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史而新 砥礪前行
——安徽大學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擦亮底色
安徽大學磬苑校區航拍。安徽大學黨委宣傳部供圖
忙完2021年最后一場宣講,安徽大學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大學生宣講團成員趙小雨同學感慨頗深:“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我們受到了一次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煉和精神洗禮。宣講團從城市到鄉村,從線上到線下,忙碌且收獲。”
“下一步,全體安大師生將與你們一道,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不斷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中貢獻更多安大力量。”2022年元旦即將到來,安徽大學黨委書記蔡敬民對宣講團提出新希冀。
作為安徽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安徽大學是一所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高校。90多年來,一代代安大人懷抱“文化丕成,民族是昌”的崇高使命,秉承“至誠至堅、博學篤行”的校訓精神,書寫了一部與民族共命運、與時代同進步的歷史華章。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安徽大學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充分挖掘紅色資源,著力打造勇於擔當使命的校園文化,聚焦建好建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持續扎根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地方高校“雙一流”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
紅色安大,底色更亮了﹔奮進安大,成色更足了。
1.緊扣青年學生特點,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
11月22日下午,中央宣講團成員、中央紀委副書記、國家監委副主任肖培來到安徽大學,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大學生宣講團進行面對面、互動式座談宣講。
“作為新時代高校學子,我們更應當學深悟透黨的創新理論,以再創輝煌的勇氣和擔當挑起重擔,積極投身偉大事業。”座談會上,宣講團成員、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趙小雨代表宣講團表態。
成立大學生宣講團,讓學生擔當黨史學習者、傳播者、傳承者的角色,用“青言青語”講好黨史故事,是安徽大學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的舉措之一。宣講團聘請高水平教師擔任指導教師,進行統一培訓、統一備課,增強宣講的准確性、科學性。
“怎樣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我們堅持將‘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貫穿黨史學習教育全過程,堅持統籌推進,堅持守正創新,堅持理論輿論、網上網下聯動,精心組織集中宣講、理論闡釋,從黨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在實踐中踐行使命擔當。”蔡敬民表示。
安徽大學各級各類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通過以上率下示范講、權威專家輔導講、先進典型引領講等多種形式,開展百年黨史宣講千余次,覆蓋師生3萬余人。基層黨組織通過“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結合實際開展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2000余次。
黨的光輝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為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安徽大學機關青年理論學習小組黨員代表赴學校對接幫扶點阜南縣“送學上門”,在鄉村振興一線開展鄉村建設實踐,讓師生在服務群眾中增強黨性、砥礪初心。
時刻把師生需求、群眾需求放在心上,是安徽大學一直以來的辦學根基。此外,學校還列出辦100件實事清單,包括對學校東南水體進行美化、新建琵琶湖、更新校園監控體系、督促完成“引進電動巴士方便師生出行”等,切實為師生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2.挖掘紅色資源,突出學黨史與學校史相結合
“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如何讓青年學子入腦入心,是我們始終扭住不放的重要問題。我們注重將學黨史和學校史相結合,在全省高校中率先挖掘校史檔案資源中的紅色基因,通過學習紅色校史,引領青年學子感受共產黨人的強大精神力量,感受百年大黨的輝煌奮進歷程。”安徽大學校史辦主任馬仁杰介紹。
走進安徽大學磬苑校區圖書館“文典閣”,“安徽大學校史中的紅色基因專題展”正在展出,前來借閱、自習的師生頻頻駐足凝望。
“安徽大學的創建,離不開共產黨人蔡曉舟的奔走呼號。1921年7月,他在北京東方飯店宴請在京安徽名流,慷慨陳詞,‘報告安徽有設立大學必要之意義’,並抽刀斷指,用鮮血寫下‘誓死建成安徽大學’八個大字。”學生講解員、安徽大學管理學院學生廖羽涵邊走邊介紹。
陳望道翻譯了《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他忘我工作,將墨水誤認成糖蘸粽子吃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來到展覽的“省立安徽大學教授陳望道與《共產黨宣言》”版塊,廖羽涵介紹了一段軼事。陳望道曾受聘於省立安徽大學,他上課時,經常有身著軍裝的陌生人前來監聽。這個時候,他便改用英語授課,反動派聽不懂英語,隻好悻悻而歸。
展覽一側,是由紅色文獻閱讀區、黨建專題展覽區、多媒體播放區、學習交流區四個模塊組成的“紅色閱讀空間”。“在這一空間,不僅可以讀、看黨史,還能聽黨史。在校內‘紅色閱讀空間’使師生實現學黨史、學校史‘無縫銜接’,學黨史的渠道更加多維立體。”馬仁杰說。
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建好建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勢在必行。2021年以來,安徽大學舉辦“建黨百年:道路探索與理論創新”等一系列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近60所高校及科研單位的20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中國共產黨百年理論創新的歷程與思考”等問題進行深入交流。
同時,安徽大學充分發揮學校“五老”親歷者、見証者、實踐者的優勢,策劃組織章於川、盛芸、余乃康等13位老黨員教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結合自身經歷講述入黨故事,講述在黨的領導下為國為民奮斗終身的感人故事,引導青年學子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讓紅色基因、紅色血脈代代傳承。
3.扎根服務地方,辦好人民滿意的大學
2021年,安徽大學擴招2600名本科學生,讓安徽學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大學。安大人堅信,成就一流大學,辦好人民滿意的大學,必須為社會解決諸多實際需求,為國家培養大批棟梁之材。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安徽大學將學科專業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將學校功能從服務、支撐,向服務、支撐、引領轉變,努力在服務社會中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創新出彩。
為此,安徽大學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助力安徽“三地一區”(即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綠色發展樣板區)建設。學校挖掘服務“三地一區”支撐點,按重要程度列出三級層次,梳理出107項可以服務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具體舉措,34個可以納入服務“三地一區”的專欄計劃,3個可以促進安徽相關領域進入全國第一方陣的重點項目。瞄准“三地一區”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批前瞻性、戰略性重大科技項目,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速成果轉移轉化,推動更多安徽創新成果在相關領域實現世界一流。
為打造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領域高端人才培養基地,服務安徽集成電路產業、人工智能產業,學校一次性撤銷了12個老舊本科專業,增加8個對接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業。學校打造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大數據、大健康、物聯網等15個學院,採用融合發展模式,各引入若干企業,配套國家級或省級研發平台,協同不少於300家企業共建“校企互嵌式”研發中心,實現專業、行業、產業、就業“四業”融合,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高層次人才和技術支撐。
目前,已有380多家企業和新組建學院對接人才定點培養,為企業持續輸送緊缺適用人才。
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安徽大學進一步加強黨建引領“雙一流”建設,借勢聚力改革創新,大力推動學科交叉,深化科教、產教、校地、軍民融合,以“四個融合”匯聚了一流資源,建成了一流平台,培育了一流隊伍,培養了一大批一流人才,為地方發展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汲取攻堅力量,我們通過調結構、轉功能、增體量、提質量,努力破解發展難題,助力‘三地一區’建設,賦能區域協同發展,努力把更多一流學科建設成果寫在江淮大地上。”蔡敬民說。
(本報記者 丁一鳴 常河 本報通訊員 蔡麗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