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玮
周恩来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大,其大弟周恩溥于20世纪40年代去世,周恩溥生有一子,已于前些年在河南焦作去世;小弟周恩寿(周同宇)生有三男三女,其中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周秉德是长女。周秉德在少年和青年时期,曾在伯父周恩来和伯母邓颖超身边生活了15年。
十多年前的一个春日午后,笔者走进一套老式红砖公寓,拜访了周秉德。那天,周秉德如约在家等我们,她精神挺好,始终充满热情,显得十分精明干练。她家客厅布置得古朴而典雅,沙发对面的主墙上悬挂着那副由意大利摄影师为周恩来拍摄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谈起在中南海伯父身边度过的难忘岁月,谈起伯父伯母对自己的关怀、体贴与教诲,周秉德显得分外激动与忘情,她时而激昂,时而沉思,恍若回到了在西花厅的岁月。
难忘的第一次见面
1937年4月,周秉德在哈尔滨降生,这着实让三代没有女孩诞生的周家上下很是兴奋了一阵子。周恩溥为这位侄女的出生写下了“吾家添丁,周门大喜”8个字。周恩寿还特意跑到吉林,找时任吉林省教育厅长、也是周恩来南开的同学帮女儿起名字。这位厅长再三考虑,截取了屈原作品《橘颂》辞里的“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中的两个字作为她的名字。
随着东三省的沦陷,周恩寿带领全家搬到了天津。周秉德在接受采访时说:“1943年全家投奔天津的四奶奶,我在那里念了6年小学。在我小学三年级的一天,爸爸在翻阅《益世报》时,看到有关大伯的消息,很是兴奋,悄悄对我说:‘你伯父在共产党内是做大事的。’从此,我便晓得自己有一个当共产党大官的伯父,也盼望有那么一天能很快见个面道个好。”
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进入北平,周恩来将此函告在天津的弟弟周恩寿。早在大革命时期,周恩寿是黄埔第四期学员,但他在1927年国共分裂时脱党,且于1928年后和周恩来断了联系。1946年春,周恩来就东北停战问题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美国政府特使马歇尔的代表在北平举行谈判。在此期间,他得悉弟弟在天津,曾邀其来北平见了一面。
看到周恩来发自北平的信,周恩寿即偕妻北行,并在香山与兄长晤面。闲谈中,他再次向周恩来提出重回革命队伍的请求。周恩来说:你脱离的时间太久了,情况不熟悉,也不了解现行的各项政策,若要参加工作,必须先学习。于是,周恩寿进了华北革命大学,妻子仍返天津照顾儿女。
独自在北平学习的周恩寿,有时利用节假日到中南海同兄长团聚。在一次和周恩来见面时,周恩寿说起长女秉德即将小学毕业,想把她接到北平读中学。周恩来知道弟弟在华北革命大学住的是集体宿舍,带孩子不方便,便提出可在自己的寓所安置侄女。
1949年6月下旬的一天,刚刚小学毕业的周秉德在火车的汽笛声中告别了天津,告别了母亲与弟妹,随父亲来到了北平。“一位清瘦精干的叔叔领我进入中国共产党头头脑脑居住的地方——中南海。进门,绕湖,再进门,不多时我被带到了一个叫丰泽园的院子里,那是四合院式的平房。我当时说不上激动或高兴,只觉得新鲜,自己在院子转来转去。”
只一小会儿,在外边开会的伯父周恩来就回来了。“高大魁梧,脸庞丰满红润,与爸爸有点像,也有两道浓黑的剑眉。他亲热地把我拉到身边,左右端详,笑着说:‘呦,你好像你爸爸,又有点像你妈妈。’”
问了周秉德的母亲及弟妹的近况后,又寒暄了许久,周恩来才吩咐卫士安顿侄女的住处。周秉德被安排住在一排坐南朝北的房子里,“住在西边,屋里有几个书柜,东边一间是伯父秘书夫妇的住房兼办公室。房子的条件比我家里要好,但绝不豪华”。
当时,伯母邓颖超不在北平,她受毛泽东之嘱到上海接宋庆龄去了——迎接她来北平共商建立人民共和国大计。8月28日,周秉德随伯父到火车站去接伯母。只见火车站内锣鼓喧天,周恩来和其他党政领导人都走上前去与宋庆龄握手交谈。“你就是小秉德吧!你好!”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把夹在人群中的周秉德领到邓颖超面前,邓颖超握住周秉德的手笑吟吟地说。周秉德随即向伯母问好。周秉德回忆说:“这是我第一次与七妈(指邓颖超)相见,那情景至今常常浮现在眼前。”
周恩来夫妇一生无儿无女,多年来一直把满腔的父爱母爱全部倾注在一批烈士子女身上。现在嫡亲侄女来到身边,夫妇俩自然把周秉德看成自己女儿一样疼爱万分,周秉德也很快适应在中南海的生活,感受到在北平也有一个充满亲情而温暖的家。
“你住的是间书房,可以在那多看些书。毛泽东伯伯就住在前面,他工作忙,不要去打扰他。”伯父的话,周秉德现在还记得。书房里有许多她从未见过的书,她常常一个人坐在那里看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李有才板话》等等好多书都是在那时期看的。
周秉德住进中南海不久,中央领导人陆续从香山搬进来。她很快认识了李敏、李讷等很多小伙伴,她们在一起看书,一起唱歌、玩耍、聊天。
渐渐地,周秉德跟邻居毛泽东也成了熟人。有一天,她在整理自己的物品时,翻出了小学毕业时精心自制的赠言簿。那是个用彩色打字纸装订的小本子,外壳是垫了一层棉花的硬纸板,还裹了绿色的缎子面。重温簿中那热情洋溢的临别赠言,使她突然生出请毛泽东也为自己题字的念头。于是,她捧着小本子找到了毛泽东:“毛伯伯,您帮我写个字吧。”毛泽东望着这个刚刚成为“熟人”的小女孩,答应道:“好,写一个。”他接过赠言簿,稍加思忖说:“给你写个‘好好学习’。”毛泽东题罢,还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