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四渡赤水:出奇制勝的典范

馮 斌  劉  奎
2021年12月30日08:40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1935年初,蔣介石調集國民黨中央軍和湘、桂、川、黔、滇等省軍閥部隊達數十萬人馬,企圖把3萬多紅軍一舉殲滅。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根據遵義會議決定,計劃率紅軍從遵義地區出發,在瀘州至宜賓段北渡長江。1月19日起,紅軍兵分三路向土城方向開進,一幕戰爭史上的精彩大戲悄然拉開帷幕,這正是被毛澤東同志譽為“得意之筆”的四渡赤水戰役。此役,紅軍以弱勝強、出奇制勝,為我們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軍事遺產。

一渡赤水,順勢之奇

1935年1月29日拂曉前,紅軍主力向古藺、敘永地區前進,計劃北渡長江,川軍當即以8個旅的兵力分路向我追截,並以4個旅封鎖長江,堵住紅軍北進之路。國民黨中央軍薛岳兵團和黔軍從貴州分路向川南追擊,滇軍3個旅向畢節、鎮雄急進,妄圖圍截紅軍。前有敵軍沿岸設防,后有追兵就在路上。面對危急戰況,毛澤東同志當機立斷,一渡赤水劍指國民黨軍設防空虛的川黔滇三省邊界地區扎西,暫緩北渡長江。旨在保存軍力,待機殲敵或機動。

盡管遭遇了困局危局,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鎮定自若、順勢決策,跳出了思維的困囿,適時改變既定計劃。既能把握有利戰機,使得紅軍按建制順利脫離敵人,又能細研敵我優劣,快速擬制出最有利的方案,不斷爭取戰場上的主動。

二渡赤水,逆思之奇

紅軍集結扎西之后,國民黨軍判斷我行動方向仍然是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故其調集主力,妄圖圍殲我軍於長江以南、敘永以西、橫江以東地區。毛澤東同志認真分析形勢后認為,敵人對紅軍包圍圈最薄弱的部分是位於黔北的貴州軍閥王家烈部,遂決定利用敵人判斷上的錯覺,逆向而行、揮師東進,乘敵之虛再返貴州。

2月11日,面對敵軍進擊扎西的威脅,毛澤東同志出敵不意地指揮紅軍揮戈東向,重入貴州。貴州軍閥王家烈聞訊,急忙調兵向赤水河急進,企圖堵擊我軍東渡。我先頭部隊於18日快敵一步趕到赤水河東岸,在二郎灘背水迎戰,將敵人打得落花流水。18日至21日,我軍在太平渡、二郎灘二渡赤水,把身后追擊的川軍等敵甩開,使其堵擊、合圍我軍的企圖落空。渡過赤水河后,我軍兼程疾進,乘桐梓、遵義地區守敵兵力薄弱之際,發起了遵義之戰。24日佔領桐梓,25日一舉突破地形險峻的婁山關,28日再佔遵義。

遵義之戰的勝利,體現了逆向思維的優勢。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作戰不同於人類其他領域的活動,許多情境下並沒有可以遵循的先例,隻有出奇、創新方能制勝。利用逆向思維籌劃作戰,能夠破除固定呆板的定式思維、正向思維等帶來的弊端,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面對國民黨軍精心構筑的包圍圈,毛澤東同志並非執著於北渡長江,而是用逆向思維換個角度分析出敵之薄弱環節,不進反退,贏得了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三渡赤水,謀勢之奇

我軍獲得遵義大捷后,蔣介石急忙飛到重慶“督戰”,並把進攻中央紅軍根據地的堡壘政策又搬了出來,妄圖以堡壘主義與重點進攻相結合的戰法,實行南北夾擊,壓迫我軍於遵義、鴨溪狹窄地區。為此,蔣還電令:“川黔各軍不得擅自進退。”毛澤東同志洞察秋毫、將計就計,故意在遵義地區徘徊尋敵,佯裝進攻,以誘使更多敵人前來圍集,為擺脫敵人埋下了伏筆。

3月5日起,紅軍以一部兵力依托桐梓、遵義之線的有利地形,吸引川軍向東,而主力由遵義地區西進白臘坎、長干山等地區尋求殲敵之機。當敵重新逼近時,為了進一步迷惑敵人,在運動中尋求殲敵機會,毛澤東同志率紅軍於3月16日突然經茅台第三次渡過赤水河,向古藺、敘永方向前進,佯作北渡長江姿態。蔣介石以為我軍又要北渡長江,急令川、黔、湘等省軍閥部隊及中央軍向我發起追擊,又調滇軍從畢節截擊,企圖再次對我形成包圍圈。

整個戰役中,國民黨軍的威脅時刻存在,一個3萬多,一個超過40萬,一個缺少補給,一個齊裝滿員,紅軍較之於國民黨軍力量懸殊極大。毛澤東同志積極謀劃營造態勢,指揮紅軍通過持續運動的方式,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或聲東擊西、或釋放煙幕、或派出佯兵,不斷地制造出虛假狀況,並利用電台適時掌握敵情變化,讓紅軍知己知彼,讓敵軍陷入重重迷霧,無法摸清紅軍的真實態勢,再度贏得主動。

四渡赤水,調敵之奇

三渡赤水后,我軍再次進入川南,敵仍然判斷我要北渡長江,各路敵軍再向川南進擊。毛澤東同志當機立斷,決定乘敵不備,折而向東,並以一個團偽裝成紅軍主力佯攻古藺等地,誘敵向西。此時此刻,各路國民黨軍抓緊時間匯聚,准備在古藺等地包圍紅軍,卻不料我軍已秘密神速行動,回師東進。紅軍於3月21日晚分別經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等第四次渡過赤水河,調頭南下,恰好與北上之敵相背而行,於28日突破鴨溪至白臘坎間敵封鎖線,31日南渡烏江,兵指貴陽,把追敵遠遠甩在身后。

作戰決策,不僅需要主動謀劃營造態勢,更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調動敵人,讓敵之態勢利於我行動。紅軍在川南渡江受阻后,可謂是進退兩難,前面是川軍在瀘州、宜賓一線布置的“鐵板陣”,后面是國民黨中央軍、黔軍、滇軍等布置的“口袋陣”。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充分把握敵我態勢變化、川黔滇戰場環境實情,既不冒險北渡長江,也不消極后退,而是因勢利導,把敵人調動到己方設想的位置,如同四兩撥千斤般,在進退兩難中找出了最為適宜的道路。

(責編:代曉靈、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