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紅色資源 傳承紅色精神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賡續紅色血脈
北京,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祥地之一,最早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城市之一,同時也是許多重大黨史事件發生的地方。如今,一座座紅色地標為一段段光輝的歷史做著鮮活的注腳。
本市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這些見証初心使命的紅色豐碑成為人們進行黨史學習教育最珍貴的課堂、最生動的教材。
三大片區亮出來
文物舊址煥發時代風採
五四大街,北大紅樓靜靜矗立,一層東北角的屋子裡,寫好的條幅被打成捆,倚著牆放好,“誓死力爭 還我青島”“外爭主權 內除國賊”的口號似乎響在耳畔﹔
灰牆紅柱,彩繪檐角,錯落鬆柏,時光劃過百年,東皇城根北街甲20號的中法大學舊址風韻猶存,無數留法勤工儉學的年輕人在這裡留下夢想﹔
文華胡同24號,一座小院古朴別致,李大釗的半身銅像在冬日暖陽中熠熠生輝……
2019年底以來,本市統籌規劃了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共31處)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經騰退、修繕、提升后,這些舊址煥發出新的時代風採,成為本市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抓手。
31處舊址都是北京地區與中國共產黨創建活動有關的重要會議場所、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重要黨史人物故居以及重要紀念設施,記載著革命先輩傳播馬克思主義、孕育建黨的光輝歷史和不朽業績﹔然而,舊址數量眾多、布局分散、隸屬各異,如何將他們擰成一股合力,考驗的是執政者的智慧與擔當。
“我們堅持適度、恰當原則,切實把保護作為第一要務,把有效利用作為根本目的,把打造精品作為歷史擔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愛軍說。
統籌規劃、整體提升、分類施策,抓住重點、做出特色……一個個顯大智、有溫度的方案將難題一一破解。
比如,本市將全市革命舊址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堅持整體保護、連片打造,落實文物保護法律政策規定,編制實施保護修繕方案,適當採用現代科技手段﹔根據每處革命舊址實際情況,分“重點保護”“一般保護”“立牌存念”三類進行打造提升﹔在保護修繕重點革命文物的同時,結合貫徹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和老城整體保護,推進實施舊址周邊200米范圍內環境整治提升,改善周邊居民生活環境,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31處舊址得到系統修繕提升,於2021年6月整體亮相,面向社會開放。
與此同時,本市還高質量完成了建立新中國主題片區保護工程,打造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完成了香山公園內8處革命舊址保護修繕﹔持續開展抗日戰爭主題片區保護工程,不斷推動抗戰題材紀念設施改造升級——至此,本市三個紅色文化主題片區交相輝映,共同串講起黨史上的光輝篇章。
一張展示北京地區豐富紅色旅游資源和深厚紅色文化底蘊的地圖也在徐徐鋪開:2021年12月,北京紅色旅游地圖首次發布——120家紅色旅游景區、31處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以及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分布信息、9條北京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濃縮於一張圖中,為人們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實用指南。
展示傳播活起來
特色展覽打造沉浸式課堂
19個單元、67個展室、958張歷史圖片、1357件珍貴文物史料、40件藝術品、13個珍貴音像、25組場景再現……2021年6月29日起,“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正式對外開放。
每天,絡繹不絕的觀眾通過預約前來,在這棟百年前落成的建筑裡,穿越時光隧道,踏著先驅者的足跡,追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路徑,感受百年來的追求與夢想。
在主題展覽的基礎上,本市在北大二院舊址、李大釗故居、李大釗烈士陵園、《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長辛店二七紀念館、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舊址、陶然亭慈悲庵、京報館舊址、中法大學舊址,分別舉辦“偉大開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組織”“播火者——李大釗革命思想與實踐”“不朽的功勛——李大釗生平事跡”“歷史上的《新青年》”“陳獨秀在北京”“北方的紅星——長辛店與中國工人運動”“光輝印記——長辛店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先驅者的奮斗——慈悲庵黨的早期革命活動”“京報與京報館”“百年紅色報刊”“邵飄萍生平事跡”“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歷程”等系列專題展。
主題展與專題展有總有分、相互聯系,彼此呼應、相互印証,共同形成精品展覽群,全面系統展現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的光輝歷史、獨特貢獻與時代價值。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本市深挖紅色資源內涵,豐富展示形式,各紅色場館精心“備課”,為黨員群眾打造沉浸式的黨史學習教育課堂。
香山革命紀念館在首個專題展覽上推出毛澤東同志在香山時期發布的202封電報手跡稿,讓觀眾在“嘀嗒”聲中破譯革命領袖在香山181天的“紅色密碼”﹔香山革命精神與歷史文化理論研討會連辦兩屆,持續深化香山革命精神內涵挖掘與研究,形成高質量的黨史研究成果﹔在持續開展抗戰文物史料征集與深化研究基礎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主題展覽部分章節進行修訂,豐富更新相關內容和展項,結合全民族抗戰爆發周年紀念活動,連續舉辦“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與發展”“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抗戰文物”專題展。
此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馬蘭村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紀念館基本展陳也進行了改陳布展,抗戰文物的整體保護與展示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立體化傳播讓這些紅色課堂的覆蓋半徑進一步擴大。市屬媒體推出《展示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建過程中的“北京貢獻”》《將革命記憶轉成紅色烙印》《重回覺醒年代的北京》等60余個專版,對2021年6月1日紅色舊址開放日儀式進行網絡直播,播放量達5.5億次,助推紅色舊址成為“網紅”打卡地﹔策劃“追尋光輝足跡”網絡名人北京行動活動,開展以北大紅樓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視頻接力,閱讀量達到1.2億,推出#百年初心映黨旗#微話題,總閱讀量超9.1億。電視劇《覺醒年代》《香山葉正紅》、電影《革命者》、話劇《香山之夜》、京劇《李大釗》等一批禮贊紅色風華的“京”品力作唱響紅色旋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塑造出一批紅色文化的優秀傳播者,紅色精神從抽象的符號、理念變成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生動故事﹔《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叢書》出版,發揮“黨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作用……
紅色精神傳開來
幫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1949年2月,中共中央准備離開西柏坡遷往北平,毛澤東曾說道,“進京趕考去,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記不清是第四次還是第五次,當再次在上千名游覽者面前講起“進京趕考”的故事,海澱區第四實驗小學學生鄭安孜已經游刃有余。
2021年5月起,經考核上崗的學生志願者們就會定期出現在香山革命紀念館的展廳裡。孩子們在童聲稚語中融入自己對紅色黨史的理解與熱情,成為展廳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鄭安孜引用高考作文題目——《可為與有為》來闡釋自己擔任志願者的感受。“作為新時代革命事業接班人,學習黨史開始就是我們的‘可為’,將自己對紅色黨史的理解落實到實際行動之中,就將在某一天成就我們的‘有為’。”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本市重點紅色場館積極探索特色的“教學方式”,把紅色故事講活、講火,讓觀眾特別是青少年在參觀學習、志願服務中,聆聽歷史的回響,尋找與新時代的共振點——
抗戰館打造了行走的黨史課,一段段經典時刻、一幕幕動人瞬間通過表演、講解等多樣形式在展廳內呈現﹔李大釗故居推出沉浸式演出《播火者》,真實的歷史場景、考究的原狀陳列讓人們重回激情澎湃的革命歲月﹔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開設“現場教學”點,高校將思政課搬進紅樓內,讓學生們在與革命先輩的跨時空“對話”中,接受精神洗禮,堅定信仰信念……
穿越時空的風華故事打濕了人們的眼眶,觸動內心最柔軟的角落。參觀過程中,觀眾感悟最真摯的初心,汲取最醇厚的紅色力量。
一位觀眾參觀完北大紅樓后,激動地寫下:“轉眼百年過去,由北大紅樓噴薄而出的紅色曙光照亮了曾經晦暗的夜空,也照亮了中國前行的道路。這幢見証了一個民族偉大覺醒的近代建筑正激勵我們賡續紅色血脈,為中國共產黨的光輝偉業譜寫新的紅色篇章,沿著先輩開辟的革命道路繼續前行!”“觀眾有感動,有感悟,是黨史教育落到實處的標志,也是讓我覺得最有成就感的瞬間。”抗戰館講解員宮霖說。
自2021年6月對外開放,至當年12月底,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累計接待近百萬人次學習參觀。黨史學習教育以來,香山革命紀念地接待觀眾超過110萬人次﹔抗戰館線上線下接待觀眾達5500萬人次。
為進一步發揮紅色資源中的育人力量,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日前還專門印發《關於充分利用首都紅色資源 加強青少年黨史教育的實施方案》。未來,本市將形成涵蓋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的“七個一”活動體系﹔鼓勵中小學在下午3點半課后時間開設校內紅色文化系列課程,利用紅色場館資源開展專題教育活動﹔深入大中小學開展“流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校園巡展活動”等。
耳濡目染,潤物無聲。一次次參觀、一場場活動,把紅色傳統、紅色記憶、紅色基因厚植到人們心中。(本報記者 牛偉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