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两不怕”王杰,险些被误会和埋没的英雄

2018年01月26日08:3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王杰生前照片。 新华社发资料片

▲王杰日记影印版。摄影:李灿

在江苏省邳州市王杰烈士纪念馆内,有一座造型奇特的亭子,飞檐崭角式,双层6角琉璃瓦形,青松环绕。奇特之处,是它竟然有12根柱子。

此亭建于王杰牺牲处。1965年7月14日,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突遇炸药意外爆炸。危急关头,23岁的王杰奋不顾身扑向炸药包,掩护了在场的12名民兵,自己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23岁。那12根柱子,代表王杰救下的12人。

王杰是曾经与雷锋齐名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毛泽东主席为他题词“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主席来到驻江苏徐州的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在王杰牺牲时遗留的血衣和钢笔残片前,习近平详细了解王杰舍己救人的壮举。习近平感慨地说:“我小时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习近平担任军委主席后不久就明确指出,军人要有血性,血性就是战斗精神,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习近平先后多次强调,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都不能丢。

王杰烈士纪念馆馆长王莉对记者说,“可惜前些年由于宣传较少,青少年中知道王杰的人太少了!”

即便当初,王杰也差点被埋没甚至被误会。王杰牺牲后,当地民众7月16日为他举办了追悼会,两个月后,他所在的部队才给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会。50多年过去了,我们重新走进历史,借助王杰烈士纪念馆内的诸多陈列,通过走访当年“地雷班”的老民兵,感受彼时对一位牺牲的战士到底是英雄还是责任人的较真,为英雄的浩然正气深深打动!

意外爆炸,王杰救人牺牲

王杰1942年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1961年8月入伍后,年年被评为优秀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并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爆破技术能手。

1965年6月,王杰所在的工兵营到邳县张楼公社野营,在运河里进行游泳训练。6月底,张楼公社党委和人民武装部领导找到工兵营,请求选派教练员帮助训练公社民兵地雷班。

营长和教导员决定派王杰担任教练员。从那时起,王杰每天很早即起床,5点准时到民兵集训地给民兵上课,8点再回部队参加游泳训练。

7月14日,王杰给民兵上课的内容是“绊发式防步兵应用地雷”实爆。这种地雷不加导火索,要求瞬间爆炸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

原地雷班班长李彦清老人回忆说,王杰对他们的训练要求非常高,因为,“训练场就是战场”。如何跪着、卧着挖雷坑,以及挖雷坑时必须保持静默、注意观察敌情等,完全按照实战要求进行。王杰当天选择的教学地点,就是实战时需要埋地雷的十字路口。

“我们用的是土地雷,用水泥包纸包好4个雷管,每个雷管装二两五炸药,接上起爆装置,埋入地里,就成了地雷。”李彦清说。

李彦清当时位于王杰的左前方,离王杰不到1米。其他11位民兵也团团围在王杰周围,或蹲或站,全神贯注。

王杰先讲解了实爆要领,下达完训练课目后,开始做实爆示范。他捆好炸药包,将雷管、拉火管连在一起,一切都非常顺利。他向围成一圈的12人讲解说:“我刚才所做的,就是炸药包的实爆连接步骤。做完这些后,下一步只要拉去拉火管的拉火栓,立刻爆炸……”

就在王杰进行讲解时,意外发生了:埋炸药包的土层里冒出白烟,火星喷溅。就在李彦清等人惊恐万分的时候,王杰已经扑了上去……

李彦清只是下意识地用双手蒙脸,然后就被震晕过去了,腿部受伤。当年18岁的吴步良蹲在王杰左后方,距离炸点更近,他右半身的皮肤因爆炸全给扯伤,同样被炸晕了……

当他们醒过来时,看到民兵罗汉瑞抱着自己的右腿哭喊:“我的腿没了,王教员没了……”

罗汉瑞站在吴步良右边,紧贴在王杰身后。事后他们分析,王杰往地雷上扑的时候,爆炸冲击波穿过王杰两腿间的空档,炸折了罗汉瑞的右腿。

王杰被炸得粉身碎骨。但他周围的12位民兵,全部存活下来。罗汉瑞受伤最重,导致右腿截肢。

部队官兵很快赶来保护现场,抢救伤员,收集王杰骨肉……

工兵营营长和教导员,邳县武装部部长和政委都赶到现场。他们听了当时在场的12个人的介绍后,将王杰牺牲的情况上报师党委。

拉火管为什么自燃?

师党委决定,派师政治部主任刘德一带领调查组,到王杰所在的营、连和张楼公社,找当事人了解事情经过。刘德一等人到工兵营和张楼公社后,被王杰的举动所感动,决定按因公牺牲的烈士来拟定上报材料。

但是,在起草调查报告时,调查组遇到一个问题:拉火管为什么会自燃?到底是因为拉火管自燃,还是因为王杰操作失误造成爆炸?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王杰牺牲的性质认定。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并进行详细回答,报上去的材料,也会因为存在疑问而被退回。

李彦清等人分别接受调查组单独调查,他们回忆王杰现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骤都足以说明:王杰的操作完全正确,根本不存在操作失当的问题。

拉火管自燃仍是困惑大家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样的事,实在是少之又少。在有调查组全体成员列席的营党委扩大会议上,有人提出“除非有人预先在拉火管上做了手脚”,甚至有人认为是“一起人为的恶性事故”。

调查组通过与邳县人武部、张楼公社的一些干部对王杰牺牲前几天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特别是当天是否有人经手武器装备或者接触炸药的情况进行反复调查,排除了“有阶级敌人做手脚”的疑点。

这时,师党委打来电话,催促调查组尽快拿出调查结果。刘德一只好将调查的情况和关于王杰牺牲性质认定的不同意见加以综合,写成一个汇报提纲。

根据调查组报来的情况,当时只有王杰本人接触过爆炸设备和材料,又排除了“阶级敌人破坏”的可能,而营党委扩大会议上,有很多人提出拉火管不可能自燃,这样,只剩下王杰操作失误的可能了。师党委经过反复研究,只好根据调查组的电话报告,把王杰牺牲定性为“一起由于违反操作规定而造成的责任亡人事故”。这样一来,王杰不但不能被认定为英雄,而且将被认定为错误而给予严重处分。

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当地干部群众和部队战友收集到的王杰遗体保存不住。地雷班的民兵们,开始为王杰赶做棺柩。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部队决定把王杰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

7月16日上午,张楼公社党委和工兵营党委联合召开安葬仪式,男女老少约1500人冒雨参加追悼,公社书记丁如光在灵柩前领路。他们按照当地风俗将王杰安葬,周围村庄的百姓抱着扎花、纸幡等,从四面八方涌来,泪流满面。

由于师党委已经把爆炸定性为“一起由于违法操作规定而造成的责任亡人事故”,当天下午在工兵营为王杰举行的追悼会,就与地方为王杰送葬的情况完全不同。会上,没有介绍王杰的事迹,而更像一个情况通报。营教导员在悼词的结尾说:“王杰身为班长、学雷锋标兵、一级技术能手,酿成了不该发生的恶性事故,给部队建设和群众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这个追悼会引起全营官兵的不解。追悼会结束后,大家议论纷纷:不管怎么说,王杰为了掩护在场的12人,跃身扑向炸药包,用自己的粉身碎骨,救了其他人的生命,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出来的。这个行动本身就说明,王杰是伟大的。他不是英雄,还有谁能当英雄?

王杰的战友们对“违反操作规定”的结论提出质疑。他们说:在连队,王杰的爆破技术水平最高,责任心非常强,心非常细,是连队最放心的实爆手,怎么会“违反操作规定”呢?

意外发现王杰日记

师政治部主任刘德一在张楼听到了王杰战友和当地群众对师党委结论的不同看法,并把意见带回师里。他在师党委会议上强调:一定要对九泉之下的王杰负责,不能草率了事!

他向师党委提出复查的请求,党委同意重新成立调查组,对王杰牺牲的原因进行调查。刘德一带队重新对民兵地雷班和张楼百姓进行了细致的走访。被王杰救护下来的12位民兵,强烈要求确立王杰的英雄行为;张楼公社的百姓,向调查组倾诉着王杰曾经为他们做过的好事。

刘德一再次被感动,初步意识王杰在扑向炸点的瞬间,一定还有很深的“隐情”。

调查组又来到王杰生前所在的连队,对他生前遗物进行复查,意外在王杰的枕头下、衣箱里、桌子的抽屉里,发现了23本日记。这是王杰最私密的东西,从不示人,因此,也是他真实思想的记录。

“人一生,以服从祖国的需要为最快乐……”这是王杰入伍前的日记。

“人活着要怎么样学习做人?做什么样的人?通过学习《为人民服务》,我深刻认识到:做人就是做一个雷锋式的、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1963年8月3日)

“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1964年7月28日)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1965年5月1日)

“李玉和说:‘共产党员,怕死就不要干革命!’……只要革命需要,我一定像李玉和那样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钟。”(1965年6月28日)

随着不断翻阅日记,王杰的可贵精神跃然纸上。23本日记看完后,刘德一的双眼红了——如此高尚、纯粹的战士,怎么会制造事故破坏部队建设呢?

刘德一在师部党委会上捧出王杰的23本日记。常委们相互传阅,他们同样被王杰的精神所感动,决定将23本日记迅速送济南军区装甲兵党委。

装甲兵常委会各常委相互传阅王杰日记后,当即拍板:一是将王杰日记报送中央;二是请有关专家对事故进行评估。

炸药和爆破专家的现场报告

在邳州王杰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份《来自现场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专家组到民兵训练的现场进行勘察拍照后,分别找12名参训人员逐一调查,绘制出当时王杰与12人的各自位置。为了查证王杰在爆炸瞬间扑向炸点的情况,专家组决定进行现场实爆试验。

8月上旬,师工兵科科长田永泰组织实爆。实施实爆者是具有丰富爆破经验的季家祥,长期负责军训工作,在师工兵教练员集训队曾是王杰的教官。

季家祥用拉火管连接好雷管后,按照民兵描述的王杰原来操作的程序、操作的姿势,一腿跪着,一腿蹲着。他把拉火管拉开后身体往后一滚,雷管“啪”的一声爆炸,季家祥安然无恙。

实爆显示,王杰作为一级爆破能手,在发现炸药即将爆炸的危急时刻,只要往后迅速一仰,避开爆炸形成的45度最大杀伤角,完全可以保全自己。但他却放弃了自救,毅然扑上炸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专家组在现场测量、调查所获的数据验证:爆炸形成的冲击波把王杰抛出地面一人多高,身体被抛到其作业位置的后方,头部距离炸点2.1米,脚距离炸点3.7米。这是他身体往前扑,重心对准炸点而被甩导致的——如果保持原姿势不变,只会被冲击波原地冲向后倒,不可能抛出2至3米,也不可能让身体倒转过来。5名受轻伤的民兵身上都有王杰的碎骨,更证明了是王杰以自己的身体盖住了炸点……

专家们还用王杰使用的同类爆炸材料进行了30多次试验,最后得出结论:一、王杰当时所用的拉火管已过期,处于失控状态,拉火管突然自燃,采取任何补救措施都来不及,只需几秒炸药包就会爆炸。拉火管过期,只有火药专家进行实物检测时才能发现,作为爆破作业专门人员的王杰,很难发现;二、在事发地点,从王杰的位置看,在炸药包爆炸前的瞬间,只要他往后仰倒,完全可以保住自己的生命。

7000人参加的追悼大会

专家们的鉴定,不仅推倒了先前“操作失当”“违反操作规定”的结论,而且通过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王杰是为了救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真正英雄。

济南军区装甲兵党委把专家鉴定结论反馈给师党委。师党委再次开会,在将王杰确认为革命烈士的基础上,又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同时决定,由师党委主持召开王杰追悼大会。

1965年9月16日,济南军区为王杰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参加这次追悼会的有济南军区和来自山东、江苏、徐州、徐州军分区、邳县、金乡县的干部群众和战士7000多人。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政治委员黄志勇敬献了挽联:“毫不利己实一心服务人民,临危不惧真人民英雄本色”。

地雷班的所有民兵都参加了这次追悼会,李彦清代表地雷班民兵在会上发言。“我还记得当时发言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再现王杰扑向炸点保护民兵的英雄之举,第二部分,就是表态,要接过王杰的枪,继续他未竟的事业。”

后来,王杰的事迹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开来。仅1965年第四季度,全国各大报刊、电台发表与王杰有关的报道就达1300多篇。其中,10月30日和31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刊登和播发了王杰日记摘抄,新华社记者和《解放军报》记者联合发表了长篇通讯《革命青春的赞歌》。11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学习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崇高精神》……

今年已经71岁的吴步良,当时在医院恢复20多天后,医生从他伤口中取出一块小骨头。“罗汉瑞的腿被炸折了,没有碎片。那块骨头,肯定是王教员的……”吴步良说。

如今,吴步良在家安享天伦之乐,有两个儿子,3个孙子1个孙女。“现在日子过得很好,也比较富裕。”每次路过王杰烈士纪念馆,他都感慨万千:“如果没有王教员,就没有我的现在。”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王杰不仅在日记中写道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仅用最后的那次牺牲证明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贯地不怕苦、不怕死,是个惊人的言行一致的人!”王杰纪念馆馆长王莉激动地说,在沂蒙山区施工时,突发山洪卷走了物资,他义无反顾奔去抢救;爬险路、钻山洞,他总是不畏艰险,冲在前面;施工爆破,他总是冒着风险抢先装药、放炮。有时出现哑炮,他也争着冲上前去排除。

至于平时的好人好事,更是举不胜举!他在1964年2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为了完成国防施工,不怕粉身碎骨。现在苦些是为了千万人民不受苦,什么样的苦我都能忍受。”在1964年3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牢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他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被授予“模范共青团员”“一级技术能手”称号,两次荣立三等功。

王杰还是一个高度自律,不断见贤思齐的人。当兵4年他记下的10万字日记,充满了对先进人物的崇敬和对自己的严格解剖。一次,他得知要训练紧急集合,就在前一晚上做好准备,第二天又提前半小时起床等着,抢了个第一名。事后他认识到这是弄虚作假,就主动找排长检讨,并在日记中记下:“要不得的第一。这样得到的表扬是不光荣的。今后我一定要正确对待荣誉问题,做一个无名英雄。”一次,他在日记中反省自己“集体看电影找好位置,洗澡找好地方,干活总找个好工具。”说“自己处处把‘我’放在第一位,太没出息。”

当然,王杰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没有生活情趣的超级英雄。工作学习之余,他同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邳州市王杰烈士纪念馆内,收藏着王杰使用过的乐器(二胡和笛子)、集邮册以及放大的日记影印件等。显然,读书写日记是王杰最热衷的爱好。王杰留下的23本日记,足有10多万字,忠实记录着他从入伍到牺牲前的心路历程,频频闪现出王杰的思想火花。

后来,人们把王杰精神总结为“一心为革命,两不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伸手(在荣誉、待遇、物质上不伸手),四个自问(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人最痛苦的是失去人民的信任和为人民工作的机会。)”

讲好王杰故事的春天再次来临

从王杰牺牲的那天起,邳州(原邳县)人民一天也没有忘记这位英雄。在这片献出他宝贵生命的土地上,“王杰”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的象征,与时代共同前进,成为邳州党员群众的“活教材”,激发当地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延续至今。

为持续开展学习王杰精神,邳县县委于1966年3月10日在王杰牺牲地建立王杰烈士墓。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2年,邳州市对陵园和纪念馆提档升级改建。王杰用生命掩护下来的“张楼民兵地雷班”,1985年被江苏省军区命名为“王杰民兵班”。驻地中小学分别被命名为“王杰中学”“王杰小学”,激励青少年全面发展,做王杰小传人。

在邳州,宣讲王杰事迹,弘扬王杰精神的活动从未间断。进入新世纪后,更把弘扬王杰精神作为提振干部精神、改进工作作风的强大动力。市委把王杰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作为教育、动员干部的基地,每年都组织全市科级以上干部和四套班子到陵园祭扫,缅怀英雄,接受英雄精神的洗礼。

12位民兵中的李彦清,1973年5月在为一位女民兵排除哑雷的过程中,被意外爆炸的地雷夺去了双眼。他坚持学习王杰,宣讲王杰精神,被誉为“活着的王杰、当代的保尔”。78岁的李彦清,至今已演讲3000多场,听众210多万。

邳州市委书记陈静等人认为,推进新时代伟大斗争,尤其需要王杰精神。陈静表示,共产党员作为推动新时代发展的先锋战士,要像王杰同志那样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得出来,要有随时为党和人民事业牺牲奉献的政治自觉。

“讲好王杰故事的春天再次来临。”王莉说,“尽管王杰的生命只有短短的23年,但是他活得非常精彩,即使用当下时髦的眼光来看,年轻的王杰,代表着积极向上、乐观、忠于职守,同样贴合当下很多年轻人推崇的时代精神,讲好王杰故事,理应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而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个不伸手’的革命精神,不仅是全党全军的宝贵财富,也是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强大动力。”(记者朱旭东、李灿、陈刚)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