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遵义会议看民主集中制 |
张黔生: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
|
中共贵州省遵义市党史研究室主任 张黔生 |
|
 |
·大型视频访谈栏目——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央党史研究室2002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这样评价遵义会议:这次会议解决了当时党内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一步步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1)。
简要地说,这段话就是对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的归纳,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资料很丰富,相关历史书里也容易查找到,这里就不展开了。
其实在遵义会议之后70多年里,人们一直想更多地知道有关这方面的情况。今天也经常听到人们发问:毛泽东当时受左倾路线排斥,为什么能够在遵义会议上进入党的领导核心?为什么大家会拥护毛泽东,使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说明大家对遵义会议的探索还一直有着期待,期待有新的发现。今天在建国60周年前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党和人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了与时俱进的新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新的重大进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顾这段历史,会有新的感受。我们注意到,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年在“左”倾思想占统治地位,党和红军处于十分危急、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党中央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坚持民主团结,使遵义会议成功召开有了制度保障。这是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正确意见,能够得到党内军队内大多数领导人的支持和广大指战员的拥护、遵义会议能够开得成功的关键之一。这种民主团结的精神贯穿于会议始终。
同时,随着对遵义会议的深入学习研究,笔者认为,对遵义会议不宜孤立地作为仅仅是三天(1935.1.15.—17.)会议的历史事件静止地来看,而是经过了会前酝酿准备;会议转折;会后延续完善的动态历史过程。这是由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做了大量的思想动员、调查研究、发扬民主、团结多数、据理力争、锲而不舍的工作。
一、会前的酝酿准备
遵义会议是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会议。会议起因、会议主要议题、会议争论焦点、会议结果等,都同长征密不可分。长征与会议相生相伴,没有长征就没有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的召开,经过了民主酝酿和准备。简要地说,它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 【2】 【3】 【4】 【5】 |
|
|
|
|
毛泽东纪念馆 |
周恩来纪念馆 |
|
|
刘少奇纪念馆 |
朱德纪念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