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醫科大學著力打造黨史鑄魂育人品牌——
讓故事“發聲” 讓專業“說話”
“謝謝您,我敬愛的老師,您的大愛如夜空中的星光,照亮醫學生前行之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們將銘記您的教誨,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近日,在廣西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一排排身著白衣的醫學生肅然而立,齊聲朗誦《生命的禮贊》,隨后對著一個玻璃展櫃內特殊的人體骨骼標本深情行禮。
這是一堂有特殊意義的醫學課程,既體現了專業特色,又融合了黨史、校史等紅色元素。這樣的場景經常在廣西科學館上演。這是廣西醫科大學將紅色黨史、校史、專業實踐融入課程思政的有益探索。
使命育人 用大醫故事感染師生
玻璃展櫃內的人體骨骼標本,是將一生奉獻給廣西醫療衛生事業、死后遺體捐獻醫學研究的共產黨員、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教授郭德林。
郭德林1914年出生,1969年,醫術精湛的他作為天津支援廣西醫療隊成員,來到桂平縣蒙圩公社衛生院做醫生。他克服了極其簡陋的醫療條件,靠著“馬馱醫院”治病救人。
1972年,郭德林調入廣西醫學院附屬醫院(現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工作,其間多次放棄返津回鄉機會,堅守廣西醫療事業,退休后無償義務出診。
1994年5月16日,郭德林查完房回家路上突發腦出血去世,享年79歲。
人們為他的突然離世而痛心,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郭德林生前就立下了一份特別的遺囑:鑒於醫學人體骨骼標本嚴重缺乏,去世后,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醫學研究,作為對廣西最后的貢獻。
近10年來,每年的清明時節,學校基礎醫學院都會組織廣大師生來到生命科學館,舉行“致敬大體老師清明節追思活動”,向郭德林等無言良師表達敬意。
黨史鑄魂 讓紅醫文化融入血脈
以郭德林教師為代表,建校80多年來,從解放前的中共地下黨員何日先、鐘榮順、陳海成,到為學校發展作出過卓越貢獻的兒科專家葉培、葉馥蓀﹔從“八桂楷模”龍桂芳到“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溫漢春﹔從攻克廣西地方重大疾病到趕赴新冠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廣西醫科大學的共產黨員們用理想、信念和情懷扛起了廣西醫學教育和醫療服務大旗,形成了扎根基層、甘於貢獻、追求卓越、報國為民的“紅醫文化”,繪就了學校發展的紅色基因和紅色脈絡,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源。
“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時代,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引領,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讓故事‘發聲’、讓專業‘說話’,將思想政治工作嵌入學校人才培養多層次育人體系,努力打造黨史鑄魂育人品牌!”學校黨委書記黃照權說道。
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廣西醫科大學深挖校史、黨史中的紅醫故事,經相關部門搜集整理后編印成黨史學習教育資料——《傳承與發展 廣西醫科大學的紅色基層》、開展紅色校史巡回展,同時以新校區建設和校史展館為依托,建設立體生動的沉浸式生命教育主題展館,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醫學生第一課”和獨樹一幟的紅醫文化品牌。近5年,開展醫學科普活動逾200場、接待群眾2萬人次,接待基層醫生培訓數百人次。教師團隊多年來持續對廣西鳳山革命老區紅軍戰士黃彩川烈士遺骸進行專業保護。
課程引路 思政元素入腦入心
在不久前結束的廣西醫科大學2021年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評選大賽上,一首毛主席的詩詞《送瘟神》拉開了《人體寄生虫學》課程序幕,一位意氣風發的青年教師通過導疑設問,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融合多學科知識來解釋我國血防事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介紹我國對非洲血吸虫病流行區開展的援助活動,集中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專業的認同。
學校以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為依托,全面推進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積極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新課堂設計,增設三分鐘“微思政”,把黨史教育、先進事跡、傳統文化、戰疫故事等融入教學過程,培養醫學生無私奉獻、愛崗敬業、大醫大德、敬畏生命的優良品質,提升課堂教學“溫度”。
2021年,學校《臨床技能學》《現場流行病學》獲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學名師和團隊,其中《現場流行病學》是全區唯一入選的研究生課程,《臨床技能學》是全區入選的四門本科課程之一。《兒科學》等7門課程獲自治區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學名師和團隊。(靳芳卉 譚國鶴 何夢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