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毛澤東如何統籌軍事建設與經濟發展布局

趙苡然 劉磊
2021年11月30日08:11 | 來源:學習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毛澤東如何統籌軍事建設與經濟發展布局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統籌決策和組織實施了一系列優化軍事建設布局與經濟發展布局的實踐活動,為有效提升國家備戰能力、經濟實力夯實了根基。

  統籌兼顧、綜合平衡處理布局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總體來看,軍事建設布局是著眼服務軍事需求,以戰斗力要素和軍事資源為主要內容進行的戰斗力布局。區域經濟發展布局,是關注經濟發展需要,以區域為載體,以經濟資源和生產要素為主要內容進行的生產力布局。妥善處理兩個布局,關鍵要在抓住主要矛盾重點布局、優先建設的基礎上,統籌兼顧與平衡協調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生產力和戰斗力的關系。毛澤東在指導和決策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在統籌國家安全和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的布局思想。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國情突出的一面就是發展的極端貧窮落后和不平衡。據統計,1949年我國的工業總產值僅為140億元,人均國民收入僅為27美元,尚不及當時整個亞洲人均國民收入的2/3。毛澤東后來進行了形象而深刻的總結,指出:“我們的基本情況就是一窮二白。”基於此,把有限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統籌處理戰斗力、生產力布局,發動一切力量開展社會主義建設,成為國家全面建設面臨的主要矛盾。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解決好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十對矛盾,突出體現了統籌兼顧的戰略思想。1957年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進一步指出:我們的方針是統籌兼顧、適當安排。在關於國民經濟布局問題上,他又創造性提出“綜合平衡”的思想,多次強調在整個經濟工作中,綜合平衡是個根本問題。沒有全國的平衡,就會搞得天下大亂。“搞社會主義建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綜合平衡”。

  同時,毛澤東還特別重視將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布局思想應用到妥善處理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關系中。他多次在中央軍委會議上強調,考慮國防軍工生產和建設的具體項目,要有長遠目標。最主要的是,解決如何把國防建設需要與國家的經濟條件和已有的工業、技術基礎更好地結合起來,既能瞄住未來戰爭的基本需要,又不過多佔用國家寶貴的建設資金,把有限的財力用在解決最緊迫的問題上。以此為指導,從“一五”計劃開始,均衡發展也成為我國統籌軍事建設布局和區域發展布局的重要原則。經過多年的布局調整和重點建設,國家建立起輕重結合的現代工業體系,形成以大、小三線為支撐的國防工業布局,戰略、戰役和戰術后勤有機銜接的國家戰略后方體系布局,從根本上改變了新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后局面。

  聚焦戰略需求以軍事建設布局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布局

  立足國際戰略格局、國家安全發展大局,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明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此指導和決策軍事建設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布局,同時發揮軍事建設布局對區域經濟發展布局的溢出、牽引、帶動作用,促進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平衡兼容發展,是毛澤東統籌布局理論與實踐的又一條重要經驗。20世紀六七十年代,毛澤東以備戰需求為牽引決策實施三線建設,在全國相關區域組織了一次空前的軍事、經濟大布局大調整,有力促進了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的同步提升。

  20世紀60年代起,美、蘇爭霸斗爭更為激烈,國際形勢和我國周邊環境日趨緊張,我國面臨現實的戰爭威脅。毛澤東經過審慎思考,認為中國必須做好對付美國發動全面戰爭的准備,同時對蘇聯有所防備,充分准備獨立作戰和兩面作戰。1965年以后,中央逐步明確了“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戰略指導思想,並據此作出調整國家戰略布局、進行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6月,毛澤東明確指示第三個五年計劃“必須立足於戰爭,從准備打仗出發,把加強國防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改變工業布局,發展農業,大體解決吃、穿、用,加強基礎工業和交通運輸,把屁股坐穩”。8月,周恩來將毛澤東的指示概括為“備戰、備荒、為人民”。隨后的九十月間,中央召開會議,明確“三五”計劃的基本方針為:國防建設第一,加速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

  梳理三線建設決策出台的前后背景可知,雖然直接目的和動因是准備打仗,但也充分考慮到國防與經濟的統籌協調,在優先服務軍事需求基礎上,盡可能實現地區經濟均衡和長期發展。從1964年至1980年的17年間,國家在三線建設中投入的資金超過2052億元,國防工業布局重點放在我國戰略腹地且距邊境線較遠的川渝、滇、黔、陝、甘、寧、青、晉、豫、鄂、湘、粵、桂等地區,我國逐步形成以三線地區為主、一二線地區為輔的國土戰略空間布局,建成了支撐戰爭的穩固戰略大后方。同時以軍事建設布局為牽引,促進了沿海與內地的均衡發展,形成了以國防科技工業為重點,以道路交通、鋼鐵、能源、有色金屬、原材料為基礎,以機械電子、化學工業等為配套的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奠定了建成工業化國家的基礎。

  因地制宜促進重點領域與重點區域布局有機結合

  統籌軍事建設布局和區域經濟發展布局,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將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涉及的重點領域與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所聚焦的重點區域緊密結合,在一定國土空間范圍內進行的國防資源和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戰斗力和生產力要素的重構重塑。回顧歷史,毛澤東非常重視發揮地區資源優勢,綜合衡量不同區域地理、區位、資源、戰備等基礎優勢,統籌決策和實施布局。

  三線建設時期,毛澤東親自謀劃和推動了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的選址和布局。毛澤東說,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鋼鐵廠問題,是戰略問題。建設攀枝花,是因為當時探明攀西地區釩鈦磁鐵礦遠景儲量有96.6億噸,可供工業開採儲量達40億噸,攀枝花近礦、近水、近林,煉鋼煉鐵各種輔助原料齊備,同時地處內陸腹地,地勢隱蔽、地形險要,是建立戰略后方基地的理想場所,十分符合三線建設“靠山、分散、隱蔽”的布局原則。1964年5月在聽取國家計委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匯報時,毛澤東提到攀枝花鋼鐵廠時表示: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好覺。1964年8月24日,正當鋼鐵基地選址工作陷入停滯時,毛澤東果斷指出:樂山地址雖寬,但無鐵無煤,如何搞鋼鐵?攀枝花有鐵有煤,為什麼不在那裡建廠?釘子就釘在攀枝花!在毛澤東決策部署下,1964年9月, 攀枝花基地調查小組編制了《攀枝花礦區總體規劃草案》,並於1965年正式展開建設。從1965年到1970年,攀枝花全市建設投資總額為14億余元,其中生產性投資佔比90.39%,這一基地也成為我國西南地區的重要鋼城。

  1964年,在毛澤東決策部署下,經過反復調研和慎重研究,國務院基本形成重點領域與重點區域相結合的三線建設總體布局方案。如國防工業領域,重點安排在川渝建設核工業科研生產基地,在川渝、貴州、陝西、湖北、湖南建設殲擊機、中型運輸機和水上飛機科研生產基地,在重慶建設常規兵器工業基地等﹔機械工業領域,重點安排新建湖北第二汽車制造廠和山西重型汽車制造廠,在成都、重慶、昆明、貴州、甘肅等地新建儀表廠、軸承廠等。從1964年至1980年,通過因地制宜、區域和領域結合的統籌布局和配套建設,我國依托不同區域建成了一系列戰略后方基地、國防科研基地、原材料供應基地、工業生產基地等,很多直到今天仍在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責編:劉圓圓、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