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戰和殲滅戰相結合的光輝典范

萊蕪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是為了紀念萊蕪戰役中犧牲的英烈修建的。塔高19.8米,方形塔底邊長為8.15米,由泰山花崗石砌成,象征著在萊蕪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重如泰山。塔碑陽面七個鎏金大字“革命烈士紀念塔”為毛澤東的手跡,陰面為鎏金隸書碑文,全文如下:
萊蕪戰役,是華東人民解放軍在萊蕪地區所進行的運動戰。一九四七年一月底,國民黨軍隊分南北兩線進攻我山東解放區,南線國民黨軍隊以八個整編師,分三路沿沂河、沭河北犯臨沂,北線國民黨軍李仙洲集團三個軍由明水、淄川、博山等地南下萊蕪、新泰策應,企圖同華東人民解放軍主力在沂蒙山區決戰。我軍在民兵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下,以一部狙擊南線之敵,主力則北上萊蕪殲擊李仙洲集團。戰斗自二月二十日開始至二十三日下午結束,全殲該敵第二綏靖區前方指揮部、第四十六軍軍部、第七十三軍軍部和七個整旅,共六萬余人,生俘國民黨徐州綏靖公署第二綏靖區副司令官李仙洲,收復城市十三座。萊蕪戰役的勝利是毛主席軍事思想和軍事路線的偉大勝利。
碑文記述了萊蕪戰役的背景、經過和輝煌戰果,文字簡潔、敘事清晰。敬讀碑文,仿佛又回到了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讓人對先烈們的無限敬意油然而生。
(一)
1947年1月,蔣介石與國民黨參謀總長陳誠制訂了“魯南會戰計劃”,企圖以南北夾擊的態勢佔領山東解放區,並逼迫華東野戰軍主力在臨沂地區與其進行戰略決戰。國民黨在南線出動了7個整編師和第7軍共20個旅的兵力,分三路北犯臨沂,北線則由駐濟南的第二綏靖區副司令官李仙洲指揮3個軍,經明水、淄川、博山一線南下,攻擊我后方萊蕪、新泰地區。2月4日毛澤東電報指示華東野戰軍誘敵深入,“准備於必要時放棄臨沂”。這種不計較一城一池得失的作戰原則,使華東野戰軍能夠不受束縛,根據戰場形勢靈活地應對來犯之敵。通過細致縝密地分析敵情,華東野戰軍決定主動撤離臨沂,以小部分兵力阻擊南線之敵,主力轉兵北上,於新泰、萊蕪地區圍殲李仙洲所率的北線之敵。
(二)
華東野戰軍主力晝伏夜行,於2月19日逼近萊蕪兩側,完成了戰役合圍。20日13時,戰斗打響,八縱主力和九縱一部在和庄設伏,全殲由博山南下的第77師,擊斃師長田君健。20日晚,一縱分別向萊蕪城西和城北的國民黨軍外圍陣地發起攻擊。21日,我軍佔領了城北的馬家村和小窪村兩個陣地。李仙洲強令韓浚指揮第73軍奪回小窪村陣地,確保萊蕪北面公路暢通,以留后路。解放軍以一個連的兵力堅守小窪村5個小時,打退了敵人10倍以上兵力的輪番進攻。黃昏時分,國民黨軍攻擊不利,退入城內。22日,敵人又對城西的制高點安樂山陣地發動進攻,一縱1師的8連充分發揚不怕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在敵人出動飛機大炮輪番轟炸的情況下,以全連多數傷亡的代價擊潰了敵人的7次沖鋒,把國民黨大軍又拖住了一天。
雙方最慘烈的戰斗發生在吐絲口鎮。吐絲口鎮又稱口鎮,位於萊蕪城以北十多公裡處,是由膠濟線進入魯中的咽喉要道,這裡囤積了國民黨軍隊上百噸炸藥和數十萬斤糧食,是駐萊蕪國民黨軍隊的后勤補給基地,因此這裡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20日晚,六縱對吐絲口鎮展開攻擊,敵人利用優勢火力瘋狂掃射,雙方反復拉鋸並進行了巷戰,戰至22日上午,解放軍佔領了吐絲口鎮大部分街道房屋,僅有東北角因道路狹窄,解放軍兵力無法展開,敵師部據此負隅頑抗,雙方形成對峙局面。
23日早晨,李仙洲部開始撤退。等到敵軍全部撤離萊蕪城,四縱一個師迅速佔領了萊蕪城,截斷了敵軍的退路,而后埋伏在公路兩側的解放軍發起了圍殲敵軍的總攻。在我軍嚴密的包圍圈中,敵軍做困獸猶斗,在空軍的掩護下妄圖殺開一條血路與吐絲口鎮守軍匯合。我軍廣大指戰員奮勇作戰,沖上去與敵人進行肉搏,擊潰敵軍。到下午5時戰斗結束,全殲第二綏靖區前方指揮部、第46軍軍部、第73軍軍部和7個整旅,共6萬余人。隨后我軍乘勝追擊,順勢解放了博山、周村等13座縣城,取得了華東解放戰爭中一次空前的勝利。
(三)
萊蕪戰役殲敵速度之快、數量之多,均創造了內戰爆發以來我軍的紀錄。此役不但打破了敵人南北夾擊的計劃,狠狠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而且把渤海、魯中、膠東幾個解放區連成一片,極大鼓舞了廣大解放區軍民的士氣,進一步堅定了我方必勝的信心,同時為奪取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積累了寶貴經驗。
正如碑文所指出:“萊蕪戰役的勝利是毛主席軍事思想和軍事路線的偉大勝利。”面對敵強我弱的態勢和國民黨軍氣勢洶洶的進攻,在毛澤東領導下中央軍委制定了“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擊戰為輔”的作戰方針。萊蕪戰役中,我軍在南線主動撤出臨沂,快速把主力轉移到北線,此舉完全出乎敵人意料,使敵人南線的主力部隊失去了用武之地。我軍集中優勢兵力,以臨沂一座空城的代價取得了殲敵6萬多人的輝煌戰果。此戰成為我軍歷史上運動戰和殲滅戰相結合的光輝典范。
萊蕪戰役的勝利是在民兵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下取得的。魯中人民響應我軍號召,提出了“毀家支前”的口號,支援服務前線的民工達60萬人,為我軍幾十萬的作戰人員供應糧草、運送武器裝備彈藥和傷病員,及時搶修道路。大批地方武裝力量、民兵團與主力部隊密切配合,他們堅壁清野、襲擊敵軍運輸隊、偵察敵情、破壞公路,給敵軍制造了極大的困難,充分展示了人民戰爭的鮮明特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