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肩辣手 文人風骨
—走進北京邵飄萍故居

北京的胡同藏龍臥虎,其中虎坊橋附近的魏染胡同,有一處讓新聞人敬仰的故居——邵飄萍故居,此處也是京報館舊址,自2021年6月1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
故居為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層小樓,進門影壁上是邵飄萍題寫的“鐵肩辣手”四個大字,這是他創辦《京報》並任社長時,將李大釗書贈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縮寫后作為自己和報社全體同仁的座右銘,將“妙手”改為“辣手”,可見其不畏艱險、勇於戰斗的精神。
故居展區分前后兩進院落,是當年邵飄萍和家人生活起居的場所,前院4個展廳,后院3個展廳,如今設置了《京報與京報館》《百年紅色報刊》《邵飄萍生平事跡》3個主題展。《邵飄萍生平事跡》主要介紹在短短40年的生命中,邵飄萍作為傳奇報人、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者、中國新聞教育奠基者、中共秘密黨員的成就和命運。
邵飄萍原名鏡清,后改名振清,自幼聰穎,1906年考入浙江省高等學堂師范科。教書育人曾是他的理想,在金華任中學教師時也兼職擔任《申報》的特約通訊員。隨著對新聞事業的了解,他發現做一個為大眾鼓與呼的記者是他更為向往的事情,自道是“余百無一嗜,惟對新聞事業乃有非常趣味,願終生以之”。
展廳根據史料還原了當年邵飄萍會客廳的場景,東側牆上陳列著他手書的“鐵肩辣手”豎幅大字,一旁的幾張黑白照片向人們展示他年輕時意氣風發的模樣。辛亥革命后,25歲的邵飄萍在杭州與人合辦《漢民日報》。辦報的3年裡,正是舊中國政局最亂的時候,他以筆為槍,對意欲搶奪革命成果的袁世凱以及貪官污吏進行毫不留情的揭露與抨擊,令當局十分頭痛,對其採取強制措施,3年間被捕3次,下獄9個月,但他並未因此畏懼,他說:“報館可封,記者之筆不可封也。主筆可殺,輿論之力不可蘄也。”
第三次入獄獲救后,邵飄萍被迫逃亡日本。在日期間,他想方設法尋找馬克思著作的日譯本,白天工作,晚上研讀。展廳中有一張邵飄萍在日本大阪寓所書房的照片,房間的書架上除了《資本論大綱》《社會主義論》等170余冊書籍,還擺放著馬克思像。他熱情地頌揚俄國十月革命開創了“歷史上之一新紀元”。
展廳中有一份毛澤東在文件中批復邵飄萍為烈士的重要文獻。邵飄萍自日本回國后,開始和李大釗、鄧中夏等中共早期領導人接觸來往,1925年就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但是由於當時邵飄萍有很大社會影響力,故而隱藏了他的黨員身份。直至1986年7月,中央才確認邵飄萍的入黨時間為1925年。
1915年,邵飄萍得知日本政府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立即馳報國內,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愛國運動。1916年上海新聞界電邀邵飄萍回國進行反袁宣傳,他以“飄萍”“阿平”為筆民,為《時事新報》《申報》等撰稿,並成為《申報》駐京特派記者,為《申報》所寫的“北京特別通信”成為當時的代表文章,他也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享有特派員稱號的新聞記者。
1918年10月5日,《京報》問世,邵飄萍親任社長和主筆,他堅持“公平真確”的辦報理念和宗旨,在發刊詞《本報因何而出世乎》中表明:“必使政府聽命於正當民意之前,是即本報所為作也。”展廳中有一張當時對開四版的日報,較同時代其他報紙的特點是新聞多、評論多、副刊多,其創刊后很快就以消息靈通、內容豐富受到讀者的歡迎,銷量由最初的300多份一躍上升到4000多份,成為京城一家名報。
展廳裡還陳列著兩本繁體影印版的《實際應用新聞學》和《新聞學總論》,其中《實際應用新聞學》是邵飄萍寫下的我國第一部採訪學著作。邵飄萍不僅用報紙為愛國進步思想宣傳,還親自登上講堂傳授知識,培育新聞人才。1918年底,邵飄萍與徐寶璜、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一起創建了北大新聞學研究會,向青年傳播新聞知識,邵飄萍主講新聞採訪學,目標是打造一批精明的記者,能報道勞動人民的疾苦與斗爭。當時的學員有毛澤東等人,毛澤東后來回憶說:“特別是邵飄萍,對我幫助很大。他是新聞學會的講師,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具有熱烈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
“這種錢槍斃我也不要”,一幅邵飄萍半身油畫上方記載了邵飄萍與張作霖交鋒的故事。在邵飄萍的主持下,《京報》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著重報道和評述北洋政府詭譎的政局和紛紜的戰事,講求新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立場客觀公正。從1924年冬到1926年初,邵飄萍支持馮玉祥發動政變,聲援“三一八”慘案死難者,因此為反動軍閥所忌恨,必欲置其於死地。邵飄萍筆鋒凌厲更是讓張作霖焦頭爛額,張作霖想用三十萬大洋讓邵飄萍為自己搖旗吶喊,邵飄萍收到匯款后馬上退回,並說:“這種錢我不要,槍斃我也不要!”
1926年4月,張作霖、吳佩孚和閻錫山三個北方軍閥聯合作戰,圍攻駐扎在北平的革命軍。4月18日,張作霖的先頭部隊一進入北平,張作霖就列出了一份清理捕殺的名單,邵飄萍的名字就在這一份名單之上。邵飄萍沒有退縮,他說:“現在別人不敢講話,所以我不能跑。我要寫,我要說,死也要講!我舍生取義,死不擇音為人民,無遺憾!”4月26日凌晨,時年40歲的邵飄萍大義凜然,慷慨赴死,以所謂“宣傳赤化”罪名被槍殺於北京天橋。展廳中保存著由京劇名伶馬連良先生拍攝的邵飄萍殉難后的照片,復制的華絲葛長衫、黑色紗馬褂亦有展出,令人深感悲愴。
從展廳走出,邵飄萍半身銅像立於院落中央,鐵肩擔道義,“亂世飄萍”的文人風骨與報人擔當讓后人由衷崇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