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河南挖掘紅色資源打造特色普法基地

紅色法治文化浸潤人心

2021年11月10日09:12 | 來源:法治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紅色法治文化浸潤人心

在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講解員為青少年講述紅色法治史。本報通訊員 郭喜玲

“這裡蘊藏的紅色法治力量太強大了!每次來都有不同的感悟。”10月23日,在大別山干部學院參加黨史學習教育培訓班結業前,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人民檢察院政治部副主任周逸再次來到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

大別山干部學院位於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河南省信陽市新縣,與周逸一起參加培訓的有100多名學員,參觀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是培訓學習的教學內容之一。

“自2020年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被命名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以來,全國各地來這裡參觀學習的人每天都有很多。看到紅色法治文化這麼深入人心,我們工作人員也很受鼓舞。”講解員動情地說,革命戰爭時期,大別山地區200萬人參戰,近100萬人為革命捐軀。當時不足10萬人的新縣,就有5.5萬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僅在冊烈士就有1.1萬余人,書寫了“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的傳奇。

這是河南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守法普法協調小組挖掘地方紅色資源,將法治文化與紅色文化有機融合,打造特色法治教育陣地集群的一個縮影。

河南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趙會生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充分發揮紅色基因庫作用,注重紅色文物的保護與利用、法治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大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講述紅色法治故事,努力打造好一個個進行紅色教育和普法教育的聖地,更能營造人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

無處不在的法治力量

沿著鄉間小路,走過湖光山色的香山湖,就來到大別山深處的田鋪大塆村。這裡是許世友將軍的故鄉。

村南頭有座牛雕塑,身長10米,高3米有余,高大威武。來此參觀的外地人指著牛雕塑問一位村民:“這有什麼寓意嗎?”村民們爭相回答說:“先輩來此定居,發展繁衍,一頭老花牛給了他們很大的幫助,他們都感念那頭老花牛的恩德,努力踐行辛勤耕耘、樂於奉獻、砥礪奮進的‘三牛精神’。”

“我們家一直受紅色歷史的影響,小時候爺爺經常給我們講這些故事,現在我也常常把這些故事講給我的兒子聽。”讓紅軍后代、退休檢察官黃德耀經常思索的是,如何當好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傳播者。

“雖然被命名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的是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但全縣都交相輝映著紅色文化與法治精神,這是一種無處不在的精神力量!”黃德耀感慨地說,首位國家公訴人就在這裡。

10年前,時任新縣檢察院副檢察長的熊奎等人在6省22個縣市的2.7萬余冊史料中發現了一條短短的文字記錄,大意是,1931年7月1日,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召開鄂豫皖區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產生了人民委員會,下設的革命法庭設有國家公訴處,公訴處處長程玉階,湖北麻城乘馬崗人。

此前,關於中國革命根據地檢察機關的最早記載,通常被認為是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頒布的相關條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大會比這次會議早了4個月。而且,其他革命根據地的人民檢察制度,在1931年7月1日之前,均未出現過“國家公訴員”稱謂。

記者注意到,在最高人民檢察院重新布展的人民檢察博物館裡,共和國人民檢察大事記的第一條就是“1931年7月,鄂豫皖區創立了國家公訴處,產生了國家公訴員”。

“90年前,共產黨人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和法治精神,值得我們尊崇。”河南省司法廳普法與依法治理處處長時志強介紹說,“七五”普法以來,全省不斷加強對法治典籍、文物的保護整理,深入挖掘紅色法治史料,持續深化紅色法治宣傳教育,著力講好紅色法治故事,推動法治文化與紅色文化深度融合。

新縣縣委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深挖革命時期鄂豫皖蘇區的法治制度建設、組織機構、人物事件等資料,突出特色、豐富內容、創新方法,扎實宣傳展示革命法治建設成就,樹法治精神信仰,使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成為新縣全域旅游的又一亮麗名片,成為廣大游客了解紅色歷史、接受法治教育的文化旅游新標杆。

代代傳承的村規民約

從寶豐縣城沿241省道向北行駛到商酒務鎮石碑窪村,順著鄉間道路再前行約兩公裡,便來到了北張庄村。村子北臨小溪,有不少古槐樹和古皂角樹,環境清幽。村民們高興地說:“村裡現在真是太平!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代代相傳,大伙兒都能按規矩辦事。咱們這‘中原紅色首府’名不虛傳呀!”

村民們口中的“按規矩辦事”,就是流傳下來的村規民約,其中“遇事平等協商”“揚正氣擔道義”最為耳熟能詳。

之所以被稱為“中原紅色首府”,是因為這個村曾是中原軍區暨中原野戰軍司令部駐地。1948年,劉伯承、鄧小平率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部遷駐這裡后,相繼指揮部署了六大戰役,摧毀了國民黨在中原的防御體系,建立行署以下各級人民政權,為在淮海地區組織戰略決戰創造了良好條件。

寶豐縣司法局局長牛志剛介紹說,寶豐縣高度重視紅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成立了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副組長的縣委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全面加強革命文物的保護和利用,推動紅色革命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如今的北張庄村,與周邊村庄合力推進環境重新塑形,建設了游園、法治文化廣場、文化戲曲小院等設施,紅色標語、牆體畫點綴其間,紅色氣息扑面而來,成為有故事、有記憶、有溫度的紅色法治文化鄉村。

“村規民約可追溯至古代的鄉約,時代前行的法治力量需要在傳承中凝聚。我們堅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進一步強化村民遵守村規民約的自覺意識,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對紅色文化傳承的積極作用,服務保障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牛志剛說。

滔滔黃河的歷史見証

“那個年代,革命先輩渾身散發著革命力量,值得一代又一代去學習。”九曲十八彎的黃河在濮陽市台前縣孫口拐了一個90度的大彎,出河南入山東,這裡不僅是黃河的轉折點,也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來此觀光休閑的游人站在強渡黃河紀念碑前禁不住發出感嘆。

這裡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將軍渡”。1947年6月3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以孫口為中心渡口,在長150公裡的河段上,強渡黃河天塹,千裡躍進大別山,拉開了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階段的序幕。

“隻有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和紅色基因,才能凝聚起推動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力量。”濮陽黃河河務局負責人說,“七五”普法以來,他們創新普法形式,精心設計普法載體,對普法基地、普法長廊進行系統提升維護,建立法治文化基地1處,總長747米的普法長廊8處,以形象直觀、通俗易懂的形式對游人進行普法,黃河沿岸法治氛圍濃厚,轄區黃河河道內水行政管理環境進一步優化,譜寫了和諧治河的主旋律,奏響了穩定發展的最強音。

在“將軍渡”,每年都有大批學生和干部群眾到此舉行紀念活動,緬懷先輩豐功偉績,寄托對先烈的哀思。台前縣依托自然資源、傳承紅色文化、貼近人民群眾,在孫口渡口打造了集“普法長廊”“普法紀念館”“法治文化公園”“法治文化廣場”“渡河紀念館”五位一體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強渡黃河紀念館法治文化基地,一到這裡就能感受到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法治氛圍。

“走進這裡,接受思想洗禮,既能重溫晉冀魯豫野戰軍強渡黃河浴血奮戰的歷程,又能見証新時代法治宣傳與紅色革命傳統教育相結合的時代內涵。革命先烈們的革命精神深深震撼著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法治宣傳利用好、發揚好、傳承好紅色資源、紅色傳統、紅色基因,就能煥發出勃勃生機。”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梁寫下了這樣的心得體會。(本報記者 趙紅旗 本報通訊員 郭喜玲)

(責編:王珂園、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