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鄧小平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

武市紅
2022年01月18日08:09 |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鄧小平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

  鄧小平在上海聽取關於浦東開發情況的匯報。

  1989年5月,鄧小平與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集中闡明了戰略思維的核心內容:“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也放眼當前,放眼一切方面”﹔“眼界要非常寬闊,胸襟要非常寬闊”。在以后的幾年中,他繼續運用這種戰略思維,從現象透視本質,從局部把握全局,從現實前瞻長遠,對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問題進行精心謀劃和思考,為黨和國家的事業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胸襟開闊,以開放的眼光、態度觀察和處理國際國內重大問題

  以開放的眼光、開放的態度、開放的胸懷觀察和處理各種問題是鄧小平戰略思維的鮮明特點。他反復強調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與合作。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先進經驗,包括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方式,但同時又不能機械照搬別國模式。

  以這樣的思維方式認識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鄧小平得出結論:“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就從根本上厘清了在計劃和市場關系問題上長期存在的思想混亂,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視為區分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標志的藩籬,為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成功轉變,實現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突破奠定了理論基礎。對於人們擔心和爭議的証券市場,他提出:“証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

  在應對和處理風雲變幻的國際問題時,鄧小平的胸襟更開闊、眼光更深遠。比如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聯合制裁行為時,他舉重若輕地說:“中國度量是夠大的,這點小風波吹不倒我們。”他堅信,制裁是達不到遏制中國發展的目的的,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正是在與帝國主義的斗爭中建立的,是在被封鎖、被制裁、被孤立中成長起來的。經過新中國成立后40年的發展,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后近10年的發展,中國的實力增強了,中國不僅不會垮掉,而且會更加發展起來。從國家的長遠利益出發,他堅持原則又不失靈活,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前提下,繼續同這些國家打交道,搞好關系。他還建議各國政治家超越歷史、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限制,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長遠的戰略利益出發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

  立足現實,科學把握國內發展的關鍵問題

  著眼當前,立足實際,在千頭萬緒的紛繁事務中把握重點,抓關鍵問題,是鄧小平戰略思維的突出體現。

  鄧小平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圍繞改革、發展、穩定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從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出發,他提出要讓十幾億人都過上好日子,在一個百年走完發達國家在幾個百年走過的路程,必須集中精力,一心一意搞建設。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都“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干,做好一件事”,那就是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他坦言,改革開放的事業只是剛剛起步,因為沒有經驗,在改革開放中“確實有失誤”“而且失誤很不小”。但是不能怕,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停步不前。沒有一些試驗、一些嘗試,包括受一些挫折、有一些失敗的嘗試,肯定達不到我們的戰略目標。鄧小平是一個善於從歷史經驗中吸取教訓,時刻准備並勇於修正錯誤的政治家。他希望新的中央領導層也要善於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就抓緊解決。總結經驗的重點要放在堅持改革開放上,根本的一條就是改革開放不能丟,不能放棄。

  “發展才是硬道理”是鄧小平強調的一個重要觀點。他強調要加快發展,也強調發展方式問題,指出:“要採取有力的步驟,使我們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后勁。”發展,不僅要講效益,也要講質量,講自然環境的保護,同時還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鄧小平認為蘇聯和東歐多個國家的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甚至瓦解衰落的根本原因,是這些國家的共產黨內部出現了分裂。中國要出問題,也會出現在共產黨內部。他指出:一定要警惕這個問題,一定要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他提醒全黨,如果任由腐敗發生發展,不僅會影響到黨的聲譽信譽,而且會影響到黨的執政地位。不懲治腐敗,特別是黨內的高層腐敗,確實會有失敗的危險。

  放眼未來,認真思考如何確保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方向不動搖

  戰略思維不僅是一種能力,還是一種深謀遠慮的責任。

  鄧小平晚年最關注的是如何長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問題。出於一種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強烈責任意識,他反復強調對於黨的基本路線,不但這一屆領導人要堅持,下一屆、再下一屆都要堅持,一直堅持下去。1992年他在南方談話中千叮嚀、萬囑咐,最關鍵的一句話就是“堅持這個路線、方針、政策不變”,基本路線要一百年不動搖!

  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對出現的問題不回避,不遮掩。他敏銳地意識到,中國發展起來以后,問題不會比不發展時少。比如“兩極分化”解決不好會導致民族矛盾、地區矛盾、階級矛盾,甚至會引發社會動亂,最終落到資本主義。又比如,腐敗是一個長期的社會歷史現象,不是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就能解決。對於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挑戰,要及時發現,“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

  開發、開放浦東的決策是鄧小平一個重要的前瞻性的戰略部署。他的用意在於推動上海以至長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利用上海在人才、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優勢,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進一步影響和推動全國的改革開放。這是實現他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的“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一步,也是實現他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沿海幫助內地、縮小地區差距的“兩個大局”戰略構想的重大部署。

  上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訓,思考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成敗得失,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制度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最具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保証。到晚年,他進一步看到制度建設和鞏固的復雜性與艱巨性,提出用至少30年的時間把在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方針政策及時上升為黨和國家的制度,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通過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不僅如此,他還提出了要認真研究如何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任務,為續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提供了思路。

  (摘編自《黨的文獻》2014年第6期 武市紅/文)

(責編:劉圓圓、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