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回響

凜冬時節,我又去了一趟黑峪口。遠處是蒼茫的大山,山下就是流淌了數千年的黃河水。歷史上的黑峪口曾是中國北方一座著名的渡口。渡口南北有兩處十分險惡的礁灘,水流湍急,暗礁林立。南來北往的商船為了安全渡過礁灘往往要在黑峪口休息,黑峪口因此成了一處十分繁華的大商埠。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抗日戰爭時期,參與創辦興縣農民銀行的劉少白先生就出生在這裡。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為了發展根據地經濟,支撐持久抗戰,共產黨領導的各根據地先后建起了陝甘寧邊區銀行、晉察冀邊區銀行、冀南銀行、北海銀行等金融機構。1937年年底,在八路軍第120師、興縣抗日政府的支持下,興縣農民銀行在興縣成立。興縣農民銀行的創建,為發展當地經濟、支持八路軍抗戰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劉少白名象庚,字少白,1883年出生在黑峪口,抗戰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牛友蘭是興縣的開明士紳,與劉少白是要好的朋友,抗戰時期積極捐資捐物支持八路軍抗戰。牛友蘭的兒子牛蔭冠是共產黨員,當時是山西犧盟會的負責人之一。張干丞是犧盟會派到興縣的縣長,也是中共地下黨員。這幾人在興縣農民銀行的創建中均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爭。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重大勝利,在金融領域同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誕生在呂梁山區的興縣農民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就是這眾多奇跡中的一個。從一無所有,到遍地開花,從興縣農民銀行,到西北農民銀行,直至后來的中國人民銀行……歷史的硝煙已經散去,那些為新中國金融事業的創建和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人們已經成為遙遠的傳奇。我下決心,要用文學的方式記錄下這段珍貴的歷史。
題材確定后,細節就成為創作的關鍵。為了弄清楚銀行印刷鈔票的有關問題,在當地人的帶領下我多次實地走訪了西北農民銀行印刷廠舊址。說是印刷廠其實就是幾孔窯洞,歷經八十多年的風雨,這些窯洞有的已經塌毀了,有的則東倒西歪,窯洞前的院子裡也是茅草叢生。站在這些歷史遺址前,你仍然能感受到當年印刷廠熱火朝天又緊張忙碌的歷史氣息。
《紅色銀行》(北岳文藝出版社2021年8月)就是以這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細節為背景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以劉少白返回興縣與牛友蘭、張干丞創建興縣農民銀行開始,至劉少白參加開國大典為止,重點講述了他在1937年至1942年年底創建並擔任興縣農民銀行、西北農民銀行經理時期所發生的故事,描摹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黑峪口、興縣、晉西北一帶的風土人情,展現了我黨早期金融事業發展的艱難歷程。為了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文末附錄了小說中人物原型的真實經歷。當然在小說中,筆者也設計虛構了一些功能性人物,並讓這些人物在小說中各自演繹自己的人生命運。
從2017年開始接觸有關興縣農民銀行資料開始,我記不得這是第幾次來到黑峪口了。山下就是黃河,我在小說中不止一次細膩描寫過黃河的氣象。此時,這條承載著紅色歷史與血脈的母親河,依舊氣勢磅礡地奔向遠方,山谷間隱隱傳來歷史的回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