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陳雲怎樣寫文章

熊亮華
2022年02月11日08:14 | 來源:學習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陳雲怎樣寫文章

  陳雲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有著豐富的實踐,創造了光輝業績,也留下大量著述。三卷《陳雲文選》收入著作190篇,70多萬字﹔三卷《陳雲文集》收入著作388篇,約130萬字。他的著作集中了他的思想和觀點。從他各個時期的大量文章和提綱手稿可以看到,他雖然工作繁忙,但寫文章總是堅持親自動手。文如其人,陳雲寫文章也體現著他的思想、作風、個性的鮮明特點。

  直面問題闡明思想觀點

  陳雲寫文章不是簡單就事論事,而是十分注重文章的思想性。他勤於學習,善於總結思考,找出事物的規律性,形成獨到的新思想、新觀點,因而他寫的文章也很有思想深度。1982年,陳雲談到他1949—1956年期間的文稿時說:“在那一階段裡,我可以放開手腳干,所以許多觀點講得更充分一點。因為碰到了問題,才出了新的觀點,不碰到問題出不了新觀點。”

  《陳雲文選》收入的第一篇文章《中國民族運動之過去與將來》發表於1926年7月,陳雲那時隻有21歲,是商務印書館發行所店員。他利用商務印書館的獨特優勢,讀了很多書,思想認識上有了極大的提高,樹立起為無產階級事業奮斗終身的信念。他站在工人階級歷史使命的高度指出,“有組織有力量的幾十萬工人,已經成為中國民族運動的先鋒”。

  1939年5月,時任中央組織部部長的陳雲,針對大批新黨員還沒有養成遵守紀律習慣的問題,寫了《為什麼要開除劉力功的黨籍》一文,以新黨員劉力功違反黨的紀律、拒不服從組織分配而被開除黨籍的具體事例,對黨員進行深刻的紀律教育。文中指出:“中國革命是長期艱苦的事業,共產黨及其黨員沒有意志行動的統一,沒有百折不回的堅持性和鐵的紀律,就不能勝利。”

  新中國成立后,陳雲主持財經工作。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沒有現成經驗可循。陳雲於1954年6月寫的《關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幾點說明》,研究了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的問題,包括農業與工業的比例、輕重工業之間的比例、重工業各部門之間的比例、工業發展與鐵路運輸之間的比例、技術力量的需要與供應不平衡問題、財政收支以及外匯平衡、購買力與商品供應之間平衡等。文中指出:“按比例發展的法則是必須遵守的,但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具體比例,在各個國家,甚至一個國家的各個時期,都不會是相同的。一個國家,應根據自己當時的經濟狀況,來規定計劃中應有的比例。”“我國因為經濟落后,要在短時期內趕上去,因此,計劃中的平衡是一種緊張的平衡……但緊張決不能搞到平衡破裂的程度。”綜合平衡思想是陳雲實踐探索的成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陳雲1979年3月寫的《堅持按比例原則調整國民經濟》一文,指出中國的現實情況是制定建設藍圖的出發點。“我們搞四個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是在什麼情況下進行的。講實事求是,先要把‘實事’搞清楚。這個問題不搞清楚,什麼事情也搞不好。”根據當時的中國人口百分之八十在農村、工業基礎和技術力量落后、比例失調情況相當嚴重的問題,他闡明搞現代化不按比例、靠多借外債靠不住的觀點。

  陳雲在文章中闡發的新思想新觀點,是他革命實踐的理論升華和經驗總結,是他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講清情況找出解決方法

  陳雲寫的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據,這與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注重調查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分不開的。他堅持“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交換、比較、反復”的唯物辯証法,主張“應該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去弄清情況,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來決定政策”。他寫文章也總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把真實情況擺出來,再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陳雲於1939年下半年寫了《鞏固黨和加強群眾工作》《開展群眾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等幾篇關於群眾工作的文章,就是基於他對華北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調查研究。當時延安與華北敵后阻隔,他派組織部巡視團到華北檢查工作,又同來到延安的華北敵后9個鄉的黨支部書記談話。陳雲在文章中介紹了許多調查研究的情況,指出黨在華北工作最弱的一環是群眾工作,開展群眾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敵后根據地在完成自上而下建立工作的階段后,應該進入由鞏固下層來加強上層的階段。

  陳雲於1962年初寫的《目前財政經濟的情況和克服困難的若干辦法》《在中央財經小組會議上的講話》兩篇文章,對三年困難時期的形勢作了符合實際的估計,提出可靠的解決辦法,是陳雲財經工作的重要一筆。為此,他在會前作了大量調查研究,1961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他還到上海市青浦縣小蒸人民公社進行了15天農村調查。文章中,陳雲用調查研究掌握的大量數據、事例等,講清農業減產、基建規模過大、通貨膨脹、城市鈔票大量轉移到農村、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這五個方面的嚴重困難,提出財政經濟步驟要根據農業首先是糧食增產的速度來決定,“我們工作的基點應該是:爭取快,准備慢”,主張從1960年算起,用5年時間作為國民經濟恢復階段,並提出調整年度計劃、減少城市人口、嚴格管理現金、盡力保証城市人民最低生活需要、盡一切可能促進農業增產等一系列措施。

  陳雲於1979年6月寫了《同心協力建設好寶鋼》一文。他當時是國務院財經委主任,領導經濟調整,以解決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問題,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就是在財政和外匯緊張的情況下上海寶山鋼鐵廠的建設問題。陳雲多方了解情況,又到上海實地調研。在文章中陳雲介紹了調研情況,提出寶鋼干到底,推遲進度,分兩期建設,買設備同時買技術、買專利。9月18日,他在財經委匯報會上作了《經濟建設要腳踏實地》的講話,指出:“目前人民向往四個現代化,要求經濟有較快的發展。但他們又要求不要再折騰,在不再折騰的條件下有較快的發展速度。我們應該探索在這種條件下的發展速度。”在陳雲領導下,調整方針得以落實,新時期現代化建設得以穩住陣地再前進。

  毛澤東評價陳雲“不調查清楚他就不講話”。也可以說,沒有調查研究清楚前陳雲也不動筆,動筆寫文章就要寫得事實清楚,內容翔實,方法明確,論証清晰,富有說服力。

  要言不煩,文風朴實

  陳雲工作作風務實,反映在他寫文章時,也是條理清晰,簡潔明快,不發長篇大論的空洞議論。《陳雲文集》收入的《報紙要為廣大讀者著想》中,他對《人民日報》進行閱評,表揚一些文章簡明扼要,建議長文章要簡單明了,吸引更多的人來看報。他要求“報紙要為廣大讀者著想”,“報社的領導和編輯要經常提醒自己:‘假如我是讀者’,‘假如我是一個很忙的讀者’”。

  《堅持有錯必糾的方針》是陳雲於1978年11月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小組發言。這篇講話,全文不到1500字,開宗明義表示支持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提出“對有些遺留的問題,影響大或者涉及面很廣的問題,是需要由中央考慮和作出決定的”。這篇講話文字不多,但講的都是全黨和全國人民關心的問題,句句切中要害,論証有力,在會上會下都引起很大反響。

  陳雲於1981年5月8日寫的《提拔培養中青年干部是當務之急》,極大促進了干部新老交替與合作。陳雲首先講清問題所在,大批老干部還在黨政軍第一線工作,因積勞成疾而去世的人越來越多,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我國近十億人口大國的繁重領導工作,要“從現在起,就成千上萬地提拔培養中青年干部”。陳雲回應了老干部的一些疑慮:一是“文革”中有提拔造反派的痛苦教訓,陳雲表示“我們要提拔的是德才兼備的中青年干部”﹔二是黨內有沒有大量這樣的中青年干部可供提拔,陳雲認為有,“問題是我們沒有去提拔,去培養”﹔三是中青年干部缺乏經驗,陳雲認為“才干是鍛煉出來的,並不是天生的”,而且中青年干部有朝氣,多數有專業知識,“他們比我們當年被提升為干部時有更多的長處”。他還就相關工作部署提出比較系統的建議。這篇文章不到3000字,但講問題、提對策、釋疑惑、作部署,把提拔中青年干部的緊迫性、可行性分析得十分透徹。

  1984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入城市,進行全面改革,並明確社會主義經濟還是商品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陳雲作了重要發言,就是《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上的書面發言》,全篇隻有約1700字,但把他關於改革的思想表達得十分清楚到位。他認為正在進行的體制改革要打破“大鍋飯”,大大調動勞動積極性,解放生產力﹔肯定對計劃體制改革的概括符合目前的實際情況,“現在,我國的經濟規模比五十年代大得多,也復雜得多。五十年代適用的一些做法,很多現在已不再適用”﹔認為改革涉及范圍相當廣,廣大干部還不很熟悉,在進行中還會出現一些現在難以預見的問題,“必須邊實踐,邊探索,邊總結經驗”。這些重要的文章,篇幅都很精練,語言都非常朴實自然,道理都講得那麼透徹,效果都那麼顯著。陳雲寫文章,注重的是實質內容,而不是形式。文風也是黨風。陳雲的好文風,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四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

(責編:劉圓圓、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