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唱響開拓創新的時代最強音

陳曙光
2022年03月23日08:2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唱響開拓創新的時代最強音

【黨百年奮斗歷史經驗系列談之七:堅持開拓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創新是時代的主旋律,是時代精神的核心,也是決定未來長遠發展的法寶。越是偉大的事業,越充滿艱難險阻,越需要艱苦奮斗,越需要開拓創新。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開拓創新史。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別人恩賜的,而是通過艱苦奮斗、開拓創新得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邁上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艱苦奮斗、開拓創新仍然是我們實現目標的重要精神力量。

開拓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革命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集中表現為徹底批判精神和創新創造精神。馬克思指出,辯証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証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証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凡是現存的,都一定要滅亡”,恩格斯這句揭露黑格爾“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背后含義的名言,深刻表達了馬克思主義徹底的“革命”意志和創新追求。萬事萬物在時空中運動變化發展,現實的合理性終歸會在事物自身的發展中、在歷史的進程中轉變為現存的“滅亡”,唯一可行的辦法不是阻止舊事物的滅亡,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揚開拓創新精神,順應時與勢的變化,推動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化。當然,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與科學性是高度統一的,離開科學性的革命性是盲目的。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在堅持科學精神的基礎上,不斷破舊立新、創新創造的歷史。

開拓創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遺產,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動力之源。中華文明綿延至今幾千年,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自我造血、自我迭代的創新能力。這是被五千年文明史、百余年近現代史所反復証明的。上古神話的燧人取火、神農嘗百草等反映了華夏先民對生活追求的探索創造。秦漢以后,華夏兒女的創新發明涉及生產生活方方面面,包括指南針、渾天儀等,更有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四大發明。近代的屈辱與壓迫並沒有壓倒中國人民,新中國成立后,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搞成兩彈一星,合成牛胰島素,發明雜交水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生活等領域的發明創造遍地開花,極大地扭轉了長期落后於時代、落后於世界的被動局面。進入新時代,我國迎來了又一個創新創造的新高潮。以科技創新為例,新時代我國科技進入迅猛發展期,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一些重要領域躋身國際並跑行列,部分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我國科技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技創新能力正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轉變、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具備了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重要基礎。

開拓創新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寶貴經驗。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人民披荊斬棘、上下求索、奮力開拓、銳意進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敢為天下先,走出了前人沒有走出的路,任何艱難險阻都沒能阻擋住黨和人民前進的步伐。開拓創新是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與成功密碼,從問題意識到工作態度,從頂層設計到戰略謀劃,從政策制定到具體落實,熔鑄於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全過程。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開拓創新的歷史,開拓創新是中國共產黨贏得勝利、贏得未來的重要法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創造性地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新的實際形成了以《論十大關系》為代表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領導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性地提出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經濟特區、“一國兩制”等,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時代潮流,回應人民要求,勇於推進改革,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永不僵化、永不停滯,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創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偉大的創新工程,實現這一創造性的偉大事業,必須樹立創新思維,堅持開拓創新。

創新思維是一種基於現實又突破和超越現實的開拓性思維,是新陳代謝辯証發展觀的生動體現。世間萬物,變動不居,“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創新思維的本質在出新,要義在於正確把握恆與變的辯証關系。創新思維能力,說到底是一種求新求異的能力,是一種敢走前人未走之路、敢做前人未做之事的能力。唯物辯証發展觀特別強調創新,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創新就是強調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和發展的永恆性,竭力推動事物的轉化。創新思維求新求異,著力發現新問題,獲得新知識,建立新理論,思維成果往往具有開拓性和獨創性。創新是一種求異的思維和實踐活動,充滿著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必須要有一種無所畏懼的精神和勇氣。創新思維最重要的特征和品質是創造性,想前人所未想、見前人所未見、發前人所未發。它打破迷信盲從和舊的習慣勢力的束縛,突破原有的思維框架,致力於創造和超越。創新思維同時具有不確定性,它通常與靈感、直覺、頓悟緊密相連,是實踐經驗長期積累、突發飛躍的結果。創新思維還具有高風險性的特點,並不必然意味著成功,也會有失敗相伴隨。

創新思維是推動發展的基本思維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於和勇於創新的人們。”立足當前、放眼長遠謀發展,眷顧過去,因循守舊不行﹔滿足現狀,不思進取不行﹔守株待兔,坐享其成不行﹔唯有勇於創新,開拓進取,才能改變現狀,才能贏得未來。無論當今和未來,“迎接挑戰,最根本的是改革創新。改革,最本質的要求就是創新。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創新精神的民族,以偉大創造能力著稱於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對中華民族創新精神的最好寫照。”解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難題,最根本的辦法,一是改革,二是創新,而改革本質上也是一種創新。所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提到特別重要的地位,強調“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強調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強調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開拓創新本質是破舊立新的過程。古人雲:“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推動改革和發展,一方面要“破”,另一方面要“立”。“破”不是要“打倒一切”“砸爛一切”,“立”不是要“另起爐灶”。“破與立”的真諦不在於孰輕孰重,也不在於孰先孰后,而在於“有破有立”,當破則破,當立則立,破為立之始,立在破之中,破與立互為前提和條件。堅持破立結合,必須破除教條主義、經驗主義。

開拓創新不能迷信“經驗”。經驗是寶貴的財富,總結經驗是開展工作的有效途徑。但是,經驗來自過去的實踐,經驗的知識能夠說明過去,卻並不能准確地說明現在和未來,經驗對現在和未來事物隻具有或然性。因此,經驗隻能借鑒,而不能成為“指揮棒”。改革要重視、尊重經驗,但不能搞經驗主義。經驗主義者不懂得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的辯証法,將特定時間的經驗永恆化、特定地點的經驗普遍化、特定條件的經驗絕對化,這就難免導致失誤。我們評判一個國家的改革道路、改革方向和改革方針政策是否合理,並不是簡單地依憑所謂國際慣例、西方經驗、他人套路就可以判斷的。某種制度模式、思路原則、政策主張在歷史上可行,今天不見得可行﹔現在可行,不見得永遠可行﹔在發達國家可行,發展中國家不見得可行﹔在西方可行,中國不見得可行﹔在中國沿海可行,內地不見得可行﹔在中國的城市可行,農村不見得可行。可行不可行隻能以具體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根據自己的實踐實事求是地去評判。

開拓創新不能遷就“本本”。本本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前人認識成果的記錄,無法避免歷史的局限性。“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本本的真理性是具體的,同一個本本在變化了的時空條件下是否仍然具有真理性,有待於實踐的檢驗。因此,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做決策不能迷信本本,本本不能高過實踐,實踐的結果不能遷就任何本本。改革需要本本,但不能迷信本本,搞本本主義。西方的本本不能迷信,老祖宗的本本也不能迷信﹔古人的本本不能迷信,今天的本本也不能迷信。本本中蘊含著改革的智慧,但不是衡量改革成功的標准。教條主義者不懂得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的辯証法,唯書不唯實,要麼迷信古人的本本,要麼迷信馬列的本本,要麼迷信西方的本本,以此代替對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矛盾特殊性的分析,這也是不可取的。當然,承認本本的局限性,絕不能成為貶低本本甚至否定本本的借口,而隻能成為發展本本、超越本本的理由,本本仍然是我們提升理論素養、認識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指導和幫手。

開拓創新必須堅持“破立結合”的科學方法論。“破”,就是要有辯証的否定精神,敢於破除已經被實踐証明是錯誤的東西,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使思想與實際相一致。“立”,就是要創立新說、創新實踐。就是要有科學的創新精神,堅持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改革發展的過程,也就是破與立相結合的創新創造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搞改革,現有的工作格局和體制運行不可能一點都不打破”。隻要經過充分論証和評估,隻要符合實際,該破的就要大膽地破。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台的每一項改革舉措都體現了“破立結合”的改革辯証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戰略部署,體現了‘破’和‘立’的辯証統一。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同樣要做好‘破’和‘立’這兩篇文章”。“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既蘊含了“破”的功夫,也體現了“立”的要求,貫穿了“破立結合”的改革方法論。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過去,我們依靠開拓創新,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堅持開拓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創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上奮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責編:王珂園、劉圓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