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鎮江抗英保衛戰:近代史上悲壯的一頁

1997年出版的《江蘇地方志》刊文回顧了中國人民英勇抗擊侵略的一段悲壯歷史:1842年7月,即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前的一個月,發動“揚子江戰役”的英國侵略軍在鎮江遭到前所未有的抵抗。這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最后一仗,是英國侵略軍出動艦船最多、投入兵力最大的一次戰役,也是鎮江軍民為了保衛家園,與強敵進行英勇悲壯殊死奮戰的一場戰斗。
英軍入侵,軍民備戰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1年9月,英國政府意圖集中一切可能調度的海陸軍,入侵我長江中下游,割斷中國主要內陸交通的據點,這一據點就是鎮江。1842年6月,英軍處心積慮策劃發動“揚子江戰役”,將攻佔鎮江作為戰略目標,以切斷運河漕運,扼住清政府的咽喉。恩格斯在《英人對華的新遠征》指明,英國侵略軍“奪取這條重要通道就會置北京於死地,迫使皇帝立即媾和”。6月13日,英軍進入長江口,侵華英軍突破吳淞、寶山、上海防守,龐大的英國侵略艦隊直逼鎮江。
鴉片戰爭爆發后,鎮江軍民便積極備戰。1840年12月,江寧副都統海齡調至鎮江任副都統,鎮守鎮江。海齡到鎮江后銘記使命,親率部將沿江而下,查看炮台、組織演練、調整兵力、加強守備,大大鼓舞了士氣。據《京口八旗志》載:戰前鎮江守城旗兵1183人,青州旗兵400人,共1583人,城外則由浙軍和湘軍臨時湊成的增援部隊把守,軍事裝備差,士兵多用刀、矛等冷兵器,鳥槍、抬炮等簡陋火器很少,武器裝備遠遠劣於侵略軍的隊伍。面對強敵,鎮江人民毫不畏懼,大港、丹徒的鄉勇自發組織起來,集結50多艘大船在圌山、金山等江面,准備配合炮台作戰,抵御強寇入侵。
江面阻擊,火龍襲敵
1842年7月13日,英國艦隊先遣隊的2艘船舶駛近鎮江圌山附近江面,圌山炮台守軍立即登上炮位,打響抗英第一炮。僅相持一小時,敵艦就在隆隆炮聲中掉頭逃走。7月14日下午,英軍派出9艘軍艦攻擊圌山炮台,守軍終因炮台彈盡,撤回鎮江城內,炮台被英軍摧毀。7月15日,英軍2艘艦船駛入焦山口探航,並派士兵強行登陸。焦山炮台守軍與英軍展開一場白刃戰,終因力量單薄,除回城報信的二人,其余守軍全部壯烈犧牲,焦山炮台被英軍佔領。攻佔焦山炮台后,英軍隨即炮轟象山炮台,在增援的清軍到達后退回圌山江面。鑒於鎮江城外沿江要塞防守嚴密,抵抗頑強,7月16日,英艦在焦山江中游弋,沒有立即攻城。7月17日,英軍5艘艦隊,炮擊江南岸,重創象山炮台。7月18日,英軍派軍艦數艘,封鎖鎮江上游和運河南北口門,扣押700余艘商船,真正實施了封鎖運河漕運、扼住清政府咽喉的計劃。7月20日,英國艦隊聚集鎮江金焦二山之間的江面,城北大江中,七八十艘艦船一字排開,擺出攻城架勢。
鎮江城內守軍並沒有被滿江艦船、強敵壓境所嚇退,他們加緊巡邏,白色營帳屹立不動。其間,鎮江人民發動了一場火攻。他們在船上堆滿柴草、澆上桐油,點起火,一條條火龍從鎮江蒜山腳下,乘著南風順流而下沖向英艦,嚇得英艦忙用小船驅散。“火龍”雖然沒有撞上英艦,但這次意想不到的攻擊,令英軍十分恐懼。
街巷死戰,烈火不滅
1842年7月21日清晨,數千英軍乘著艦船在炮火掩護下,扑向鎮江城,鎮江城內外一片火海。鎮江軍民立即打響了鎮江保衛戰。英軍部署了3個旅,兵分三路攻城。第一旅由金山對岸登陸攻打城外銀山及陽影山清軍軍營,切斷城外漢軍與城內旗軍的聯系﹔第二旅由北固山登陸,配合另兩支部隊佯攻北門,得手后轉為真正攻擊﹔第三旅攻擊西門,西門為三路攻擊主要目標。英軍炮火猛烈,清軍終因武器落后,無法阻擋住英軍的涌入,城門被英軍打開,英軍沖入城內。鎮江城失陷。
城門雖已打開,但戰斗並未停止。守城官兵們高呼“寧可自殺,決不投降”,進行了爭奪街巷的最后戰斗。他們與進城的英軍短兵相接,有的徒手將敵人摔下城牆,有的扭住敵人一起跳牆同歸於盡。但終因力量懸殊,守軍全部壯烈犧牲,副都統海齡自焚殉國。英軍攻破鎮江城后,遭到了鎮江人民的英勇反抗。當年的鎮江城內,青壯年沖鋒在前,手持菜刀、木棒甚至赤手空拳與英軍搏斗﹔小販拒絕金錢利誘不為英軍帶路﹔商人在嚴刑毆打之下,誓死不當漢奸﹔監生拒絕給英軍軍營做事,挺身殉國。面對敵人的屠刀,鎮江人民視死如歸,保持了堅不可摧的民族氣節。
鎮江之戰,是鴉片戰爭以來英軍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戰,也是英軍遭受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戰。英軍遭到意想不到的頑強抵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僅英軍98團就埋葬了60人,儲藏船歐琴號除了3名水兵和1名侍者活著回國,從船長到水兵全部被擊斃。從1942年7月13日至7月21日,鎮江保衛戰歷時9天。9天中,英勇的鎮江軍民將鮮血洒遍鎮江城內外,寫下了中國人民反帝斗爭史上光輝的一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