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将信仰化于日常

2018年01月09日09:1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将信仰化于日常

船行南湖,一波一桨声中,和畅的微风将船头的五星红旗轻轻舞动。对岸的红船一点点近了,烟雨楼、访踪亭也近了,还是老模样。7年后再次来访,这个红色初心萌生的地方,风物一点儿都没有改变。

一个大党诞生于一艘小船。中国共产党97年成功的历史经验证明,信仰能带来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初心能滋养出多少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决心。“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政党,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难以生存的。”对于共产党人的信仰,全国政协委员王怀超这样解读。今天,在新时代的新长征路上,仍然有很多座雪山、很多条大渡河,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险阻,等待着我们去翻越。

“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星照古今。”在南湖革命纪念馆中,陈列着一张油画家陈坚的作品“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2月的一个凌晨,北京厚厚的积雪映向微星茫茫的天空。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两位革命者已经裹着棉衣上路了。李大钊护送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迁移到上海,途中商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事宜。来接他们的骡车在雪地里留下了一道长长的印痕。1927年,李大钊就义,正是同一辆骡车运送来一块石碑,上刻“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这些不息的印痕,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

革命先驱的信仰和国家民族解放联系在一起。对于普通人来说,信仰是否存在于高高在上,只能顶礼膜拜的云层里?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普通人,早已将信仰溶入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了。

“我每天都想亲手捧起一颗灿烂的太阳。”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张黎明曾经当过29年的记者。1985年,他第一次采访萧华上将,几个月后,就听说这位将军因病逝世的消息。“这些创造共和国历史的人,会一个个在我们眼里消失,很多故事会随之远去。”本着忠实记录一段历史的初心,他开始了采访。李德生、萧克、张爱萍、叶飞……他执着地采访下去。现在,上百位开国将军都离世了,但他们的故事永远活在了他的笔下。“一个人应该有家国情怀,把岗位变成使命,就会不断地推陈出新。”张黎明说。

敢闯敢拼是嘉兴市嘉善县缪家村园艺老板柴金甫的信仰。1998年,他试种9亩8分地花卉,后来带动其所在的乡镇成为浙江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镇。自己成功后,柴金甫也毫无保留地将种植技术传授给其他村民。2013年,他又成为村里第一个尝试种植铁皮石斛的人。在柴金甫们的带领下,缪家村致富的路越来越多,一座座独栋别墅在村里拔地而起。

不管时代如何,坚守信仰的人,都值得尊重。

(记者 司晋丽)

(责编:万鹏、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