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軍隊在這裡鑄就軍魂——三灣改編紀念碑碑文敬讀

在距離江西省永新縣城約40公裡的三灣村,三灣改編紀念館掩映在青山綠水中,右側為5層4個休息面構成的186級台階,寓意起義部隊在三灣村休整了5天4夜。拾級而上,雄偉庄重的三灣改編紀念碑便映入眼帘。紀念碑由碑頂、碑身、碑座、台基四部分組成,碑體高度19.27米,代表三灣改編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份是1927年。碑頂上,一隻遒勁有力的大手緊握鋼槍,挾裹以鐮刀斧頭旗幟,槍口直指蒼穹、傲視群山。碑身正面鑲嵌著遲浩田撰寫的“三灣改編紀念碑”7個鎦金大字。碑座側面為大型人物花崗岩浮雕,正面為漢白玉碑石,刻有三灣改編紀念碑文。碑文如下:
一九二七年秋,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反抗國民黨的血腥屠殺,決定在湘鄂贛粵四省舉行秋收暴動。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失利后,率部轉移至湘贛邊界,於九月二十九日到達永新縣三灣村,在這裡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
三灣改編完成了歷史性的三大使命:一、部隊整編。縮師為團,重新編隊,將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縮編為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二、確立黨對軍隊的領導。在部隊中建立黨的組織和黨代表制度,班、排設黨小組,連隊建立支部,營、團設黨委,連以上設黨代表﹔三、建立民主治軍制度。革除軍閥作風,實行軍內民主。連以上設立士兵委員會,規定軍官不准打罵士兵,官兵平等,經濟公開。部隊經過改編后,於十月三日進軍井岡山,開創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三灣改編是人民軍隊創建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偉大創舉,它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和民主治軍制度,鑄就了人民軍隊的軍魂,至此使革命武裝力量不斷發展壯大,是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重要基礎。
公元二〇〇九年九月立
這篇近400字的碑文,以朴實的文風概述了三灣改編的歷史背景、艱難歷程和主要內容,高度凝練了三灣改編的地位作用,對始終鑄牢人民軍隊的軍魂具有時代啟迪意義。
力挽狂瀾重塑新型人民軍隊
1927年八七會議結束后,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回湖南,發動和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攻佔長沙計劃受挫后轉兵南下。9月20日,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在毛澤東的率領下,從瀏陽文家市出發,沿羅霄山脈向南轉移,開始了創建農村根據地的偉大斗爭。9月29日,部隊到達永新三灣村時,原有5000多人的隊伍隻剩下不足千人,處境艱難,士氣低落,軍心不穩,逃跑成風。當時,黨的組織主要建在團級以上單位,基層的組織不健全,無法切實掌握部隊。
在行軍路上,毛澤東一路調查研究,整個隊伍中唯一一個沒有逃兵的連隊,吸引了他的目光。這個連隊由黨代表何挺穎所帶,毛澤東與他徹夜長談。毛澤東問,部隊為什麼抓不住?為什麼逃兵這麼多?何挺穎回答,主要原因是連隊一級沒有黨的組織,黨的影響沒有滲透到隊伍中去﹔黨員太少,又沒有捏在一起,形不成力量。
何挺穎的回答引起毛澤東的深思並尋找解決辦法。9月29日晚,在“泰和祥”雜貨鋪,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討論部隊現狀及其解決的措施,決定對部隊實行整頓和改編。次日,在村頭的大楓樹下,毛澤東宣布措施:將原本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改編后去留自願﹔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和黨代表制度,支部建在連上,班、排設黨小組﹔部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度,在團、營、連各級建立士兵委員會,參與部隊的行政管理和經濟管理。
三灣改編,使黨的領導延伸到了人民軍隊的基層,鑄就了人民軍隊建軍之魂、立軍之本。羅榮桓后來指出:“三灣改編,實際上是我軍的新生,正是從這時開始,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當時,如果不是毛澤東同志英明地解決了這個根本性的問題,那麼,這支部隊便不會有政治靈魂,不會有明確的行動綱領。”
新型人民軍隊從這裡起步
三灣改編的成功探索和實踐,標志著我黨開始建設一支新型人民軍隊,並不斷發展壯大,從勝利走向勝利。
保証了人民軍隊的政治本色。三灣改編中,廢除了舊軍隊雇佣制度,向部隊講清了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同國民黨舊軍隊的本質區別,通過“革命自願”的原則整編部隊,解決起義部隊散亂和頭重腳輕的問題,從根本上改變了軍隊的面貌,使隊伍更精干、更純潔。90多年來,這支新型人民軍隊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在挫折中愈加奮起,在困苦中勇往直前。正是靠著堅決聽黨指揮的堅定信念,鑄就了拖不垮、打不爛,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鋼鐵雄師。
開創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偉大先河。毛澤東認為,要保証黨對起義軍的堅強領導,就必須把支部建在連上。三灣改編在班、排建立黨小組,各連建立黨支部,營、團建立黨委,整個部隊由黨的前敵委員會統一領導,這就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制度。半個月后,在湖南酃縣水口鎮葉家祠閣樓上,毛澤東親自發展6名新黨員,成為“支部建在連上”的首次實踐。此后,黨支部在鞏固中加強,成為統一領導和團結的堅強戰斗堡壘。
形成了官兵一致、發揚民主的優良作風。三灣改編前,部隊主要沿用舊軍隊的一套帶兵方法,存在不少問題。三灣改編中,在軍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度,規定軍官不許打罵士兵,士兵有開會說話的自由,官兵待遇平等,連隊建立士兵委員會,在黨支部指導下進行宣傳、組織群眾的工作,組織領導士兵的文娛生活,監督部隊的經濟開支和伙食管理。由於建立了民主制度,使部隊內部形成了一種新型官兵關系,架起了黨武裝士兵、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極大地提高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為奪取武裝斗爭勝利開掘了力量源泉。
90多年來,黨指揮槍的根本原則和制度不斷發展、日臻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系統完備、科學嚴密、行之有效的根本原則和制度,包括:軍隊最高領導權和指揮權屬於黨中央、中央軍委,中央軍委實行主席負責制﹔實行黨委制、政治委員制、政治機關制﹔實行黨委(支部)統一的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實行支部建在連上,這一切為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提供了堅如磐石的政治保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