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毛主席的親家,是“一條腿的長征”戰士——陳振亞。陳潭秋評價他“烈士的一生,戰斗的一生”——
商溪河畔慰英魂

11月3日,深秋的商溪河畔,滿樹橘黃橙香。
沿著尚未竣工的省道柳官線進入官石路,來到石門縣磨市鎮黃龍崗村陳振亞烈士故居,一座古朴的土家木屋映入眼帘。門額上方,邵華將軍親筆為父親陳振亞題寫的“陳振亞烈士舊居”幾個金字,赫然醒目。
“這就是陳振亞烈士從小生活的地方!”走進故居,講解員田娣向幾位長沙客人,講述陳振亞烈士壯懷激烈的一生。
“一條腿的長征”
陳振亞,原名陳蘇,1903年12月出生於貧寒家庭,年幼喪母。陳振亞12歲給地主放牛,伺候地主少爺時瞟學文化,漸通文墨。23歲,他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結識黃公略,后參加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隨部隊上井岡山。1930年1月,紅六軍成立,陳振亞作為高級干部被調到紅六軍,后改為紅三軍,在毛澤東、朱德的直接指揮下作戰。
陳振亞在進軍萬載的戰斗中,左腿負重傷,1933年因左腿傷勢過重被截肢。后來,他回到家鄉石門,以平民工廠工人的公開職業作掩護,發展7名共產黨員,建立黨支部,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堅持地下斗爭。
最讓人感動的是,1936年7月,陳振亞賣掉家人棺木,籌得30塊光洋作盤纏,開始“一條腿的長征”,歷盡艱辛赴延安,進入抗大第三期二大隊四隊學習。經林伯渠介紹,與湖北京山人張文秋結婚,生下女兒邵華。
生命不息,戰斗不止。1939年5月,栒邑國民黨軍伙同地方武裝制造“栒邑事件”,陳振亞架著雙拐親臨前沿陣地指揮,斃傷百余敵人,受到中央軍委傳令嘉獎。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派一批榮譽高級干部去蘇聯養傷,陳振亞途經迪化(今烏魯木齊市)時被新疆軍閥盛世才扣留。1941年6月13日被盛世才暗殺於醫院。陳振亞犧牲后,組織上為他舉行隆重的追悼會,陳潭秋代表黨對他的一生作了高度評價:“……烈士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烈士優秀的革命才能和革命修養,以及崇高的革命品質,是永垂不朽和永遠值得人們學習與紀念的……”
頗為傳奇的是,陳振亞的女兒邵華嫁給毛岸青,其妻張文秋與第一任丈夫劉謙初的女兒劉思齊則嫁給毛岸英。
紅色基因滋潤人心
烈士犧牲,換來長久安定﹔紅色基因,浸潤滋養人心。
“1998年以來,我們多次改造修繕陳振亞烈士故居,申報市縣兩級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2015年,投入50萬元,專門從湖北請來工匠,修舊如舊。”石門縣文旅廣體局局長周明貴介紹。
開辟《毛澤東親家——陳振亞烈士展》專題展、編撰出版多本紅色讀物、開展祭英烈活動……石門縣形式多樣地講好陳振亞烈士故事。
今年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石門編撰《100個石門紅色故事》等“三個一百”紅色引領系列讀本,將陳振亞烈士先進事跡納入其中,面向全縣干部群眾發放2000套讀本。開辟石門縣黨史陳列館,對陳振亞烈士事跡專題展覽,累計有省、市、縣干部群眾4000余人次參觀。針對全縣中小學生精心打造《中國共產黨歷史和石門人民革命史》《傳承紅色基因,愛我家鄉石門》兩堂公開課,宣講陳振亞烈士等革命先烈故事,已覆蓋全縣156所中小學、6.5萬多名中小學生和教師。
“今年5月以來,故居已迎接100多批次游客。讓更多人學習陳振亞的革命精神,既是對烈士的慰藉,也是對紅色基因的傳承。”磨市鎮黨委書記楊年國介紹。
“紅色環線”呼之欲出
石門是紅色的熱土,有名有姓的烈士達2000多人,王爾琢、蔡晴川、陳振亞等人最為著名。
石門縣委制定實施“紅色引領、綠色崛起”三年行動計劃,成立紅色引領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總投入635萬元,修建4.4公裡環線,解決陳振亞烈士故居周邊的交通瓶頸,與王爾琢烈士故居、鄭洞國將軍墓,連點成線。目前,該道路即將挂網招投標,預計明年上半年可以通車。
重點恢復設計陳振亞烈士故居,恢復生活起居、物品陳設,解決遺留問題,配套基礎設施和功能設施。結合磨市鎮特點,投入24萬元,請來上海設計團隊,打造“將軍故裡、紅色磨市”主題公園,設計陳振亞等烈士人物浮雕和事跡展覽。
“陳振亞烈士故居是石門紅色旅游線路上的重要一環,我們與其他紅色資源整合,合力開發建設,整體塑造,形成核心競爭力,打造一流紅色精品路線,形成石門紅色旅游品牌。”周明貴介紹,在長沙橘子洲舉行的第21屆湖南石門柑橘節新聞發布會上,發布的紅色石門人文游精品線路,陳振亞烈士故居就是重要景點之一。
“陳振亞烈士故居是石門重要的紅色遺址,我們正為陳振亞烈士故居申報省級文保單位。故居全面提質指日可待,一條紅色旅游環線呼之欲出,引領鄉村振興。”石門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黃蕾說。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姜鴻麗 魯融冰 通訊員 李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