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點亮心靈之“燈” 培育當代工匠

淮安技師學院辦實事推動立德樹人落地生根

2021年12月31日10:39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12月17日,省政府對第三屆江蘇技能大獎獲得者進行表彰,20位“江蘇大工匠”、182位“江蘇工匠”受到表彰。江蘇省淮安技師學院校友李京澤、教師張衛東分別獲得“江蘇大工匠”“江蘇工匠”稱號,其中李京澤成為淮安市“江蘇大工匠”稱號唯一獲得者。

淮安技師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立德樹人辦學根本宗旨,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走出了一條崇德勵志培育“當代魯班”的特色之路。

潤物無聲,風化於成點亮“心燈”

淮安技師學院在校學生5000多名,涉及電氣自動化、汽車修理、化工、烹飪、幼兒教育、計算機、動漫、新媒體等24個專業。“讓學校教育回歸本源,著力營造培養人的良好生態。”學校黨委把陪伴學生成長作為開展“兩在兩同”建新功行動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不斷創新方法路徑,努力用真情實感點亮學生的心靈之“燈”。

領導干部結對班級,被確立為增進師生溝通、陪伴學生成長的一項剛性制度。該院黨委書記江澤清介紹說,學校黨委專門制定下發文件,要求所有中層以上干部結對班級,實現全校各年級100多個班級全覆蓋,每學期做到“十個一”,深入班級,熟悉學生,針對性解決問題,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在全面發展中成長。江澤清帶頭給所結對的班級開設《音樂與人生》課程,通過課堂教學拉近師生距離,開拓學生視野,加強思政教育,培養學生愛國家、愛社會、愛生活、愛自己的良好精神品質。

在校長朱延華看來,“良好的教養並非單純的禮貌,也不會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師生交往熏陶和老師的示范引領,需要長期的文化積累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他在結對班級中,以做“寫作游戲”方式與學生共同開展“每日進步一點點”寫日記活動,自己每天撰寫文章與大家分享,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的寫作積極性。

在淮安技師學院,從院領導到普通教師,都努力以身垂范、為人師表。每天早上,校領導都會站在校門口,給師生們送上暖心的問候。在領導班子示范帶動下,廣大教師紛紛擔當起學生父母角色,小到噓寒問暖,大到排憂解難,在學生成長成才路上左右相伴。援藏教師王篤田在支教時間到期后,又主動申請延期一年半,他被西藏學生喊“爸爸”的事跡在網絡走紅,獲得網友紛紛點贊。2019年,學校黨委被表彰為“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潤物無聲,風化於成。如今,在淮安技師學院,同學間團結互助其樂融融,教師間和睦相處有口皆碑,師生間亦師亦友蔚然成風。

啟智潤心,開拓創新育人育才

在摸索中實踐,助力學生成長成才,淮安技師學院創新形成一系列創新制度和特色品牌,“巡賞校園”就頗有代表性。

按照這一制度規定,由校領導分別帶隊,各部門參與,每天走訪察看課堂、食堂、宿舍、實訓室等場所,關注校園安全、師生精神狀態、課堂教學、處室工作作風、文明校園建設等新情況、新動態,將優秀典型事例在全校宣傳推廣,發現問題現場交辦整改。參與“巡賞校園”的老師深感,這項制度不僅提升了校園管理水平,也有效突破了現有管理體制,搭建了校領導跨界融合、實現首問負責的新平台,為促進不同學院之間、機關與基層間的相互了解開辟了新渠道。

被稱為“網紅學子”的朱暢,就是該校老師“巡賞校園”時在汽修實訓中心最早發現的。她每天徒手搬運輪胎20多次刻苦訓練的故事,獲各級主流媒體報道,總閱讀量近2000萬人次。另一位登上“熱搜榜”的“陽光學子”、17歲男孩張愛民,在暑假期間連續52天為家人做飯,贏得無數微博網友的點贊。

身邊的凡事小事,釋放出榜樣的強大力量,折射出淮安技師學院於細微之處見功夫的育人追求。如今,有的班級還建起了“互助溫暖群”,一些過去默默無聞的學生受到關注,得到點贊,感受到信任的力量,獲得了前行動力。平日裡的耳濡目染,正在變成學生們的身體力行,像一朵朵文明之花在校園裡競相開放,學校被省文明辦評為“江蘇省文明校園”。

如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是技工院校必須面對的共性問題。淮安技師學院以改變課堂生態為目的,突破以評優、評比為目的的傳統公開課模式,創新推出開放課堂,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設置兩節開放課,面向全校開放,2021年共開設了800余次開放課堂。“開放課堂”為普通教師搭建起展示教學風採的舞台,為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營造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為跨專業教師之間交流提供了廣闊平台。青年教師張巧梅說,看似普通的“開放課堂”,給廣大教師帶來的不僅僅是恰到好處的壓力,還推動大家主動進行教學改革,也體現了校黨委對課堂教學工作的高度重視。

在此基礎上,學校還創新推出“微聽課”,學校領導或院系負責人隨機到全校所有課堂現場聽課,既關注教學質量,又考察育人手段,正在廣大教師中收到教書育人的“鯰魚效應”。

明確方向,全力培育時代工匠

知向何處,不惑於方向﹔明所從來,不竭於動力。淮安技師學院院始終明確,作為技工院校,地方需求就是辦學方向,要通過教學實踐活動找准每一個學生的長處,把長板拉長,努力培養社會所需的適用之才,力爭成為時代工匠的搖籃。

緊扣經濟發展需求導向,對接淮安“333產業”發展需求,設置了裝備制造、化工技術、電子信息、餐飲、財經商貿、交通運輸等6大專業集群。與多家淮安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建立穩固的合作關系,校企合作開設了電子商務、多媒體影視制作、高鐵乘務、高鐵安檢、幼兒教育等特色專業。前不久,該校智能制造專業群獲批“省級品牌特色專業集群”。校現有國家級實訓基地1個、省級實訓基地16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40余個、校內實訓中心及實訓室60多個。近年來,學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超過98%。

緊盯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彰顯技師學院高技能人才培養特色和優勢。該校作為江蘇省焊工統考考點、淮安市唯一從事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培訓機構、淮安市首批通過備案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第三方評價機構和省退役士兵培訓先進單位,年培訓5000人次以上,2021年度組織初、中、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5個層次共59個職業工種技能等級認定10386人次,在服務地方產業發展中體現出技師學院的擔當作為。

緊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今年9月,該校的朱敏老師在全國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中榮獲“電子商務師”項目銀牌。在第五屆淮安技能狀元大賽上,該校16名師生參加6個項目角逐,4個項目一舉奪魁,9人獲得賽項前三名,3名教師全部進入前三名。在南京都市圈職業技能邀請賽上,該校選手殷彪、劉慶宇勇奪移動機器人賽項冠軍。而此前,已有淮安市技能狀元范月航、余鬆奇,第三屆全國智能制造應用技術技能大賽無線電調試工項目職工組決賽二等獎獲得者孫繼祥、朱海連等一批優秀學子和集體,學校也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江蘇省高技能人才培訓示范基地等多個榮譽,連續多年被淮安市政府授予“高技能人才搖籃獎”。(鄭琳琳 李爽)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