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在四川省率先推行群眾“身后一件事”最多跑一次改革——

看仁壽縣如何把“傷心事”辦成“寬心事”

2021年11月03日10:24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一夜思親淚,天明又復收。恐傷慈母意,暗向枕邊流。”古往今來,表達失親悲傷的詩句頗多,讀之令人淚下。在現實生活中,悲傷過后,往往還有一大堆“煩心事”:到村(社區)開取死亡証明、到政府開親屬關系証明、到派出所注銷戶口,最后到社保中心辦理一次性撫恤金領取等等。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如何把群眾的“傷心事”辦成“寬心事”?仁壽縣委、縣政府瞄准群眾這一痛點、難點和堵點,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全省率先推行群眾“身后一件事”最多跑一次改革,把涉及10個部門的42項群眾“身后事”集成為“一件事”,讓曾經的“煩心事”變成“最多跑一次”“一次都不跑”。

改革下深水,解決“煩心事”,仁壽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贏得了群眾對黨的信任和擁護。

緣起

——親人“身后事”變成煩心事、鬧心事

今年9月,仁壽縣慈航鎮百龍社區居民龔碧霞的83歲母親病故,辦理死亡醫學証明、喪葬費、戶口注銷等一應事情,隻給社區干部打了一個電話,社區干部和社區醫生當即就上門進行登記填報,而龔碧霞僅在手機操作系統上簽了一個名字,原本一系列繁瑣復雜的申辦流程就全部搞定了,“我一步路都沒跑,就辦好了母親的‘身后事’。”

龔碧霞的感受,源自她的親身經歷和深刻體會。去年7月,她的父親病故后,按照政策規定,她家可以領取一筆撫恤金,需要出具死亡醫學証明。她說,首先要先到社區開死亡証明,然后到鎮政府開親屬關系証明,再去鎮派出所辦理戶口注銷等程序。“一路跑下來,暈頭轉向,身心疲憊。”龔碧霞很無奈,“光是死亡証明、親屬關系証明、火化証明、身份証復印件等証明材料就開了一大堆,每個部門都要重復提供這些材料。”

根據近年來的統計數據,仁壽作為全省人口大縣,每年死亡人數超過1.1萬人。長期以來,辦理群眾“身后事”遞交材料多、跑部門多、流程繁瑣、辦理時間長,讓逝者的親屬“悲上添愁”,“傷心事”緊連“煩心事”。

繁瑣的流程、復雜的手續,讓逝者親屬視“身后事”辦理為“畏途”。同時,也產生了其他一些社會問題。比如,由於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個別黨員干部通過死亡人員信息冒領、截留惠農、惠民資金亂象時有發生。

仁壽縣紀委監委在監督檢查中發現,鐘祥鎮敬老院原副院長曹某,通過推遲上報10多名“五保”人員及“三無人員”死亡時間,套取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2萬多元,用於該院的運行開支和個人使用。對此,仁壽縣紀委監委給予曹某留黨察看一年處分,違紀所得收繳縣財政。

在仁壽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和鼎力支持下,該縣行政審批局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以政務服務永無止境的堅定決心、親民便民利民永遠在路上的執著韌勁,在全省率先探索群眾“身后一件事”最多跑一次改革試點,並取得成功。

發力

——讓逝者安息 親人寬心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仁壽縣堅持以深學促實干,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為民辦實事、解難題的實際行動,傾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4月,在充分完成前期相關准備工作的情況下,仁壽縣率先在滿井鎮、龍正鎮、黑龍灘鎮啟動群眾“身后一件事”改革試點,將需在10個部門辦理的42項群眾“身后事”集成為“一件事”,讓群眾“最多跑一次”“一次都不跑”。從此,群眾的“傷心事”變成了“寬心事”。

建好一個平台,流程簡化,操作貼心。仁壽縣行政審批局組織相關人員研發出“仁壽縣群眾身后一件事聯辦平台”,開通移動端和PC端,為職能部門和辦理人員開通辦理端口,實現群眾“身后一件事”網上聯辦、零材料、零跑腿。

信息互聯互通,實現政府群眾雙向“減負”,既提升了行政效率,也加強了風險防控。改革后,逝者親屬隻需一個電話、一次簽字確認、一次信息採集,便能夠辦結逝者“身后事”。整個辦理流程實現了信息共享及時精准,死亡信息互聯互通、共享共用,業務辦理各環節無縫對接,實現了全流程的規范化、標准化、精准化管理﹔平台實時獲取網上運行情況,對每個環節提示督辦,各部門辦理事項互相監督,網上辦理、網上流轉、網上留痕,讓每個事項辦理責任得到追溯,降低運行成本,提高行政效能,還能夠防止惠民資金“跑冒滴漏”,有效防控廉政風險,確保各類補助補貼精准發放。

今年9月,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仁壽縣把這一改革舉措推向全縣27個鄉鎮(街道),目前通過“仁壽縣群眾身后一件事聯辦平台”已辦理群眾“身后事”500余件。“以前,因為漏報遲報死亡信息而冒領社保資金的事情,每年都要發生100多起。”仁壽縣社保中心經辦三股股長金冠玉說,“自這項改革試點推開以來,已杜絕了漏報遲報死亡信息冒領社保資金的現象。”

基層干部也對群眾“身后一件事”改革贊不絕口。“原來我們每月上報居民死亡情況,要親自下到每個村社去收集情況,或者等村干部上報,而村上經常出現延報或者漏報現象。”仁壽縣大化鎮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毛志立說,“現在好了,隻需在電腦上一看,本月轄區死亡情況一目了然。”

深化

——政務服務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探索和完善群眾“身后一件事”最多跑一次改革,只是仁壽縣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創建一流營商環境的一個縮影。

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雙重戰略機遇,仁壽縣站高謀遠:未來5年,緊扣建設高質量發展示范縣這一總體目標,實現社會滿意程度、生態環境質量、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成功創建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

仁壽縣初心如磐,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以打造穩定公開透明、可預期的國內一流、全省領先的營商環境為目標,不斷為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破堵點、解難題。

仁壽縣在眉山市率先推出免費郵寄、免費復印、免費送印章“三免費”服務活動,受益群眾超過30萬。

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將市場監督管理局、水利局、衛生健康局等11個部門承擔的146項審批事項劃入行政審批局,原單位不再設立行政許可股,在眉山市率先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

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將企業登記、印章刻制、發票申領整合為一個環節,企業實現了“零成本”開辦。

實施“一業一証”改革。選取餐飲、便利店、診所、娛樂經營場所4個行業作為首批改革試點,將12項行政審批事項“一業一証”專窗辦理。目前,該試點范圍已擴大到24個行業。

風正帆懸,大美仁壽,未來可期。

(賴燔 潘建勇 青山)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