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溫嶺:點亮群眾“心燈” 提升“幸福指數”

置身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在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使命催征下,溫嶺如何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如何有的放矢破解發展難題,更好地保障民生需求?如何統籌發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溫嶺通過創新開展“三為”專題實踐活動,切實解決群眾、企業、基層的“急難愁盼”問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截至目前,溫嶺累計為群眾辦實事9.5萬余件,為企業解難題1.2萬余件,為基層減負擔1200多件,解決市級重點問題245個。
主動靠前 為企業解難題
9月7日,“溫西工具”集體商標以30億元的評估值質押給溫嶺農商銀行,溫嶺市工量刃具行業協會200余家會員企業獲得授信10億元。目前,工量刃具行業協會會員單位通過集體商標質押已獲得貸款3.8億元。
溫嶺是“中國工具名城”,全市從事工量刃具生產的企業有2000余家,總產量佔全國的30%以上。浙江工量刃具交易中心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工量刃具四星級專業交易市場,2020年交易額達60億元。溫嶺市工量刃具行業協會會長邵建地介紹,工量刃具是資金密集型行業,企業往往在研發投入、先進設備投入等方面面臨資金壓力。
今年,溫嶺市市場監管局加強重點產業“集體商標”培育,發展潛力巨大的工量刃具行業被率先納為培育對象。為了促成此次融資,該局牽頭積極與銀行和產業協會協調。溫嶺市市場監管局黨委委員江衛表示,這次制造業“集體商標”質押,將發揮區域品牌價值,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准對接,科學撬動工量刃具產業轉型升級,有力推動工量刃具產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拓寬“知產”到“資產”的轉化渠道。
往常企業在銀行的融資途徑比較單一,需要抵押物或者找人擔保。如今,溫嶺農商銀行為工量刃具行業辦理了“溫西工具”集體商標質押授信,量身定制了“工具速貸”貸款產品,企業無需擔保,通過浙江農信“豐收管家”線上就能辦理。
懷一顆初心,堅定為納稅人辦實事的使命擔當。近年來,溫嶺以黨建為引領,創新服務理念,優化服務舉措,提升服務質效,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加快“專精特新”梯度培育。溫嶺摸排68家企業建立全市“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全方位、全周期支持服務企業做大做強。多維培訓累計受益企業管理人員及公司員工16000余人,基本實現工業企業全覆蓋﹔通過掃碼留痕、紅黃綠碼考核機制,推動部門與鎮街幫助“專精特新”企業解決困難問題40余起。
數字化改革,提升變革能力。溫嶺編制《溫嶺市優化營商環境“10+N”便利化行動方案(2.0版)》,全面應用投資項目在線平台3.0,每個投資項目平均節省審批時間50天,提速率達60%﹔全面推進惠企政策落細落實,指導14家企業完成技術改造專項資金補助申報﹔溫嶺工商聯積極打造“親清直通車”應用場景,實現政企高效互動、真情服務企業,形成閉環管理。
溫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不動產辦理模式、申請方式、材料形式進行全方位數字化改革創新,實現不動產抵押登記“全流程無紙化”網上辦理新模式,已累計頒發電子証書16萬份、電子証明35萬份﹔同時開通抵押登記自動審核功能,提供24小時不打烊的快捷服務,現已即時辦結登記事項791件,其中,企業登記辦結498件,平均辦理時間較原先縮短了52.8%。
有的放矢 為群眾辦實事
黨史學習教育抓得好不好,關鍵看有沒有提高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謀福祉的本領。
沿著溫嶺川安路走來,嶄新的28幢安置住宅映入眼帘,即將搬入新居的橫峰街道馬鞍橋村村民王偉喜滋滋地晃了晃手中的鑰匙。針對全域改造區塊,溫嶺創新推出居產聯合、產城融合的拆遷補償政策,提供貨幣安置、套房安置和廠房安置單一或多項結合的安置方式。
溫嶺市人多地少的矛盾由來已久,農民建房問題就是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今年,溫嶺市將破解農民建房難題列為黨史學習教育“三為”專題實踐活動市領導領辦項目及“破五難”攻堅項目,啟動新一輪農民建房三年行動,成立工作專班,打通部門之間的業務對接渠道,做到全市“一盤棋”,著力解決農民建房難問題。
“在全市16個鎮(街道)中,我們首先選擇了42個鎮(街道)級農民建房示范村,然后從中挑選5個試點單位,分類型打造樣板村,探索多元安置方式。”溫嶺市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確保破解農民建房難題,溫嶺已先后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等相關政策文件。
為盤活存量,騰出建房用地,溫嶺有效落實宅基地換宅基地、地(房)票制、直接貨幣兌換等“多元安置”措施,累計盤活建設用地200余畝。為確保農民建房審批提速,溫嶺在省農房審批系統的基礎上,進行農房建房檔案管理查詢系統的二次開發,實現農民建房審批“一件事”辦理。截至10月18日,全市已累計審批農房3585戶4330間(套),其中無房戶334戶、缺房戶2301戶,拆除(封堵)應拆未拆房屋5155間。
今年初以來,溫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下沉基層、深入一線,摸清實情,真抓實干。石塘鎮隔海村曾是溫嶺最后一個未通管網水的海島村,全村500余戶村民吃水隻能靠島上僅有的5口水井。今年6月,隔海島跨海通水工程通過初步竣工驗收,島上村民結束了幾百年來用井水的歷史。
鄉村振興,產業是支撐。溫嶺立足資源稟賦,“一鎮一品”,因地制宜做強特色產業。
濱海鎮葡萄種植面積達2.5萬余畝,單是巨峰葡萄,年產值就超過4.5億元,整個葡萄種植業帶動農戶年均增收3500元。近年來,濱海鎮通過規劃引領、政策支持、黨員下沉,著力推動濱海葡萄向好向快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目前已建成集“葡萄採摘、親子戶外、農業休閑、知識科普”為一體的現代農業休閑小鎮,與浙江大學、省農科院及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建立合作聯盟,通過同古茗等優質企業的合作,預計增加農戶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
針對電商發展迅猛的城北街道,溫嶺則先后推出“數字經濟發展‘扶九條’”等政策,重點推動抖音、拼多多、快手、B站、小紅書等短視頻電商渠道發展壯大,爭創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市)。
標本兼治 為基層減負擔
為基層減負不是減擔當,而是要為擔當者擔當。今年以來,溫嶺市委辦、市府辦切實履行責任,實行考核“一個口子進出”,破解文山會海,打造“15分鐘辦事圈”,著力破解基層減負落實難的問題。目前,14個政務應用上架“浙政釘”,11個應用上架“浙裡辦”。
“興和雅苑小區某出租房有電瓶車違停情況。”日前,新河鎮智慧治理集成中心的人工智能攝像頭發現異常,系統自動發出預警。指揮中心第一時間根據預警信息通過浙政釘“智芯e平台”形成動態事件,並根據執法車輛的GPS定位,派遣就近的執法隊員前往現場。
為扎實推進“縣鄉一體、條抓塊統”省級試點,溫嶺以省級中心鎮新河鎮為試點,將大救助信息系統、養老服務綜合監管等應用場景列入省級數字化改革項目試點,打造了全省首個“消防審驗一體化”平台。據悉,新河鎮智慧治理集成中心下轄綜合行政執法隊、指揮中心和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以“4+1+N”即基層治理“四個平台”、新河“e智芯”一套系統、N個應用場景為載體,梳理應急指揮、執法協同、“一件事”集成聯辦、黨建引領網格治理、派駐干部管理五大核心業務,實施“五跨智治”,縱深推進“一中心四平台一網格”在鄉鎮的迭代升級。
為破解基層治理工作中部門管理邊界不明晰、融合度不高等問題,溫嶺還開展聯勤警務模式,整合基層社會治理和服務資源力量,變“各自為戰”為“齊抓共管”,新河鎮也正是試點之一。運行以來,該聯勤警務站已分流34%以上非警務類報警。
另外,圍繞“一張清單明權責”,溫嶺創新構建多跨協同場景,完善數字化治理機制,目前已梳理欠薪處置、建筑垃圾處置、校外培訓機構監管、犬類管理、建筑工地揚塵處置、工業廢棄物亂傾倒等問題。例如,原本欠薪處置事項涉及13個部門職責交叉,協商解決費時費力,現在形成市鎮一體化聯動處置機制,基本實現“一鍵響應”。又如校外培訓機構監管執法,原本涉及12個部門,執法效率不高。如今根據經營范圍不同,將校外培訓機構監管執法分體育藝術類、教育咨詢類等3種處置場景,分別建立職能部門間協同機制,執法效率顯著提高。
革命精神如火炬,又如明燈,始終照亮前行的道路。“我們要從黨的百年非凡歷程中汲取堅守初心使命的營養劑和動力源,時時叩問初心、處處踐行使命,立足現有成績,乘勢而上,再接再厲。”溫嶺市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
(趙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