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茅山記憶

危立平
2021年11月25日08:22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茅山記憶

  登上茅山之巔,極目遠眺,峰巒疊嶂,清泉潺潺,令人心曠神怡。一時間,我很難將這靜謐的茅山與激烈的戰斗、彌漫的硝煙聯系起來。

  70多年前,一聲聲軍號回響在茅山叢林之間。新四軍以茅山為中心建立了蘇南抗日根據地,吹響了抗日救亡的號角。茅山的如畫風景中,一抹紅色越染越濃。

  深秋時節,我慕名來到坐落在江蘇省句容市茅山鎮的茅山新四軍紀念館。紀念館外雪鬆環抱,碧草如茵,草坪上陳列著當年新四軍繳獲和使用過的大炮。步入展館門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蘇南抗日根據地主要締造者陳毅的古銅色塑像。隻見他手持望遠鏡,一身戎裝,神採奕奕。

  當年,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投入抗日戰爭的洪流。1938年5月,毛澤東同志發表《抗日游擊戰的戰略問題》一文,把茅山列為已經建立或正在建立或准備建立的全國六大山地根據地之一,並且指出“這些根據地將是抗日游擊戰爭最能長期支持的場所,是抗日戰爭的重要堡壘”。1938年4月,粟裕率領新四軍先遣支隊由皖南進入蘇南作戰略偵察。接著,陳毅、張鼎丞分別率領新四軍第一、二支隊於5月、7月間先后東進江南敵后,揭開了創建蘇南抗日根據地的序幕。

  1938年6月17日,新四軍先遣支隊在粟裕領導下,經過一夜急行軍,天亮之前趕到鎮江西南方的韋崗,精心布下了“口袋陣”。8時許,日軍毫無察覺鑽進了伏擊圈。山林間、草叢中頓時槍聲大作,我預伏部隊“關門打狗”。日軍倉皇應戰、潰不成軍。

  新四軍挺進蘇南首戰告捷,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我軍心士氣,嘹亮的軍號聲吹響在茅山地區上空。陳毅聞此捷報后欣然賦詩:“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此后,新四軍乘勝出擊,以茅山為中心東進淞滬,北渡長江,南下浙西,創造了夜襲句容城、奇襲虹橋機場等一個個光輝戰例,軍號聲吹遍了江南大地。

  從1938年到1944年春,整個華中抗日根據地軍民和日偽作戰17500余次,斃傷日偽軍24萬余人,其中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功不可沒。在陳毅、粟裕、譚震林等人領導下,茅山抗日根據地成為新四軍東進、北上、南下的前進基地和戰略通道,是我黨在華中敵后創建最早、堅持最久的革命根據地。幾年時間裡,從艱苦堅持、鞏固建設、數度向外擴張直至迎來抗戰勝利,茅山抗日根據地像一把鋒利的鋼刀插入敵人的胸膛,充分發揮了尖刀作用、基地作用和樞紐作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走出紀念館,我來到茅山余脈的望母山腳下。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就屹立於望母山山頂。巨大的碑身與300余級台階營造出庄嚴肅穆的氛圍。此時,雲霧已經散去,花崗岩的碑身在陽光照耀下更加奪目。我拾級而上,腳步堅定而凝重,因為腳下的土地曾浸染了烈士的鮮血。據不完全統計,蘇南人民5萬多子弟參加了新四軍,在抗戰中7千余將士壯烈捐軀。

  青山埋忠骨,浩氣滿乾坤。按照當地習俗,我在紀念碑前點燃鞭炮告慰英靈。鞭炮聲過后,一陣“嘀嘀嗒”的仿若軍號的聲音竟然回蕩在山谷之間。1997年春節期間,茅山百姓在紀念碑前燃放鞭炮時,無意中發現這一現象。至今,這一現象的成因仍是個謎。有聲學專家考証,這種現象可能是由於茅山山谷的回聲和紀念碑空體的共鳴作用而產生的。但人們似乎更願意相信,這聲聲軍號是新四軍烈士英靈的回響。

  撫今追昔,茅山上硝煙與戰火的痕跡已難以尋覓,惟有矗立的豐碑與紀念館,讓后來人時時想起,巍巍青山之間,曾經有一支隊伍在民族危亡的生死關頭奮勇抗爭,為反抗侵略流血犧牲。如今,烈士們已經長眠,但那一聲聲軍號依然回蕩在茅山之巔,回蕩在大江南北座座軍營,回蕩在錦繡中華大地和后來人心中。

(責編:劉圓圓、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