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将台堡,80年前红军主力在这里会师,万里长征胜利结束。10月中旬,采访组来到重走长征路的最后一站,回首征程、心潮翻滚,展望未来、激情澎湃——

行程万里初心如磐

2016年10月20日08:35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行程万里初心如磐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记者 马三成摄

脚印叠着脚印,初心映着初心。

80年前的于都河水,曾扬起壮行的涛声;80年后的将台堡,依然回荡着胜利的欢呼。

从江西于都到宁夏将台堡,从红土地到黄土地,一路走来,两万五千里的追寻,两万五千里的感动。我们行进在当年红军走过的万水千山间,走在当年红军的队伍里,经历了又一次灵魂的洗礼,完成了又一次精神的长征。

长征开始,“整个国家走上了征程”;长征胜利,整个中国穿越了迷雾。今天,我们走进将台堡,在当年红军将士漫天遍野的欢呼声中,叩问我们的初心,思考我们的征程。

将台堡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成功实现战略转移——

爬过雪山和草地,中国革命从此“天高云淡”

只有亲身走过长征路的人,才能真正走进精神的星辰大海。重走长征,我们一直在思考:长征对红军最大的考验是什么?是饥饿,是漫长,还是牺牲?

当我们走进将台堡,仰望寂然耸立的红军会师纪念碑时,一个感受愈发清晰:当年红军面临的最大考验,是不知向何方走,更不知终点在哪里。

长征之初的湘江战役中,负责断后的34师官兵全部牺牲。他们最后一次师党委会记录上只有两条,其中第二条是:如果谁还能活着出去,3个月后井冈山上再见。因为当时的红军官兵,包括一些高级干部都不知道长征要走到哪里去。在他们心目中,只有一个家,就是井冈山……是啊,当年九死一生的红军,有谁能想到长征会在一座小小的古堡画上句号,就像将台堡不知道会有一支红色的队伍历尽千辛万苦奔它而来一样……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记载:1934年8月,红六军团9700多人离开湘赣根据地;两个月后,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苏区;3个月后,红二十五军2900多人告别鄂豫皖边区;7个月后,红四方面军舍弃了川陕根据地;15个月后,红二、红六军团1.7万人离开了湘鄂川黔根据地。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一步步撤离,一步步回头,脱离了根据地的红军,就像离家的孩子,从此山迢迢、水长长,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征程……

走上会师纪念碑前的台阶,宁夏西吉县人武部政委刘文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细节:那天半夜时分,红二方面军的同志在急行军中突然听到“准备与中央红军会合”时,立刻欢呼起来:“到家了!”“就要见到毛主席了!”黑夜的微光中,两个方面军的同志抛下了武器,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漫漫长征路,终于有个落脚的地方了,终于有一口窑洞,有一个土炕,有一张放置油灯的桌子了!

就在十个月前,刚刚到达陕北的毛泽东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在瓦窑堡那个寒冷而明朗的冬天,毛泽东注视着跟他一起走完长征的战士们,欣喜而自信地说道:“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事实也正如毛泽东所做的预言。将台堡会师两个月后,西安事变发生,内战停止;3个月后,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进驻延安,从此宝塔山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11个月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纪念碑前有一个小广场,解说员告诉我们,当年这是一处空地,红军庆祝胜利会师的联欢会就在这里举行。我们登上将台堡的古墙,目光越过六盘山,遥想着当年红军一步步寻路而来的迷茫与坚定。

不知往哪里去,却依然义无反顾——这是怎样一支队伍,如此死心塌地追随着前方的旗帜;这是怎样一种信仰,让他们在一次次绝处逢生中更加笃信坚定。而我们今天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最大的不同是,今天我们有方向、有目标,正无比清醒地行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上。

六盘山,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今天,作为新一代“长征人”的我们,依然需要翻越一座又一座“六盘山”——

踏破雄关和漫道,新长征路上“再缚苍龙”

人间正道,从来沧桑。

历史打开新局面后,迎来的必然是新的考验。我们在将台堡会师纪念馆发现这样两个巧合:就在将台堡会师的同一天,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飞抵西安督战,把他的战役计划命名为与红军“最后五分钟的决战”;也是在这一天,刚刚见证了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会宁,已被国民党军围困,红四方面军总部撤离。

收起前夜会师的喜悦,红军将士扎起绑腿扛起枪,继续战斗继续走!

看似巧合的背后,却暗含了整个长征的缩影。回看红军当年走过的漫漫征程,总是刚刚求得一线生机,又陷入死地绝境。湘江的激流、赤水的冰寒、大渡桥的铁索、夹金山的奇险,整整两万五千里,就是红军舍命征服一道道天险的闯关之路,就是九死一生的涅槃重生。

正如当年一走完长征的红军,旋即从陕北再出发,在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和考验中走向全中国——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刚刚形成,日寇的铁蹄已踏破了中国大片领土;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突然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鸭绿江畔又燃起了硝烟……

80年间,这样的新局面与新考验总是并肩而至,而那颗照耀着红军走完长征的初心,始终照耀着我们。

2015年初冬,北京,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此后数月间,四总部撤销,多部制建立,七大军区淡出,五大战区登台,中国军队全面开启了改革强军的新征程。

改革从来艰难事,于无声处听惊雷。从“脖子以上”改起,从领率机关改起——这一轮改革的力度,不是利刃胜似利刃;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工作方式——这一轮改革的强度,不是硝烟胜似硝烟;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实现治军方式的“三个根本性转变”——这一轮改革的深度,不是熔炉胜似熔炉。

1949年春,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今夏,习主席在参观将台堡会师纪念馆时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长征永远在路上。深秋,我们登上六盘山,极目远眺中,一首词在耳畔磅礴而起:“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从将台堡到北京,从长征到新长征,几多雄关几多漫道,我们一次次踏平艰险再出发,一次次闯关夺隘“缚苍龙”。

凡是终点,亦为起点。站在长征胜利之地,我们从前辈手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走过苦难和辉煌,红军传人何惧“远征难”

将台堡会师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这样一张电文——

彭、陈、杨并报毛:二方面军一部及贺任关刘,于今日到达将台铺(堡)、硝河城,余部明日可到。左聂廿二日廿四时。

这是1936年10月22日深夜,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发出的电文。

无从考证接到这份电报后的毛泽东,想了什么,说了什么,又是否点燃了一根草烟……但我们知道,这一天,毛泽东等了很久,盼了很久。

军史记载:“至二十二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静宁以北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之第二师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终于胜利会师,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穿过风雪,就有了风雪的坚韧;走过草地,就有了草地的辽阔;翻过大山,就有了大山的抱负;越过大河,就有了大河的豪迈。回望80年,长征那段短暂而波澜壮阔的历史一直涵养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心底的自信和骄傲。

沿着纪念碑前的台阶向下走时,一群游客正步履急切而来。走在前面的是一位老太太,她叫赵平,她的父亲是当年红四方面军八十八师主力团二六五团二连连长赵友夫,17岁参加红军,跟着队伍翻雪山过草地,在长征即将胜利的前夕,因参加倪家营子血战身负重伤,留在当地百姓家休养,最后单枪匹马一路寻到延安。

今天站在父亲当年流血战斗过的地方,已经63岁的赵平语气低缓地说,在这里,她更真切地懂得了父亲的一生,也更深切地理解了父辈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从黄海之滨到黄土高原,追寻父亲脚步而来的赵平双眼湿润:“如果心中没有理想,我们的父辈当年连一千里、一百里都走不了。今天我们重走长征,是为了让自己不忘本、不背叛,要知道,长征就是我们的上辈人走出来的,离我们并不遥远。”

说话间,一名小男孩冲了过来,调皮而认真地给我们敬了一个军礼。赵平告诉我们,重走长征路,是他们家族多年的夙愿,这次一共来了14个人。“有红二代、红三代,算上‘小西瓜’,就是红四代喽……”抚摸着小孙子圆圆的脑袋,赵平爽朗地笑了,“我相信,只要有他们在,我们父辈的血就不会白流,长征就会一代代走下去!”

寒露时节,将台堡历尽风霜的城墙上,一束束茅草依然茂盛地生长着。走在城墙上,我们好像再次听到了战马的嘶鸣声、红军的欢呼声。是的,那支队伍就走在我们的前方不远处,这条路上还留有他们的体温和味道,他们从未离开……

1935年冬天,得知红军到了黄土高原的蒋介石长出了一口气,他认定红军在这里得不到衣食,找不到补充队伍的男人,将在这里走向灭亡。遗憾的是,他没听见刚到陕北的毛泽东这样说:有人说,陕北这地方不好,地瘠民贫,但是我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时,习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告别将台堡,即将踏上归程的我们,更加初心澎湃。远处,泾河静静地流淌,一路向东,直至汇入奔腾的黄河……

结 语

这一次,从于都到将台堡,我们用两个月时间重走了当年红军用两年走完的长征。

看似漫长的长征,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不过短短一瞬间,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不过细细一飘带。然而,我们为何念兹在兹八十年?为何走了一遍又一遍?

一路走来,我们终于懂得,今天我们所有的困惑都可以在长征中找到答案,明天我们所有的梦想都可以从长征中找到信心;一路走来,我们终于明白,原来我们一直走在长征路上从未离开,我们今天前行的渴望正是昨天红军远征的初心。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当年,红军用他们的一双脚板走出了一个新中国;今天,我们传承长征精神,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着新的长征!(记者 孙继炼 赵风云 马三成 张 良)

(责编:姜萍萍、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