的建造者,共拍攝8萬余張照片,用鏡頭記錄了一個又一個修渠人……
這幾天,記者來到安陽師范學院,走近這支師生團隊,聽他們講述紅旗渠建造者的故事。
家在遼寧的青年學子田東鑫說:“參與尋訪紅旗渠建造者,我已去過林州十幾次,如今,我一個東北人竟然都能聽得懂林州方言!”
參與尋訪的師生,每天很早就起床,挨家挨戶地敲門,問人家是否參與過修渠。田東鑫打趣道,他們就像是查戶口的,“每一次找到並確認老人參與過修渠后,那種喜悅之情無以言表”。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在橫水鎮東下洹村,那天遠遠地看到一群老人圍在一起打扑克,走上前隨口問‘有誰參與過修渠嗎?’沒想到,一群老人幾乎齊聲回應‘我修過’……”田東鑫說,那種感動,每次想起都記憶猶新。他們尋訪的那麼多修渠老人,其實都是普通人,但當年為了擺脫吃水困境,一群普通人做了一件極其不普通的事情。
來自南陽的女生聶皓馨說,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能如此深入地走進那些修渠英雄的生活。
“拍攝雙目失明的鄭年仔老人,令我難忘。老人告訴我們,當年在修渠工地上,他檢查一個啞炮,炸壞了雙眼。而他去修渠之前,有個未過門的對象,他怕耽誤人家,就主動退了婚。后來他也一直沒成家……”聶皓馨抹了把淚說,今年五月初,為了補充資料,他們再一次去看望了老人,沒想到這竟是最后一次,“沒多久,老人就去世了”。
“這部電視劇很好地宣傳了紅旗渠精神。身為林州人,自豪感油然而生。”林州姑娘李若瑜激動地說,自己參與尋訪紅旗渠建造者,也是深刻理解紅旗渠精神的過程。
兩年前,師生一行尋訪到范義忠老人家裡,老人講述了自己帶領整個大隊的人奔赴修渠一線的經過。不管是渠首截流的險,還是修渠歷程中的難,他都經歷了。老人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作為共產黨員,咱不去誰去”。
李若瑜感慨道,當年意氣風發的修渠人現在大都已經八九十歲,拍攝這些英雄讓自己始終處於感動之中,“我們要與時間賽跑,盡最大努力去記錄老人們的影像,留下他們的故事,並講給更多的人聽!”
安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師秦國防是尋訪紅旗渠建造者項目的帶隊老師。秦國防說,尋訪並拍攝修渠英雄,把課堂“搬”到紅旗渠畔,這是社會實踐更是黨史教育。
“熱播劇《紅旗渠》真實再現了那段艱苦奮斗的歲月,對當下年輕人極具教育意義。”秦國防說,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
(本報記者 謝建曉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趙阿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