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臨郯青年救國團團歌》:一首紅歌,傳唱至今

2022年03月24日08:5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臨郯青年救國團團歌》誕生地紀念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攝

在沂蒙大地,曾有這樣一群青年在革命老區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是誰,又有怎樣的故事?從《臨郯青年救國團團歌》的“前世今生”,或許可以了解一二。

臨郯青年救國團成立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擴大會議,明確提出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共青團中央積極響應黨的主張,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各校學生和各界青年同胞宣言》,提出共青團要成為民族解放性質的抗日救國青年團。

1938年2月,臨郯“抗日民族解放促進會”與“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合並為第五戰區臨郯青年救國團。

1938年3月,中國共產黨黨員丁夢孫受中共山東省委派遣從濟南來到三重村、丁庄一帶,宣傳、發動群眾組織起來開展抗日救國斗爭。

同年4月,臨郯地區成立的數十個“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和“抗日民族解放促進委員會”改名為“臨郯青年救國團”各分團組織。5月,臨郯青年救國團縣團部成立,下設10個分團,丁夢孫任縣團部常務委員,孫明光任組織部長,劉覺亭任宣傳部長。

山東省郯城縣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原主任宋保武介紹,當時成立臨郯青年救國團之前,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派了5名干部到臨郯開展工作,其中就有后來的《臨郯青年救國團團歌》曲作者沈淇生和他的愛人。臨郯青年救國團成立的時候,有37個分團,總團在今臨沂,其中7個在今郯城縣。魯南重鎮馬頭鎮就有2個,分別是7團和22團。

抗日工作如火如荼開展

臨郯青年救國團是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以先進青年為主體,包括工人、農民、婦女、少年兒童在內的抗日群眾團體。

臨郯青年救國團縣團部成立后,為提高團員理論水平和思想覺悟,充分發揮他們在抗日救國中的骨干作用,根據臨郯縣委指示精神,縣團部開辦了“臨郯抗日軍政干部訓練班”,對各分團的團員分期分批進行培訓。

當時,丁夢孫開展工作的條件十分艱難。臨郯青年救國團成立之初,丁夢孫繼續以貨郎身份走村串巷開展工作,晚上住在徐奎元家。

徐奎元家是當時前黃山村(今羅庄區黃山鎮)的大戶人家,當家的徐奎元身兼黃山鄉鄉長、聯庄會會長等職,手握著李庄、黃山等多地的土地賬簿冊。

當丁夢孫向徐奎元表明來意后,徐奎元不僅答應支持革命,為了做好掩護,還認丁夢孫做了義子。

隨著臨郯青年救國團隊伍的壯大,徐奎元為抗日主動獻出了土地賬簿冊,很好地解決了這支抗日隊伍的后勤保障問題。

不僅如此,徐奎元還介紹丁夢孫到其親家所在的庄塢(今屬蘭陵縣)開展工作。其間,丁夢孫曾邀請徐奎元在臨郯青年救國團內擔任領導職務,徐奎元考慮到各個方面因素,雖婉言謝絕,但引薦了自己的兒子徐洪恂、侄子徐洪貴兩位熱血青年參加臨郯青年救國團。

徐奎元自己雖未直接參加,但作為聯庄會會長,他積極組織抗日,在各村主動搜集並及時匯報日軍“掃蕩”動向,便於村民及時轉移。他還向臨郯青年救國團輸送優秀人才。

宋保武介紹,1939年2月,丁夢孫創作了《臨郯青年救國團團歌》的歌詞。當時住在馬頭鎮知識分子高姓人家的沈淇生擅長音律,在高家負責教授高家孩子讀書唱歌,他看到丁夢孫寫的歌詞后,就譜成了曲。《臨郯青年救國團團歌》由此誕生。這也是抗戰時期山東魯南地區最早誕生、廣為流傳的一首青年抗戰歌曲,激勵著當地廣大青年積極參加抗戰。

“蒼山浮著白雲,沂河流著黃金。我們為了生存,下定了抗戰的決心。我們活潑勇敢、朴實堅定,更有犧牲的精神。團結臨郯的青年,大家一條心……臨郯的青年,青年!向前進!進!”在《臨郯青年救國團團歌》的鼓舞下,青救團抗日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

一曲紅歌傳唱至今

1939年11月,八路軍115師東進支隊解放馬頭鎮,1940年10月,馬頭鎮成為魯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此歌曲后來更是在魯南地區37個分團紛紛唱響。”宋保武說,這對魯南軍民抗戰起到了極大的鼓舞作用,振奮人心。

雖然宋保武不會唱這首歌,但是他曾多次聽到曾在團郯城縣委工作過的抗戰老八路秦保華老人唱,“他經常到當時的研究室交流黨史研究工作,也唱過這首歌,歌曲很好聽,也很振奮人心。”宋保武說。

后來,山東省派馬頭鎮鄉村振興服務隊進駐馬頭鎮,注重深挖馬頭鎮的紅色文化基因。馬頭鎮《臨郯青年救國團團歌》誕生地就是其中的一處重大發現。

如今,在開展“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主題教育過程中,共青團郯城縣委、郯城縣教育和體育局、山東省派馬頭鎮鄉村振興服務隊聯合開展《臨郯青年救國團團歌》傳唱活動。活動邀請著名作曲家劉保忠,以《臨郯青年救國團團歌》為藍本創作改編原創混聲四聲部合唱作品《又見臨郯青救團》,由郯城縣教體局青年教師合唱團演唱完成。合唱團員以極大的熱情晝夜精心排練,並以最快速度錄制。(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責編:宋美琪、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