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讓“辦事不求人”成江西名片

2021年12月02日14:03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日前,筆者去南昌市東湖區行政服務中心辦事,沒找任何關系,排號到最后一名。本以為當天辦不成了,不料工作人員熱情地引導著筆者跑了三個窗口,即使下班了也堅持延時服務“不打烊”,讓筆者免了來回跑的勞煩,這種“辦事不求人”的政務環境值得點贊。

所謂“辦事不求人”,是指隻要辦事主體的訴求合法,依法定程序辦理,不用找關系、走后門就能辦成事。

現實中,檢驗老百姓對改革有沒有獲得感,衡量企業對營商環境的認可程度高不高,一個重要標准就是辦事要不要“求人”。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打響“江西辦事不用求人、江西辦事依法依規、江西辦事便捷高效、江西辦事爽心暖心”營商環境品牌,爭當全國政務服務滿意度一等省份,聚焦的就是市場主體和群眾辦事創業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力求打造公正、透明、可預期的良好營商環境。

我們之所以大力提倡“辦事不求人”,是因為“辦事要求人”的現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客觀存在。比如,原本按規章制度可以辦妥的事情,卻總是要找人說情、通融才能辦成,否則就一直拖著不辦﹔明明原則上不能辦的事情,“關系到位”“打點到位”就能辦﹔規定中應該走程序的事,走后門就能把程序給省了﹔等等。這種不良風氣一旦成為潛規則,“看病要求人”“上學要求人”“辦証要求人”等問題就會屢見不鮮,不但增加群眾的辦事成本,更容易滋生貪污腐敗,侵蝕黨的執政基礎。

產生“辦事要求人”現象的原因大致有三種:其一,受落后的人情文化影響,一些人把找熟人、托關系、走后門視作辦事的必要條件,否則心裡就不踏實,結果形成了“越不按規則辦事,就越得靠人情﹔越是靠人情,就越不把規則當回事”的惡性循環。其二,制度不完善與權力運行不規范,導致一些干部手中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吃回扣、拿好處,搞權力尋租,把滿足群眾正當的辦事訴求變成了私人恩賜。其三,法治觀念淡薄,有的人對“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規矩不甚了了,要麼為官不為,要麼胡作非為,助長了“求人辦事”“違法辦事”的歪風邪氣。

實現“辦事不求人”,是回應人民群眾熱切期盼的需要。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解決群眾“辦事難”問題,說到底是要用制度管住權力,堅決以法治意識、契約精神打破權力崇拜、人情文化,確保公權力在為民造福的正確軌道上運行。比如,群眾來政府辦事,該找哪個部門、該走什麼程序、多長時間期限內辦結,都應該由規章制度、權力清單規定得清清楚楚,不給徇私情、走后門留下空間。政府工作人員不能刁難群眾,不能“吃拿卡要”,否則群眾就可以投訴,相關人員就會被問責。當公權力被套上制度的“轡頭”,就不會“信馬由缰”了。實現“辦事不求人”,還是塑造一個地方軟實力的需要。對市場主體來說,好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水、空氣一樣重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就是要從整體上明確權力的運行軌跡,在微觀上劃定部門的權責邊界,防止隨意性、壓縮模糊性、杜絕逐利性,不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動江西營商環境品質不斷提檔升級。

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付出長期的、耐心細致的努力。事實上,這既是法治建設的過程,也是反腐倡廉的過程﹔既是行政改革的過程,也是轉變觀念的過程。我們隻有讓這幾個過程有機結合起來,圍繞“辦事群眾之所需、市場主體之所盼”形成重要的改革導向,馳而不息,久久為功,才能讓“辦事不求人”真正成為江西的一張亮麗名片。(范嘉欣)

(責編:宋美琪、劉圓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