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汉年领导上海左翼文化运动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请勿转载) 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是一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兴起于上海以倡导无产阶级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为目的政治文化运动,在传播进步思想、促进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潘汉年因为在隐蔽战线的斗争和统一战线的工作而为人所熟…【详细】
文韬武略写春秋 周士第将军文武双全,戎马生涯间隙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广州黄埔军校陈列室陈列着周士第将军所用之书——清朝湘军名将胡林翼之《读史兵略》。该书六卷本,线装毛边纸,内页手批圈圈点点,密密麻麻,少者数字,多者数十字、上百字、千余字不等,分红、黑两色墨水,均以蝇头行楷书之,见者无不钦叹不已。周士第将军熟读兵书,…【详细】
将军的故乡情怀 周士第将军自1923年离开故乡,投身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直无暇回乡。退休后,健康状况欠佳,遵医嘱不好离京远行。可是,周士第将军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故乡,思念勤劳智慧的乡亲,平时经常通过看报,了解故乡面貌的变化和建设的情况。 1963年2月,周士第将军在广州从化温泉疗养。恰好琼…【详细】
罗瑞卿:把家规写在墙上 身为开国十大将军之一的长子,罗箭有着与普通人不同的成长经历。1938年,他在延安一出生,父亲就到太行山作战去了。在罗箭的记忆中,与父亲第一次见面是在保育院。“那时,延安的条件很艰苦,父亲从前方回来到保育院去接我。印象中父亲高高的、瘦瘦的,看起来很严肃。” 三个名字的寄托 罗箭回忆,父亲对他的…【详细】
伯父周恩来的读书方法 周恩来一生酷爱读书,无论是在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日理万机的和平建设时期,他都保持着良好习惯,同时,他还特别讲究读书学习的方法。 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在重庆红岩村写下《我的修养要则》,其中第一条提出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11月,周恩来在延安参加整…【详细】
江竹筠:入党之初就决定把一切献给党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自贡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参加革命,长期奋战在党的隐蔽斗争战线。1948年6月被捕,面对酷刑和屠刀,她坚贞不屈、顽强斗争。1949年11月,在重庆解放的前夜,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以江竹筠为人物原型创作的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使她的事迹广为传颂…【详细】
“一死报国,来生再见”,他发出衡阳保卫战“最后一电” “弟兄们!来生再见。” 正在热映的抗战题材电影《八佰》里,最后撤退前,演员李晨饰演的山东兵在和战友诀别时,一句“来生再见”让无数观众瞬间泪崩。这个桥段是电影演员对抗战中中国军人视死如归、慷慨赴死壮举的艺术再现。 实际上,在抗战史上,中国军人的确曾在一道绝命电报中誓言“一死报国”“来生再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