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黨史教育融入大學課程

2021年12月17日09:46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本節課程內容是橋梁工程。提到橋,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橋梁建筑的杰出代表——瀘定橋,它更為人所熟知的是‘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先讓我們通過視頻來回顧這段歷史。”日前,在安徽農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導論》課堂,主講教師楊智良沒有按部就班按教學大綱安排講起,而是先和同學們聊起了各式各樣的橋,以及它們背后精彩的歷史故事。

“原以為這門專業課很枯燥,沒想到很有趣!”2020級土木工程專業學生高君愷說。黨史教育在課程中運用得好,就能形成正向能量,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楊智良發現,看飛奪瀘定橋這段視頻時,同學們格外安靜專注。“這就是課程思政的力量!”他說。

為了讓專業課教學在立德樹人基礎上更有吸引力,學校和教師們沒少下功夫。該校近年大力推動課程思政改革,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制定評價標准。截至去年年底,該校兩千多門課程全部開展了課程思政改革。教務處處長曹成茂認為,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思政,要把黨史國情融入到課程中,不能生拉硬套,要像鹽溶於水中,自然而然,這就更加考驗教師站講台的本領。很多教師都用實際行動來積極響應。他們表示,時代在變,學生的思想在變,教學方式也要變。

眼下正是小麥播種的關鍵時期,農學院教授董召榮把課堂搬到了小麥田,也把黨史學習教育搬進了田地。“淮海戰役的勝利,就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最后一把米,用來做軍糧,千千萬萬的支前百姓推著獨輪車,向前線運送了9.6億斤糧食等軍需物資。我們眼前的麥子,不僅僅是糧食,革命時期是戰備物資,和平時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現在搞鄉村振興,糧食產業更是支柱。同學們,你們學的專業大有前途啊!”董召榮說。他表示,學生們走到田間地頭,才能了解國情,田間地頭就是農業大學最好的課堂。

(本報記者 陳婉婉)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