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創辦黨報黨刊:黨在革命時期的學習課堂

王定毅
2022年03月21日08:26 | 來源:學習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創辦黨報黨刊:黨在革命時期的學習課堂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報黨刊作為黨的主要輿論工具,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政治活動等方面發揮了輿論上的旗幟作用、導向作用、引領作用,既是宣傳陣地也是學習課堂,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獨特而重要的貢獻。

  (一)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第2期改為《新青年》),吹響了新文化運動號角。十月革命后,《新青年》逐漸由宣揚資產階級文化到傳播馬克思主義。不少黨的創建人出自《新青年》作者群體,尤其是主要創建人“南陳北李”。早期的共產黨員也大多來自《新青年》讀者群體,毛澤東、周恩來、蔡和森、李達、李漢俊、陳望道等都是因閱讀《新青年》而走上革命道路,成為早期黨員,進而為黨的創建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時期,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刊物還有《每周評論》《湘江評論》《覺悟》《勞動界》等。為了提高共產主義小組成員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統一建黨思想,並在社會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從1920年9月第8卷1號起,《新青年》成為上海共產黨發起組的機關刊物。1923年,《新青年》成為中共中央理論刊物。

  黨自成立之日始,對黨報黨刊工作就給予高度重視。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明確規定:“一切書籍、日報、標語和傳單的出版工作,均應受中央執行委員會或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的監督。”“不論中央或地方出版的一切出版物,其出版工作均應受黨員的領導。”1923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教育宣傳委員會成立,統一領導中央報刊、書籍的編撰和宣傳教育工作。1925年5月,成立中央機關報編輯委員會,這是黨中央設立的第一個專門管理黨報黨刊的機構,黨對黨報黨刊工作的領導大大加強。這一時期,代表性的黨報黨刊有:

  黨的第一份理論刊物:《共產黨》月刊。這是1920年11月7日由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半公開的理論性刊物,李達任主編。該刊從刊名到內容都突出了共產黨的鮮明特色,被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列為必讀材料,在革命者中間廣為流傳,對中國共產黨的籌建工作起了很大的宣傳、組織和推動作用。

  黨中央的第一個公開機關刊物:《向導》。根據黨的二大決定,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向導》周報在上海創刊。因其具有鮮明的革命性、深刻的思想性、犀利的戰斗性,被稱為“黑暗的中國社會的一盞明燈”,是大革命時期國內最有影響力的刊物之一。據史料記載,1923年12月,在北京大學成立25周年紀念日舉辦的民意測驗中,《向導》周刊獲得各界讀者愛讀票220票,名列全國周刊第一名。

  黨創辦的第一份日報:《熱血日報》。1925年6月,為了指導反帝反封建斗爭,領導五卅運動,中共中央決定創辦機關報《熱血日報》。主編瞿秋白針對五卅慘案說:“哪裡有公理,隻有熱血!”該報創辦不到一個月即被反動派查封,共出24期。報紙的發行量一度超過具有十年歷史的上海《民國日報》,不少讀者義務幫忙推銷並為報紙捐款。《熱血日報》存在時間不足一月,但它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反帝愛國斗爭,成為深受歡迎的革命報紙。

  第一個黨內機關刊物:《中國共產黨黨報》。1923年11月,以刊載黨內文件、報告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共產黨黨報》正式發刊。黨的四大指出:“《黨報》是我們現時秘密組織用以教育黨員的最重要機關。”另一份黨內機密刊物《中央政治通訊》於1926年創辦,主要為中央高級領導干部了解工作情形制定決策提供參考。

  這一時期,黨創辦的刊物還有:《前鋒》《先驅》《政治生活》《中國青年》《工人周刊》《勞動周刊》《中國農民》《農民周刊》《中國軍人》《中國學生》等。在這一階段,黨報黨刊對中國革命的性質、前途、動力、領導權、任務和道路等基本問題進行了不懈探索,同各種不同思想進行論戰,既宣傳了中國共產黨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成果,也提供了探討中國革命問題的輿論陣地。

  (二)

  隨著大革命的失敗,黨組織在很多地方被迫轉入地下和秘密狀態,黨報黨刊發展也遭遇困境。1927年,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黨報委員會。從1927年5月至1943年3月中央宣傳委員會成立,中央黨報委員會除長征期間有所中斷外一直存在,始終都是中央的重要直屬機構。這一時期代表性的黨報黨刊有:

  《布爾塞維克》。1927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創辦《布爾塞維克》:“《布爾塞維克》報當為建立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的思想之機關,當為反對資產階級思想及一切反動妥協思想之戰斗機關。”規定刊物“編輯委員會在中央常委指導監督之下”工作,中共中央委員都有參加編輯和投稿的義務。還要求各中央分局和各省委必須定期為刊物寄稿。10月24日,《布爾塞維克》正式出版。由於在白色恐怖下秘密發行,所以封面用《經濟月刊》《中國文化史》等假名作掩護。

  《紅旗日報》。該報是由《紅旗》(三日刊)和《上海報》合並而來的中央機關報,1930年8月創刊。《紅旗日報》發刊詞表明要成為“廣大工農群眾之反帝國主義與反國民黨的喉舌”,高舉革命旗幟。從1931年2月第162期起,《紅旗日報》改為中共中央和江蘇省委的機關報。為避免敵人查扣,報頭曾用《海光日報》《東方日報》等名稱秘密發行。1931年3月,《紅旗日報》改名為《紅旗周報》。

  《浪花》。這是人民軍隊的第一份報紙。1929年,毛澤東率領紅四軍攻下龍岩城,以龍岩、永定、上杭三縣為中心的閩西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同年7月,紅四軍政治部創辦《浪花》報,創刊號開宗明義指出,其使命是要“效力於它的主人——被壓迫階級”,“喚起被壓迫階級和弱者去踏死那些為非作歹的敗類——國民黨反動派。”

  《紅色中華》。這是中國紅色政權的第一份報紙。1931年12月創刊,初為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機關報,后成為中共蘇區中央局、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聯合機關報,實際執行黨中央機關報的職能。該報是這一時期發行量最大、影響最為廣泛的報紙。該報作為蘇維埃政權建設的參與者和見証者,真實記錄了中共執政理念的探索和實踐。長征期間,《紅色中華》休刊,創刊於1931年的《紅星報》成為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唯一報紙,也成為事實上的黨中央機關報,擔負著長征中的政治宣傳和信息發布等職能。

  《救國時報》。這是黨在國外創辦的第一份報紙。1935年12月9日在巴黎創刊,由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主辦,是黨在國外從事抗日宣傳的機關報。該報以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為主要任務,以團結整個中華民族一致對外、抵抗侵略為主要宗旨,發表了許多重要文章,刊載了中共中央文件和毛澤東的一些著作,不斷報道國內的抗日救亡運動和各國華僑的抗日救國活動。報紙的發行對象以海外華僑為主,國內外發行多達2萬份,遍及43個國家,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從1931年底到1934年紅軍長征,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版報刊有160余種。黨報黨刊重在宣傳土地革命、武裝斗爭等革命思想。由於受到國內政治局勢影響,多數黨報黨刊的存續時間較短。

  (三)

  全面抗戰至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逐漸走向成熟,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根據地,局部執政成效顯著,黨報黨刊也進入發展壯大時期。在1944年陝甘寧邊區文化教育工作者座談會上,毛澤東以極大篇幅具體生動地闡述了全黨辦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說:“應該把報紙拿在自己手裡,作為組織一切工作的一個武器,反映政治、軍事、經濟並且又指導政治、軍事、經濟的一個武器,組織群眾和教育群眾的一個武器。要以很大的精力來注意這個工作,使它一年比一年進步。”毛澤東還鼓勵邊區和各地委、各部隊、偏遠的縣都來辦報。毛澤東不僅是辦黨報黨刊的倡導者,而且是黨報黨刊的辛勤耕耘者,親自動手撰寫了大量的社論、評論、述評和發言人談話,以及訪問記、消息、題詞、編者按語等等。在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指導、鼓勵和帶動下,全面抗戰至解放戰爭時期,我黨形成了自上而下辦報的大好局面。這一時期代表性的黨報黨刊有:

  《新中華報》。西安事變后不久,為了適應國共合作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情況,黨於1937年1月將《紅色中華》改名為《新中華報》。起初為陝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報,1939年2月,成為邊區政府與黨中央機關報。報紙受中央黨報委員會領導,成為黨中央指導全國人民進行抗日斗爭的重要工具。毛澤東曾稱贊《新中華報》“是全國報紙中最好的一個”,殷切希望該報今后要特別“強調團結和進步,以反對一切危害抗戰的烏煙瘴氣,以期抗日事業有進一步的勝利”。

  《共產黨人》月刊。該刊1939年10月創刊於延安,是專門研究黨的建設理論和實踐問題的重要刊物。毛澤東題寫的發刊詞指出,該刊以“幫助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為主要宗旨。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武裝斗爭、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重大論斷,就是在這次發刊詞中提出的。

  《解放日報》。這是黨在革命根據地創辦的第一份大型日報。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通知:“將延安《新中華報》、《今日新聞》合並,出版《解放日報》。一切黨的政策,將經過《解放日報》與新華社向全國宣達。《解放日報》的社論,將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執筆。”5月16日正式創刊,毛澤東題寫報名並撰寫了發刊詞:“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就是本報的使命。”毛澤東多次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如何辦好《解放日報》,指出黨報是集體的宣傳者與組織者,對黨內黨外影響極大,是最尖銳的武器。要達到改造黨的目的,必須首先改造黨報的工作,提出根本改變《解放日報》辦報方針,使之成為貫徹我黨政策與反映群眾活動的黨報,並題詞“深入群眾,不尚空談”。1942年4月,《解放日報》正式改版,改版后的《解放日報》以邊區新聞為主,輔以國內外重大新聞和其他根據地重要新聞,加強對黨的路線政策的宣傳。更重要的是,《解放日報》通過在第四版專門開辦《學習》副刊,深度參與延安整風運動。當毛澤東了解到《學習》副刊稿件缺乏時,抽出寶貴的時間,親自打電話、寫信,甚至登門聯絡,約各界知名學者和專家為黨報撰稿。《學習》副刊累計出版24期,刊載各類整風相關的文章共計90余篇,引導了整風運動的順利進行。毛澤東經常為該報撰寫社論和評論,並要求中央同志和各部門負責同志為報紙撰寫文章。1942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該報兼中共中央西北局機關報。

  《群眾》周刊。這是黨在國統區公開出版的第一個機關刊物。1937年12月在漢口創刊,次年12月遷至重慶。刊物成為國統區民眾了解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載體,使國統區民眾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的了解,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以外的影響,推動和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為沖破國民黨的新聞封鎖,改變海外輿論宣傳的被動局面,1947年1月,中共毅然在香港復辦《群眾》周刊並發行至海外,既成為中共爭取國際社會支持的重要輿論平台,也成為贏取廣大中間勢力、維護黨的海外形象的重要途徑。

  《新華日報》。它是全面抗戰至解放戰爭時期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出版的大型機關報,1938年1月在武漢創刊,同年10月25日遷至重慶。中共中央公開說明《新華日報》是代表中國共產黨的“言論機關”。《新華日報》大部分時間是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工作。《新華日報》創刊正逢第二次國共合作之際,以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宗旨,在國民黨政府的新聞審查限制下,仍然全面報道抗戰動態,展示中共團結抗戰形象,廣泛介紹根據地建設動態。1946年5月,《新華日報》轉為中共四川省委機關報。

  《新華周刊》。這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份外文刊物。抗日戰爭勝利后,我黨為了便於在國際上開展爭取和平民主的輿論斗爭,於1946年5月17日在上海創辦,及時向全世界報道中國當時所發生的重大政治新聞,宣傳我黨的方針、政策及對國共和談的立場,揭露蔣介石挑動內戰的陰謀。

  《人民日報》。原為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1946年5月15日創刊。該報1946年4月間籌辦時,原擬名《晉冀魯豫日報》,邀請毛澤東題寫報名,毛澤東說:“為什麼你們不叫‘人民日報’呢?”“報紙不一定非要冠上地區的名字”,當即題寫了5款《人民日報》報名,並選定其中一款使用。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報》與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機關報的《晉察冀日報》合並,改為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1949年3月,《人民日報》遷至北平出報。1949年8月后至今,《人民日報》一直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作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展現蓬勃發展社會主義新中國的舞台,《人民日報》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主張,記錄中國社會的變化,報道中國正在發生的變革。

  這一時期,黨創辦的黨報黨刊還有《解放》《西北》《江淮日報》《五日時事》《大眾報》等上百種,這些報刊大部分在新中國成立前終刊。黨報黨刊重在抗日救亡宣傳,開展反內戰、促和平、民主建國的輿論斗爭。當時,在延安各機關出現了一種喜人的現象:黨政軍高級領導干部,許多人看報愛不釋手,在飯端來的時候,要麼先看完報才吃飯,要麼邊吃飯邊看報,報紙成了他們的精神食糧。黨的高級干部也紛紛撰稿投稿,全黨辦報、全民辦報蔚然成風。這一時期特別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央也進一步加強了對黨報黨刊的領導,對黨報管理日益規范化、制度化。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報黨刊始終服務於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革命實踐,圍繞著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重點任務,調整宣傳內容和方式,滿足了政治宣傳、輿論引導、表達訴求和社會動員的需要,構筑了廣大群眾對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認同基礎,最大程度凝聚了中國革命的廣泛力量。

  (作者單位:深圳市委黨校)

(責編:劉圓圓、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