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文摘

侯祥麟:我為祖國煉石油

2022年02月15日08:36 |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小字號

  侯祥麟,是我國石油化工技術的開拓者之一,煉油技術的奠基人,被稱為“戰略科學家”。他一生與油結緣,為油而憂,聞油而喜,為我國的石油化工事業傾盡心血。

       秘密入黨,赴美留學

  1912年4月,侯祥麟在汕頭福音醫院呱呱墜地。他是牧師侯已初的第八個孩子。在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高中的化學課上,侯祥麟聽老師講原子核中蘊藏著極大的能量,若能釋放出來會有巨大威力,他非常興奮,從此迷上了化學,並以化學研究作為終生的事業。

  1931年9月,侯祥麟考取燕京大學化學系。期間,他選修了張東蓀的哲學、雷潔瓊的社會學,還有經濟學、政治學、德語、法語、英國文學史等課程。燕京大學的學生思想活躍,並且積極投入抗日救亡的各種活動中,很多燕大學生在尋找救亡圖存的人生道路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5年夏天,從燕京大學畢業后,侯祥麟考取了上海的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生。1938年冬他離開上海去了長沙,參加了文化界抗日后援會,和呂振羽、翦伯贊、余書丹、杜輝義、李壬練等一起活動,大家都積極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就在這一年,在長沙的一間小屋裡,面對列寧畫像,侯祥麟庄嚴宣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侯祥麟也曾渴望到延安去,也曾爭取奔赴抗日戰爭最前線,但由於種種因素未能如願。當時抗日前線嚴重缺少油料,作為青年科技工作者,種種機緣使他一直輾轉在后方從事與煉油化工有關的工作,同時秘密做黨的工作。

  侯祥麟在美國匹茲堡的卡內基理工學院(現卡內基梅隆大學)進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在獲得化學工程博士學位后,到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燃料研究室做副研究員,進行為期一年的渦流床煤炭氣化研究。除大部分時間念書、做論文,侯祥麟還利用周末做了兩件事情:一是擴大“北美基督教中國學生會”的影響﹔二是成立“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簡稱“留美科協”。1949年年底,“北美基督教中國學生會”中西部區會主席朱光亞組織起草《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號召中國留學生回國。1950年3月,華羅庚在港期間發表了《告留美人員的公開信》,通過新華社向全世界播發,信中引用的“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感染力很強,在留學生中廣為傳誦。

       加入民盟,到大連去

  1950年5月,侯祥麟乘挪威貨輪輾轉回到北京。在黨組織關系從香港轉回來后,侯祥麟就到中共中央組織部報到,經黨組織安排,他的工作關系在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兼做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住在新林院,與哲學系教授金岳霖合住一棟平房。

  侯祥麟的入盟介紹人是華羅庚和孫毓棠。當時也在清華大學工作的華羅庚認為侯祥麟品質“十分優良”,說他能深入群眾,口碑很好,“在美國對科協工作十分積極”,並注明科協是進步團體。另一位入盟介紹人孫毓棠是歷史學家。他認為侯祥麟是一個學問扎實的科學家,對人、做事都認真、嚴肅、積極、熱誠,樂於助人。不久,根據國家戰略布局和化工專業需要,侯祥麟到大連去工作。

  1952年,清華大學院系調整時,石油管理總局和清華大學協商,決定停辦燃料研究室,把專職科研人員調往中國科學院工業化學研究所(后稱大連化物所)。侯祥麟也奉調前往大連,作為石油管理總局代表兼高級汽油研究室代主任。該所的前身是日本人留下的“滿鐵中央試驗所”,是當時東亞條件最好的煉油科研所。所裡最早的一批科學家,張大煜、郭和夫、肖光琰、張存浩、劉靜宜、陶雨生等都是沖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國,投身新中國建設的。侯祥麟眼中的大連化物所人才濟濟,石油管理總局把科技人才儲備在那裡,在科研工作中進行培養和鍛煉,為將來燃料(石油)工業部建立自己的科研機構打下了基礎。而在以后的煉油實踐中,大連化物所的同行一直是侯祥麟的親密戰友和得力助手。

       科技報國,無愧時代

  抗戰之初,由於日軍的封鎖,軍需油料奇缺,汽車飛機都急需石油。急國家之所急,侯祥麟受黨組織委派在后方開始了“一滴血一滴油”的煉油事業。他從植物油中煉柴油,用煤低溫干餾煉油,把酒精摻入汽油作燃料。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內沒有油,都要靠進口。1959年,由於中蘇關系緊張,從蘇聯進口的石油制品尤其是軍需油品數量銳減,出現了全國性的“油荒”,許多汽車不得不使用燃氣做燃料,特別是航空煤油幾乎無法供應,戰斗機停在機場不能起飛,國防安全受到直接威脅。當時已經擔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的侯祥麟,主要負責煉油技術工作。為研制原子彈、導彈和超音速飛機所需油料,為“兩彈一星”做好保障工作,在1962年召開的香山會議上制定了《中國煉油工業十二年規劃》。該會議提出了要搞出五項現代煉油技術,即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蠟以及相關的催化劑和添加劑。由於外部技術的封鎖,中國煉油技術的研發隻能靠自己摸索。這個艱巨的任務是侯祥麟直接領導完成的。這五項技術使我國的煉油技術迅速接近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至今仍然廣泛應用於科研領域和國防建設的各個環節,保証了我國煉油技術研發能力的自主性。

  侯祥麟的后半生與國家新興的石油化工事業緊密相連,他還親身參與了一些國家重大問題的討論和調查研究。1992年春,張光斗、王大珩、師昌緒、張維、侯祥麟、羅沛霖等六位學部委員再次聯合提出《早日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的建議,再加上連續多年在政協提案中的呼吁,這項建議終被國務院採納。此外,侯祥麟還積極推動世界石油大會在中國召開、中國科技館新館落成、增加科研設備更新資金投入等。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侯祥麟本該頤養天年的時候,仍沒有停歇。91歲的侯祥麟受溫家寶同志的邀請,負責啟動《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率領31位院士和120名專家共同開展研究﹔92歲課題完成,侯祥麟向總理匯報,當晚其夫人不幸病逝﹔93歲,人民大會堂舉行“侯祥麟先進事跡報告會”﹔95歲,《侯祥麟》傳記紀錄片在京首映﹔2008年12月,侯祥麟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摘編自《群言》2020年第6期 秦嶺/文)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