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領導中國抗戰的綱領性文獻

“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這段言簡意賅的問答是毛澤東1938年在《論持久戰》中的著名論斷。在中國全民族抗戰進行到10個月的時候,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總結全國抗戰經驗,系統闡明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有力批駁當時流行的“亡國論”和“速勝論”等種種錯誤觀點。他以深邃的戰略思維、博大的胸懷、高遠的智慧、深刻的洞察力,雄辯地分析和解答了中國抗戰為什麼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戰爭進程如何發展等一系列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指明了中國抗戰的前景,大大增強了人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論持久戰》的初稿完成於1938年5月上旬。在此之前,毛澤東先后完成《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著作,總結黨領導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系統研究敵后抗日游擊戰。這些著作是他寫作《論持久戰》的基礎。他閱讀了許多軍事理論著作,如《孫子兵法》、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蘇聯的野戰條令、日本人寫的《論內外線作戰》書籍等﹔他深入研究軍事歷史,如古代中國的許多重大戰役、拿破侖的成功與失敗﹔他集中中國共產黨集體成員關於持久戰的智慧,如朱德、周恩來的游擊戰理論,許多將領和軍事理論研究者的觀點等。毛澤東從古今中外軍事戰例和軍事名家中汲取智慧,完成了《論持久戰》這本非凡的政治和軍事著作。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作《論持久戰》講演。同年7月1日,《解放》周刊第43、44期“抗戰一周年中國共產黨十七周年紀念專刊”正式發表,共41頁,正文約5萬字。為更好地宣傳毛澤東的持久戰理論,延安解放社於1938年7月較早出版發行了《論持久戰》的單行本。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展示了抗日戰爭時期《論持久戰》的多個版本:首次發表於延安《解放》周刊的版本﹔1938年7月解放社發行的單行本﹔1942年膠東聯合社版本﹔1943年新華書店版本。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還展出了《論持久戰》的首次英譯版本。《論持久戰》的英文翻譯最早完成於1938年10月,由《大公報》記者、中共地下黨員楊剛翻譯,上海英文雜志Candid Comment從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分4次連載,英文題目為Prolonged War,作者署名為Mao Tse Tung(毛澤東)。連載過程中,雜志社還秘密發行英文單行本,在上海外國人士中傳播。周恩來還從武漢將《論持久戰》寄到香港,委托宋慶齡找人翻譯。愛潑斯坦等參加了翻譯工作。1939年1月,毛澤東專門為《論持久戰》英譯本寫了序言,指出:“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分析了中日戰爭雙方存在著的互相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科學地預見到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其中,戰略相持階段的時間將相當長,遇到的困難也將最多,然而它是整個戰爭轉變的樞紐。他闡明實行持久戰總方針所應採取的具體作戰方針、作戰原則和作戰形式等﹔進一步明確八路軍的戰略方針是:“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他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指出爭取抗戰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充分動員和依靠群眾,實行人民戰爭。
《論持久戰》的發表,大大提高了毛澤東在黨內的地位和威望。周保中曾把《論持久戰》譽為“東北黨和抗日聯軍了解抗戰形勢、政策和戰略戰術的指路明燈”。王震回憶:《論持久戰》發表后,“我們這些在抗日戰場上直接參加戰斗的人,在戰斗的間隙,土炕油燈,如飢似渴,欣然閱讀,倍受鼓舞。”吳玉章回憶:“《論持久戰》的發表,使毛澤東贏得了全黨同志發自內心的、五體投地的贊許、佩服甚至崇拜,從而最終確立了在黨內無可替代的領袖地位和崇高威望。”
《論持久戰》在大后方產生了很大反響,對於推動持久戰戰略成為中國政府抗戰的戰略總方針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程思遠回憶,白崇禧對《論持久戰》深為贊賞,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后來白崇禧又把它向蔣介石轉述,蔣也十分贊成。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並取得了周恩來的同意,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
《論持久戰》發表后,日本《改造》《讀賣新聞》和《東京朝日新聞》等部分主流媒體先后以節譯、譯述、編譯方式介紹。日本政府和軍隊較早接觸到《論持久戰》,日籍中共黨員中西功回憶,1938年他已經研讀過《論持久戰》,深受影響。他主持開展的“中國抗戰力量調查”的研究方法論與《論持久戰》的方法論“基本一致”。日本1944年編輯的內部資料《毛澤東抗戰言論選集》收入《論持久戰》全譯本,全譯本以《解放》周刊的中文版為底本,無省略和改譯內容。這些從一個側面証實了《論持久戰》對抗日戰爭的重大指導意義。
《論持久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的綱領性文獻。以后抗日戰爭的實踐,充分証明《論持久戰》的預見是完全正確的、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 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