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隻木桶見証魚水情深

文物檔案
在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內,一個由21塊木條箍成的木水桶,吸引著過往游客的注意。木桶上、中、下共3道鐵箍,提把上釘一鐵環,曾被八路軍總部使用過。2002年,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職工劉玉琴從李毛孩家中征得這隻木桶。同年6月,經山西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被評為國家二級文物。
磚壁村,是山西省武鄉縣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三面臨崖,一面靠山,不鑽溝無以覓路,不爬坡難以進村。正是因為溝深坡陡的地理特征,八路軍總司令部曾在這裡安營扎寨。在此居住的后輩們,聽到最多的,便是“抗日井”的故事。
那是1939年,正值夏日三伏天,驕陽似火。朱德總司令帶領總部指戰員們,冒著烈日酷暑,在磚壁村小鬆山一帶新開墾的荒地裡撒肥料。
眼看備戰度荒的蕎麥、蘿卜和蔓菁等秋菜都該播種了,卻因久旱無雨,不能下種。當時,土窖裡積蓄的水也快用完了,別說澆地點種,就連人喝的水也十分匱乏。朱德總司令看見鄉親們惜水如油,一盆水洗了又洗,用了再用,便號召部隊節約用水,到川裡洗衣服。戰士們也自覺趕著軍用騾馬,到山下柳溝一帶飲水。在這敵禍伴天災、糧荒加水荒的困難關頭,若不解決缺水問題,對付日軍頻繁掃蕩就更加困難了。
此時,朱德總司令發現許多老鄉挑著水桶,牽著牛羊到山外擔水、飲牲口,不禁為老百姓缺水斷炊的事焦急起來。不一會兒,農救會員李海林和三四個鄉親從田邊走過來,朱德總司令朝他們招招手,喊道:“老鄉啊,過來歇會兒!”他向幾位老鄉了解一些政策落實情況后,就請他們坐在山坡上,一邊抽煙,一邊拉呱起磚壁村缺水的問題。
朱德總司令問道:“你們這山庄一直以來都靠天吃水嗎?”
幾位老鄉異口同聲地答:“是呀,天不下雨就干鍋啦!”
朱德總司令又問年紀最大的李海林:“你從記事起就是這個樣子嗎?”
“唉,提起水來可真傷心啊!”李海林長嘆一口氣說:“每遇旱年,人畜大鬧災荒。古人傳下來的歌謠說:‘干磚壁,磚壁干,正月吃光土窖水,2月擔水30裡。要想找到活泉水,熬到日頭朝西起’。”
“還有哩”,一個年輕小伙子苦笑著補充說:“有女不嫁磚壁村,缺吃少穿無泉井,干死蛤蟆渴死鼠,洗鍋婆媳把氣生。”
李海林接著那位年輕人的話茬說:“是啊,在這干山梁上,坡地石厚土薄,遇上十幾天不下雨,赤腳踩下去就火燙火燙的,根本捉不住苗兒。有時禾田出了土,沒雨就活活枯死。收一粒糧食實在不容易啊!”
朱德總司令又關切地問:“這裡就找不到泉水嗎?”老鄉們都搖頭。
“就不能從鬆山腳下挖一眼活水井嗎?”朱德總司令又追問了一句。
李大爺見朱德總司令如此關心群眾的吃水問題,感動地說:“能挖到一點泉水該多好呀!”
那天晚上,已經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了,朱德總司令卻沒有一點睡意,仍在尋思著水的問題:磚壁村有小鬆山,山上有洞,有山有樹就可能有水。
但是,水藏在哪裡呢?一定要依靠群眾找到水源。次日一大早,朱德總司令就約了幾位老農,沿著崎嶇不平的羊腸小道,爬上小鬆山去找水。一路上,朱德總司令和老農們談笑風生,鼓勵大家要堅定信心尋找水源。他不顧疲勞,查看了所有廟宇裡的碑文,一個山洞一個水溝地找。
忽然,在一個山窪子裡,碰到一股飲羊小泉。這個意外的發現,讓總司令高興極了,他和大家蹲在清澈的泉水邊,細細觀察起來。隻見涓涓細流從石縫裡擠出來,在沙地上打了一個旋,又悄悄地滲入地底。朱德總司令根據這些重要線索,認真分析:半山有泉,山根就可能有水﹔鬆山下面沒有水,這山洞裡為啥能產生水蒸氣呢?於是,他和大家一起喝了點泉水,吃了些干糧,又連忙下山,勘察挖井地址。
第三天大清早,朱德總司令親自召集群眾代表及總部各單位負責人開會,研究在景溝打井的事。接著又召開打井動員大會,朱德總司令在會上講道:“目前老鄉的吃水問題是當務之急,我們八路軍是人民子弟兵,要處處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為老鄉解決困難。要積極行動起來,打一場挖井抗旱的殲滅戰。大家說好不好?!”
“好!堅決完成打井任務!”朱德總司令話音未落,會場上的全體指戰員齊聲響應。
動工的這一天,東方剛發白,李大爺帶著幾個小伙子,扛著工具來到挖井工地。隻見朱德總司令和彭德懷副總司令、左權副參謀長領著一伙八路軍戰士已經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李大爺激動地說:“八路軍可真是為咱庄戶人謀利益的隊伍!”
朱德總司令掄著一把大鎬,一邊干,一邊給大家講砌井壁和防止坍塌的辦法。在他的帶動下,軍民的勞動熱情更加高漲,每天挖1丈多深,不到半月就挖好了一眼13丈深的活水井。
磚壁村群眾眼見八路軍在這干旱山區挖出了第一眼水井,個個興高採烈,男女老少都搶著嘗這又鮮又甜的井水。80多歲的馬大娘捧起一掬清凌凌的井水激動地說:“水呀,水呀,為了你,俺山裡人蓋了龍王廟,建起萬聖廳,一個勁燒香叩頭,祈禱神靈,可是萬聖一個也不顯靈。咱朱老總帶領的八路軍,可真比萬聖還靈啊!”張大爺捋著胡子探頭看著井水裡映著的一張張笑臉說:“從清朝到民國,俺山裡人因缺水渴死羊群干死牛,財主官府根本不管山民的疾苦,閻錫山政權一個勁兒派糧派款又征稅,從沒提過在山溝裡打口井。毛主席、朱總司令的隊伍可真是咱勞苦大眾的大恩人呀!”
那天上午,軍民一起在井旁召開了軍民千人慶祝大會,朱德總司令在會上講了話,用挖井的事例教育大家,加強軍民團結,戰勝天災敵禍,堅決抗戰到底。一席話,說得大家心裡熱乎乎的。因為爭水吃打過官司的李大伯激動地流著熱淚,拉住朱德總司令的手說:“俺在這山庄上活了70多歲啦,今天才是頭一次嘗到這鑽砂甜水,俺山裡人祖祖輩輩永遠忘不了共產黨的大恩大德。”
為使子孫后代永遠不忘共產黨和八路軍的恩情,磚壁人民給這口井起了個名字:“抗日井”。
1939年10月,八路軍總部又移駐武鄉縣王家峪村,當時僅有一眼水井供全村人畜吃水用,誰家用水就用自己的繩子和水桶來打,很不方便,總部駐扎后,就將在磚壁村曾經使用過的這隻提水木桶,供王家峪全村老百姓共用。據村裡的老人回憶,當時八路軍戰士看到村裡行動不便的老人較多,便主動為他們挑水。每天清晨,八路軍戰士挑水的場景成為軍民魚水情深最好的見証。
1940年12月,百團大戰后,日軍對王家峪村進行掃蕩。為了圍困八路軍,日軍炸毀了水井,希望通過斷絕水源來逼迫八路軍離開這裡。但殘忍的敵人怎麼能想得到,廣大的人民群眾才是八路軍長期駐扎這裡的堅實基礎。為了感念八路軍的恩情,村民李毛孩將提水用的木水桶及時收藏起來,並囑咐家人一定要將這隻木水桶保存下來。如今時光荏苒,這隻木水桶已成為當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史料。
(作者單位:山西省長治市委組織部)
牢牢植根人民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這支斑駁的木水桶見証著軍民魚水情,也昭示著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內在深層邏輯。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是黨的百年奮斗取得的重要歷史經驗。“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在革命烽火中,人民軍隊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才有群眾“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革命群眾離不開共產黨”的真摯心聲﹔在脫貧攻堅戰中,廣大扶貧干部舍小家為大家,困難面前豁得出,關鍵時候頂得上,走遍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戶,才有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人間奇跡……我們黨之所以能歷經挫折、淬火成鋼,就在於始終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黨員干部應在為民紓解難題中強化公仆意識、擔當精神、為民情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從最困難的群體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現實的利益出發,多出為民惠民便民的實招硬招,解決好老百姓的急難愁盼問題,讓群眾得到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