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南京市江寧區推進法治為民辦實事
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為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2021年,江寧區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熱點難點堵點問題,由區委依法治區辦牽頭,會同農業農村、市場監管、衛健、發改、行政審批、應急管理、房產、城管、公安、檢察、法院、司法等十余家單位,推出2021年法治為民十件實事。活動開展以來,全區堅持綜合治理、依法治理協同發力,有力推進護民舉措順利實施、取得成效。
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屏障,守衛百姓生命健康
在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並呈現新特點的形勢下,必須緊繃疫情防控這根弦。全區加強新冠疫苗接種的質量監管,強化疫苗儲運和預防接種過程中的質量管理,嚴格執行“四類藥品”銷售登記及暫停銷售下架政策﹔切實做好進口冷鏈食品執法檢查工作,全力落實“六穩”“六保”任務,切實做好進口冷鏈食品專項整治工作。去年全年共檢查進口冷鏈食品各類經營主體達659家次,查處違規經營主體15家次,對7家次採取行政處罰共計1.1萬余元,對9家次採取停止生產經營、產品下架封存等強制措施,及時避免食品安全和疫情傳播的風險。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全區精心構建企業法律服務中心、管理服務中心以及N家法律服務聯盟組成的“2+N”模式,推動法律服務資源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強化法律服務產業園與江寧開發區、企業以及法律服務機構的深度融合,發揮產業園在資源集聚、產業匯聚、力量凝聚方面的功能作用,以點帶面,將全區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創新構建“法律服務+N聯盟”模式,大力實施“五鏈”行動,形成覆蓋全區主要產業鏈領域的綜合法律服務體系。堅持“外爭政策、內強管理”,從政策保障、硬件保障及制度保障方面發力,為產業園發展提供最大化最優化服務保障措施。
嚴格公正規范文明執法,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感
嚴格落實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制度,打擊禁漁期非法捕撈和違規垂釣行為,保持禁漁執法高壓態勢。去年全年公安部門開展巡查102次,出動警力620人次、車輛160車次、裡程達3200公裡﹔農業農村部門出動車輛360余輛次、船艇460余航次、人員2400余人次,航程達1.5萬余公裡﹔區市場監管局出動執法人員1280人次,檢查經營單位1060家次,查處虛假宣傳案件2件,罰款11萬元。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成立垃圾分類工作專班,做到“一小區一方案”,建立區、街、社區三級聯動機制,多形式、多渠道開展垃圾分類宣傳發動工作,截至2021年底,全區806個小區的垃圾分類收集點已全部建成,其中,647個小區建成一、二類垃圾分類收集點(含廂房)1446個,159個小區實行流動收集。全面開展源頭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依托兩級指揮調度體系實現扁平化、點對點指揮,精准指揮堵點疏導,堅持和完善“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工作機制。
充分發揮破產審判功能,簡化案件受理程序,暢通企業退出渠道,落實破產審判繁簡分流機制,大力開展執轉破工作,全年共計移送審查執轉破案件52件,受理執轉破案件數量為46件,執轉破新收破產案件數佔比為59.7%。依托刑事和解平台,提升刑事和解質效。去年全年共接收刑事和解案件12件,經調解,全部達成調解協議並當場履行到位,由一方出具悔過書、支付賠償金,一方出具諒解書。
創新驅動,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構建新型信用監管機制,將依法行政貫穿決策、執行、監督和服務全過程,在社會治理、市場監管、項目申報等領域逐步形成信用監管閉環,將信用承諾、信用審查等融入行政審批流程,江寧開發區已有18個項目提前開工,時限較原來縮短三分之一以上﹔加強安全生產監管,以“精准執法年”活動為引領,由應急、公安、消防、城建、交通、市場監管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做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建立健全小區新型物業管理體系,在東山街道邵聖社區先行試點,設立小區基層治理服務“點位長”工作站,探索推行“345”工作方法。截至去年底,全區已建立並實體運行40多個“點位長”工作站,實現“縱向治理有責、橫向協調順暢”的小區治理格局。
下一步,江寧區將持續聚焦社會關注和群眾關心的法治熱點難點問題,對協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普法等法治建設領域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社會公平正義密切相關的法治為民辦實事內容進行系統研究梳理,進一步健全體制機制,加強系統集成,以實際成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趙蘇 徐冷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