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明
陈怀皑
大约是198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准备把锡剧《青蛇传》拍成八声道、70毫米特大宽银幕戏曲电影,当时在我国还是第一部。
为此,作为这部戏剧编剧的我上下奔走,终于赢得中央电影局的大力支持,在电影局全年30万元科研经费中,拨出10万元作为拍摄锡剧《青蛇传》电影的科研经费,但有两个条件:第一,我必须请出陈怀皑任该剧导演;第二,请曾在苏联和美国留学、电影界称为“双皮老虎”、当时国家独一无二的特技权威张尔瓒出山搞特技。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经过数月的努力,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我终于达到了电影局的要求,把两位大师都请到位。我和陈怀皑老师的缘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朴实的艺术家
为了让《青蛇传》上银幕,我与怀皑老师在无锡、北京接触了数个月,深刻地了解了这位朴实的老艺术家。
1988年春天,陈怀皑导演来无锡审看锡剧《青蛇传》演出。他对把《青蛇传》搬上银幕满怀信心,因为有很多有利条件:有张尔瓒的特技设计,有电影局10万元科研经费,没有大名角让人难以取舍,可以自由地在全国选角色……他还详细地跟我分析了这部戏的卖点。
在北京时,我常去陈怀皑老师家。他家里并不奢华,三个小房间,中间一房,做了会客室。陈怀皑老师数十年来拍了许多好电影:有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合演的《野猪林》,关肃霜演的《铁弓缘》,裴艳玲演的《宝莲灯》等优秀戏曲电影。他还与崔嵬合作,拍摄了《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等优秀故事片。
不仅是说戏,我也常与他闲聊,遇到吃饭,陈怀皑老师就留我一起吃。
怀皑老师告诉我,他是福建人,本姓郑,原来福建要他回去当省话剧团团长,结果他钻进了电影圈,出不来了。他与夫人都有工作,凯歌兄妹二人无人带,尤其出外景离开北京,实在没有办法,所以有一段时间,他把儿子陈凯歌寄托在梅兰芳家。似乎是冥冥之中注定了陈凯歌今后要拍摄电影《梅兰芳》似的,预先让他体验了生活。
陈老师的夫人晚年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常年卧床休息。他们夫妇相敬如宾,陈老师悉心照料着妻子,而且每当他出远门时,都必须把女儿叫回来照顾母亲。
促成师生见面
我通过《上海戏剧》杂志主编郑拾风老师认识了戏剧大师黄佐临。当时,郑老师正在华东疗养院休养。我去无锡太湖边大箕山看望郑拾风老师时,正巧黄佐临老师也在华东疗养院休养,于是郑老师拉着我去见了这位戏剧大师。
黄老导演过锡剧《双推磨》,知道我是锡剧队伍中的青年编导,一见如故。他对我说:“我原准备把锡剧《打面缸》也拍成电影,那是个难得的喜剧,非常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只能作罢。现在我老了,这是我欠你们锡剧的一笔债!”
陈怀皑老师曾告诉我,在抗战时期,在四川江安的国立“剧专”,他曾做过黄佐临大师的助教。黄佐临老师在无锡休养的事,我通过电话告诉了陈怀皑老师。陈老师非常高兴,说“一定要见次面”。
因为时间紧迫,他们师生见面只能在审看锡剧《青蛇传》演出之前的几分钟,地点在当年的无锡县查桥镇(现在的无锡市锡山区云林街道)新建的大剧场。陈怀皑老师在剧场门口等待他的老师。当小车来到剧场,我把黄佐临、郑拾风一一搀出时,陈怀皑老师已经迎了上来。我把郑拾风老师介绍给了陈怀皑老师,怀皑老师与黄老、郑老一一握手。
之后,怀皑老师恭恭敬敬地对黄佐临叫了一声“老师”,接着,他深深地向黄老鞠了一躬。多年未见的二人眼里饱含着热泪,他们不知有多少话想说,但是却什么都没有说。
怀皑老师和黄老拉着手,互相搀扶着走上台阶,进了剧场。我扶郑拾风老师跟在后边。在这嘈杂的走进剧场的观众队伍中,谁能想到有三位大师级的、驰名中外的戏剧家在走向观众席?那晚的查桥,星光灿烂。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锡剧《青蛇传》并没有拍成八声道、70毫米特大宽银幕戏曲电影,改由南京电影制片厂拍了三集同名电视剧,虽然也得了“影星杯”“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许多奖项,但是陈怀皑老师的心愿没有实现,终究是戏曲界一大遗憾。
如今,审看戏剧的三位大师均已作古,当年《青蛇转》戏台下他们见面的情境,却仍然历历在目。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协会会员,原锡山市锡剧团高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