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海霞》:綻放新中國女性精神芬芳

汪建新
2022年03月18日08:11 | 來源:學習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海霞》:綻放新中國女性精神芬芳

  “大海邊,沙灘上,風吹榕樹沙沙響,漁家姑娘在海邊,織呀織漁網,織呀麼織漁網。”這是電影《海霞》的插曲《漁家姑娘在海邊》,年過半百的人都耳熟能詳。

  我是1977年春節期間看的《海霞》,重要情節、主要演員、精彩片段記憶猶新。一些經典台詞,諸如,方指導員對小海霞說的“你們的苦也就是我們的苦”﹔老民兵旺發對孫子繼武說的“你知道漁霸的心肝是白的還是黑的”﹔海霞對女民兵們說的“保衛海島,保衛祖國。靶子就是敵人,我們要狠狠地打,准確地打”,總能令我心潮激蕩。45年之后,再來重溫電影《海霞》所承載的時代記憶,感慨良多,回味無窮。

  一部電影:刻骨銘心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有一句名言:“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上了一定年紀,便容易懷舊,這是人之常情。但既往的事情很多,並不是所有的既往都值得常思,絕大部分成了過眼雲煙,而那些揮之不去、令人常思的既往,都積澱為深刻的記憶,甚至可能就是不朽的經典。

  2021年5月4日,央視《中國文藝》播出了一期《向經典致敬——電影〈海霞〉》。節目邀請《海霞》聯合導演之一王好為、小海霞的扮演者蔡明、大海霞的扮演者吳海燕、阿洪的扮演者馮恩鶴等,回憶上世紀70年代謝鐵驪如何把黎汝清的小說《海島女民兵》改編成電影,劇組如何挑選演員,演員如何體現海島女民兵生活,拍攝當中的種種花絮,節目還介紹了海霞人物原型以及現代海霞的相關情況。我全神貫注地看完了這期節目,《海霞》正是我內心常思的那種“既往”,使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當年看這部電影的經歷。

  1968年,我家搬遷到了江西省婺源縣和浮梁縣毗鄰的一個小山村。那個時候,在晒谷場上看露天電影,往往是村裡最熱鬧的日子。電影放映員到生產隊員家中吃派飯,會被當成貴客一樣招待。放電影的消息傳起來飛快,轉眼之間就能人人皆知。孩子們下午早早地就搬凳子、椅子、火桶之類去佔位置,晚上更是男女老少全體出動。但這種機會不多,想要看電影,往往得步行幾裡路去生產大隊所在的村庄,甚至走十多公裡去浮梁縣臨近的公社。座位肯定是沒有的,隻能站著、蹲著或席地而坐。人多的時候,隻好繞到銀幕后面看“背影”。遇到刮風下雨,淋成落湯雞的時候也是有的,可我們仍然樂此不疲。

  1976年,我們舉家搬回了縣城。在印象中,縣城儼然就是鐵嶺那樣的“大城市”了,有像模像樣的電影院。1977年春節期間,電影院放映的正是《海霞》。那個年代根本沒有“賀歲片”一說,電影也沒那麼多輕鬆、幽默或搞笑。一毛錢一張票,可一票難求,排好幾個小時的長隊好不容易才能買到票。電影放映前一二十分鐘,迫不及待地檢票入場,找到自己的座位,踏實地坐下來,妥妥地坐著,靜靜地看電影。《海霞》給了我在電影院觀影的最初體驗,那種滿足、那種愜意,今天的孩子們是斷然體會不到的。

  2021年是建黨百年,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我重讀了《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讀到《海霞》《創業》等電影被“四人幫”扼殺,十分感慨。電影《海霞》后又劫后重生,因其具有“破冰”的重大意義而被載入史冊。我為此對《海霞》更加肅然起敬,又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悟。

  一個形象:審美理想

  《海霞》以漁家姑娘海霞的人生經歷為主線,同時寫出幾個女民兵的不同性格和成長道路,將一群意氣風發的女民兵的火熱生活融入美麗的海島風光之中,令人耳目一新,在全國公映引起巨大轟動。海島女民兵的戰斗故事一夜之間家喻戶曉,而插曲《漁家姑娘在海邊》優美抒情,如詩如畫,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迅速唱遍大江南北。

  當年有很多女青年模仿海霞手握鋼槍站崗放哨的樣子拍照留念。海霞的藝術形象,使人情不自禁聯想到毛澤東那首婦孺皆知的《七絕·為女民兵題照》。1961年2月的一天,機要員李原慧到菊香書屋給毛澤東送文件,毛澤東問她:“小李,你參加民兵了嗎?”小李連忙回答:“參加了。”她還特意取出一張照片遞給毛澤東看。

  1958年9月29日,毛澤東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時說:“我們不但要有強大的正規軍,我們還要大辦民兵師。這樣,在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時候,就會使他們寸步難行。”1959年10月1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在天安門城樓檢閱了首都民兵師、民兵方隊,而李原慧就在其中,她還全副武裝地照了相。毛澤東看了李原慧的相片,稱贊說:“好英雄的模樣喲。”他興致勃勃地揮毫寫下四句詩:“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毛澤東接著說:“你們年輕人就是要有志氣,不要學林黛玉,要學花木蘭、穆桂英噢!”

  1994年第1期《黨的文獻》所載徐中遠《毛澤東讀〈紅樓夢〉》一文寫道,1951年秋天,毛澤東接見幾位湖南教育界人士時說:賈寶玉是闊家公子,飲食起居都要丫頭照料,自己不肯動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愛哭泣,隻能住在大觀園的瀟湘館中,吐血,鬧肺病。這樣的人,怎麼能革命呢?你們辦學校,不要把我們的青年培養成賈寶玉、林黛玉式的人。我們不需要這樣的青年。我們需要堅強的青年,身體和意志都堅強的青年。“不愛紅裝愛武裝”透露出毛澤東對新中國女性精神氣質的審美理想,帶有那個時代的鮮明烙印。

  我沒見過李原慧給毛澤東看的那張照片,估計和海霞的樣子差不多。海霞紅光滿面,目光炯炯,身姿挺拔、動作干練、清新質朴,從海霞身上,人們充分領略到了符合那個時代審美理想的女性之美,這是人們對電影《海霞》產生強烈情感共鳴的深層原因之一。

  一種精神:代代相傳

  20世紀30年代,汪月霞出生在浙江溫州洞頭縣北岙鎮一戶普通漁家。新中國成立后,百島洞頭處於我國東南海防前線,安全形勢十分復雜。1958年,汪月霞帶頭成立了洞頭女子民兵排。她帶領女民兵幫助部隊洗衣服、種地、養豬,有時還和戰士們一起挖戰壕、站崗放哨。1960年4月23日,汪月霞出席全國民兵代表大會,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親切接見。國防部以毛澤東的名義贈與汪月霞半自動步槍一支,100發子彈。1960年,洞頭縣北沙女子民兵連成立。此后,生產訓練、政治學習、文藝演出、夜校掃盲、國防施工,女民兵們用青春和熱血,為連隊贏得了榮耀。汪月霞催生了小說《海島女民兵》,也成就了電影《海霞》。

  《海霞》公映后,“洞頭女子民兵連”名揚天下,汪月霞成為那個年代的“明星”。從那時起,洞頭女子民兵連又多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海霞”民兵連。而汪月霞和女民兵們反過來以“海霞”為榜樣,不斷弘揚“愛島尚武,勵志奉獻”的海霞精神。憑著這股精神,一代又一代漁家姑娘戍邊守島,艱苦創業。

  改革開放之后,女子民兵連仍把保衛海防的安全作為己任,同駐島部隊堅持開展以聯防、聯訓、聯建、聯歡、聯心為主要內容的軍民聯防活動。每逢節日和平時遇有任務,她們都按聯防預案在指定區域內搞好執勤,監視海情。如今在洞頭,人人口中的“海霞”不再只是汪月霞。“海霞”民兵連的使命任務也有了新的內涵,由保家衛國拓展成平安宣傳、隱患巡邏、交通協管、衛生整治、扶貧幫困等。以“海霞”命名的公園、學校、營地、村居等在洞頭隨處可見,海霞媽媽志願者服務總隊、海霞電力女子服務隊等組織和隊伍遍地開花。

  歲月如歌,絢爛依舊。“海霞”早已從小說人物、軍事典型、電影名稱脫胎出來,凝結成一種時代象征、一種文化符號。海霞已經是洞頭女民兵的代名詞,逐步演變成為洞頭的城市名片,變成洞頭人的一種價值取向。在洞頭,如果問當地老奶奶:“你有沒有當過女民兵?”她可能會很自豪地告訴你:“我是海霞,我女兒是海霞,我孫女也是海霞。”

  小說也罷,電影也罷,最初不過是為了講述一個漁家姑娘的成長故事,黎汝清、謝鐵驪他們肯定沒有料想到,作品居然會有如此深遠的影響。這就是經典的魅力,精神的力量。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