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刘少奇与华中抗日根据地

虞 宁

2017年05月18日08: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请勿转载)

刘少奇是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者和领导者。在1939年1月至1942年3月3年多的时间里,他领导华中人民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方针与政策,开创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实现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 肩负重任,奔赴华中

华中处于黄河和长江之间,联结中国的北方和南方,陇海铁路、津浦铁路、京汉铁路贯通其间,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日军占领广州和武汉后,力图巩固这一地区,把它作为继续侵略中国并向太平洋南进的重要基地。徐州失守后,中共中央指示华中各地党组织的“中心任务是武装民众,准备与发动游击战争,有计划的建立几个基干游击队与游击区”。由于长江局书记王明鼓吹“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和“以运动战为主”、轻视敌后游击战争的主张,没有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上,华中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十分薄弱。

严峻的抗战形势,迫切需要放手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打开新的局面。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中央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独立自主地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批判了党内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存在的关门主义和投降主义两种错误倾向,重申党应该以主要力量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会议还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指出:“为了准备转入新阶段,应把敌后游击战争大体分为两种地区。一种是游击战争充分发展了的地区如华北,主要方针是巩固已经建立的基础,以准备新阶段中能够战胜敌之残酷进攻,坚持根据地。又一种是游击战争尚未充分发展,或正开始发展的地区,如华中一带,主要方针是迅速的发展游击战争,以免敌人回师时游击战争发展的困难。”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会议决定撤销长江局,设立中原局以加强党对华中工作的领导,由刘少奇担任书记。由此,刘少奇担负起了党中央交付的“发展华中”的战略重任。

1938年11月23日,刘少奇同几十名干部一起告别延安,前往华中。1939年1月下旬,到达河南确山县的竹沟镇。他根据中央指示组建了中原局领导机关,主持召开了中原局和鄂豫边区党委会议,部署安排了中原各地的工作,还安排了湖北和安徽的工作。为了解决干部缺乏和党组织建设问题,他在竹沟举办各种类型的干部训练班和党员训练班,并亲自讲课,帮助大家提高能力水平。经过一段时间工作,中原地区呈现出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豫皖苏边、鄂中、鄂西北、鄂东组织起大小不等的数十支游击队,开展了灵活机动的抗日游击战争。

就在这时,中央电令刘少奇回延安开会。3月下旬,刘少奇经西安回到延安。针对国民党当局抗日态度的日趋消极、国共关系的日益紧张,中共中央连续召开会议,研究对策,推动国民党坚持团结抗战。中央认为,要巩固发展壮大自己,以实际力量制止国民党的反动。而最有发展条件的地方就是华中。中央决定,要加快发展华中的步伐。

9月15日,刘少奇从延安出发,再次前往华中。这次和他同行的是前往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的徐海东。他们一路晓行夜宿,在10月上旬到达竹沟。到达竹沟后,刘少奇日夜找有关干部谈话,全面了解情况。他预感到国民党的武装进攻很快就会发生,立刻抓紧应变布置,各机关、部队先后在10月中下旬有计划地分批撤离竹沟。刘少奇也在10月下旬和徐海东、刘瑞龙等率领中原局机关及干部大队、教导队学员300余人离开竹沟。就在他们离开后十多天,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确山惨案”,国民党武装占领竹沟,残杀中共抗日干部、战士及其家属群众200多人。如果不是刘少奇的及时处置,损失将更加惨重。

离开竹沟后,经汝南、项城、沈丘,11月4日刘少奇到达安徽涡阳以北的新兴集。这是在敌后的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部所在地,司令员彭雪枫。经过一年多同敌伪苦战,初步开辟出一块以豫皖苏边的涡阳、永城为中心的游击区,部队发展到7个团7000余人。刘少奇十分高兴。在彭雪枫陪同下,他参加了第六支队举行的庆祝十月革命22周年纪念大会,检阅了部队,并同干部战士亲切交谈。经几天的调查了解,他认为彭雪枫部“基干部队已开始走向正规化,部队的各种制度与组织均已建立,服装整齐,情绪很好,团结紧张活泼严肃及艰苦奋斗的作风,已具有老部队的各种优点,而弱点更少些”。他了解了豫皖苏地区的敌我情况,这里基本是敌占区,但鹿邑、永城以南还没有日本侵略军,新黄河以东以北还没有国民党正规军队。他决定在淮河以北、陇海路以南党所领导的一切武装统一归彭雪枫指挥,集中力量创造永、夏、萧、宿四县根据地,加强地方工作,健全省委,发展地方党组织,并加强部队的正规化,继续扩大主力部队。他还提出下一步华中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创造苏北根据地,并且判断“在苏北我们活动的可能性更大,更可放手”。月底,在彭雪枫部队护送下,刘少奇南渡淮河,前往皖东。

二、 开辟皖东,奠定基础

皖东地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淮南铁路以东、运河以西,是新四军向西防御、向东进攻的重要地区。1939年以来,张云逸、邓子恢等率领新四军第四、五支队,从皖南渡江北上,东进皖东,初步实行战略开展,开辟了津浦路东根据地和津浦路西根据地。

1939年12月上旬,刘少奇到达皖东定远县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他连续几天召开会议,向干部传达中央关于深入敌后、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并召开中原局会议,重点解决新四军的战略发展方向问题。他认为,新四军的发展方向不是向北,不是向西,更不是向南,而是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向东发展。他分析了华中敌我友情况,指出豫皖苏边和皖东地区都背靠国民党统治地区,如果向西发展,将同国民党第一、五战区发生冲突,受到他们的限制,而且不易取得中间势力的同情。北上华北,南渡长江,不能打开新的局面。而东面的苏北地域辽阔,全属敌后,有驰骋回旋的广大地盘。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代主席韩德勤暗中勾结日伪,欺压百姓,受到人民痛恨,群众欢迎新四军东进,领导他们进行抗日斗争。苏北又靠近山东,可以同八路军相互依托,相互策应。

但敌、友、我三方情况的变化改变了这一计划。12月下旬日军向皖东地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分三路进攻皖东新四军第四、五支队驻地。新四军第四支队同日伪军激战三昼夜,粉碎了敌人的“扫荡”。皖东地区这种严重敌情改变了刘少奇原来打算从四、五支队各抽调一部北渡淮河,会合豫东、皖东北的第六支队发展苏北的计划。国民党顽固派这时已在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加紧反共磨擦,韩德勤部有五个团的兵力向皖东地区推进,鲁苏战区也有一部向这个地区移动。而党内也存在不同意见。刘少奇12月19日关于发展华中的工作部署,东南局书记项英就不同意。他强调“非独立行动坚持江南不可”。这样在发展苏北之前,建立并巩固皖东根据地就成为刘少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940年1月,刘少奇主持召开第二次中原局会议,着重讨论建立皖东根据地的问题。他在会上首先批判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口号。他指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就是一切经过国民党,这就把自己的手脚捆了起来。他还旗帜鲜明地说道:有人反对“招兵买马”。打日军要用枪来打嘛!有枪就得有兵,为抗日招兵买马有什么不好?要放手扩大新四军,扩大游击队。有了兵,就要有个“家”,这个“家”就是根据地。历史上的流寇主义,没有一个能够成功,抗日战争没有根据地也不可能取得胜利。有了根据地就要建立政权,有了政权就可以筹粮、筹款、收税,部队也不用向“人家”讨饭吃了。他还分析了如何正确处理同国民党的关系,耐心讲解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这些话有效解决了困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多年的思想路线问题,振奋了干部群众的精神。

1940年春,桂系李品仙接任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他上任后积极反共,企图消灭新四军第四、五支队,或逼迫他们退往江南。面对国民党挑起的反共磨擦,敢不敢针锋相对地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成为摆在党内必须解决的认识问题。2月下旬,刘少奇主持召开第三次中原局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反磨擦方针,决定对北采取攻势,对南采取守势,强调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刘少奇明确指出:“顽固派如果向我军武装进攻,我们就必须自卫,坚决击退他的进攻!”

3月,国民党顽固派在皖东发动的反共磨擦日益加紧。为了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刘少奇调原在津浦路东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五支队支队长罗炳辉率领第五支队主力和苏皖支队陶勇部,连夜赶到路西,支援第四支队。他们先将从南路进犯的国民党皖东专员李本一部击溃,乘虚攻占定远县城,迫使国民党皖北行署主任颜仁毅撤兵回援定远。然后,四支队同颜部在定远县南的高塘埔展开激战,消灭颜部。经过两次激战,前后共歼灭李品仙部2500多人,粉碎了桂军在路西发动的进攻。

当桂军在向路西进攻时,苏北的韩德勤趁新四军第五支队主力西调、路东地区空虚之机,集结6个团1万多人,在3月19日向第五支队指挥机关所在地半塔集发起进攻。当时第五支队留在路东的人员只有2000人左右,情况十分危急。刘少奇当即决定将路西反击刚刚取得胜利的主力移往路东,同时命令路东的邓子恢等“固守待援”。留守路东的部队在力量悬殊的困难情况下,与敌激战八昼夜,打退韩德勤部的十多次进攻,保卫住半塔集阵地。3月28日,罗炳辉率第五支队主力、苏皖支队和第四支队第七团回师路东。刘少奇又通过陈毅调在苏北江都一带活动的叶飞部,抢渡运河西援,在六合县境重创韩德勤主力独立旅。新四军取得了路东反磨擦斗争的胜利。

在皖东进行反“扫荡”、反磨擦斗争的同时,刘少奇领导第四、五支队和皖东党组织大力开展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成立了皖东津浦路东人民抗敌联防委员会和津浦路西各县联防办事处。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初步改变了新四军在华中的困难局面,创造了向苏北发展的有利态势。

三、 运筹帷幄,发展苏北

苏北东濒黄海,南临长江,北接山东,西有运河,盛产粮、棉、油、盐等重要物资,又同南京、上海隔江相望,贸易往来相当活跃。抗战爆发后,日军大举西犯时在苏北只留下少数兵力,占领扬州、南通、高邮、宝应、淮阴、徐州等重要城镇和交通要道,无力控制广大农村,是当时华中敌后抗战最能发展的地区。

但发展苏北困难重重。随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磨擦在华北被打退后,蒋介石就把注意重心移向华中,企图消灭或驱逐华中新四军,以实现他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并切断八路军同新四军的联系。对于这一动向,毛泽东敏感地觉察到了,刘少奇也早有打算。3月29日,半塔集战斗刚刚取得胜利,刘少奇就致电中央书记处和军委,认为陈毅率领的“一支队如若有部队向苏北发展,此时是最好机会”。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经过认真研究,同意刘少奇的意见,明确指示叶飞、陶勇两团留在苏北放手发展。7月,在郭村保卫战胜利后,陈毅从江南赶到郭村;粟裕随后率领江南指挥部及老二团、新六团渡江北上。遵照中央指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为苏北指挥部,由陈毅任指挥兼政委,粟裕任副指挥,辖三个纵队9个团7000余人,并于7月23日东进黄桥,进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在向中央建议新四军渡江北上的同时,刘少奇还建议中央派八路军南下,使八路军、新四军联成一片。早在3月9日,他就致电中央书记处,提出华北八路军准备三个以上的主力团来华中作战。中央经过研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设想,将它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重大措施。3月16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提议调八路军三四四旅到陇海、淮河之间,援助新四军,创立皖东、淮北、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6月,在刘少奇的催促下,彭明治、朱涤新率领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一部首先到达皖东北;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二纵队两个旅的先头部队到达豫皖苏边。8月10日,黄克诚到达盱眙县中原局驻地,同刘少奇见面,商议统一军事指挥的问题。6天后,中原局宣布:根据中央指示,所有涡河以北、津浦路以东中共领导的各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以黄克诚为纵队司令兼政委,下辖三个支队,2万多人,归中原局领导。这样,刘少奇提出的八路军一部南下、江南新四军北上、南北对进解决苏北问题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但国民党顽固派不会坐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8月底,韩德勤利用秋水暴涨、苏北和皖东洪水泛滥、交通受阻、八路军和新四军各部不便相互支持的时机,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集中主力第八十九军、独立第六旅及保安第二、八、十等旅大举南下,并要求李明扬、李长江和陈泰运部协同作战,企图乘陈毅所部立足未稳而一举消灭之。到9月下旬,韩德勤不顾陈毅部一退再退,亲自指挥主力26个团3万余兵力南下,压迫陈毅部于黄桥地区。刘少奇决定派黄克诚增援,并采取“韩不攻陈,黄不攻韩;韩若攻陈,黄必攻韩”的方针。10月4日,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主力兼程南下,突破韩的防线,连克阜宁等城镇,直下盐城,切断韩军的退路,在战略上形成南北两面作战之势。而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在黄桥独立作战,以7000人的劣势,粉碎韩军3万余人优势兵力的进攻,歼灭韩军1万余人,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10月10日,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占领盐城,新四军陈毅部北上进抵东台,两军先头部队在盐城、东台之间的白驹镇狮子口胜利会师。这标志着八路军、新四军共同开辟苏北的任务基本完成。

苏北局面打开后,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在盐城会合,开会研究建立和巩固苏北根据地问题。他们商定:要加强对地方实力派及士绅的统战工作,建立三三制政权;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帮助地方建立和扩大抗日武装,肃清残余反动武装;做好发展党的工作,争取知识分子及联络友军。根据会议精神,11月15日在海安召开苏北临时参议会,通过苏北建政纲领,成立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刘少奇在会上作了关于抗日民主政权的报告。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为统一华中军事指挥起见,11月17日在海安召开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大会。会上,刘少奇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宣布叶挺为总指挥,陈毅为副总指挥(在叶挺到任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至此,华中抗日根据地领导核心正式形成。

此后,由于津浦路西根据地遭到桂军猛烈进攻,又引发了历时18天的进攻韩德勤的曹甸战役。八路军、新四军虽然没有攻克曹甸,但歼灭韩德勤主力8000余人,在黄桥战役后又一次沉重打击了韩德勤,使其一蹶不振,再无力量与八路军、新四军较量。苏北敌后出现相对稳定局面。刘少奇领导华中军民开始了巩固敌后根据地的斗争。

四、 重建军部,巩固华中

1941年1月,在刘少奇到达苏北两个多月后,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刘少奇七天七夜没合眼,紧张地处理皖南事变。他向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全面反攻、在军事上暂时不实行反攻的重要建议,对中央正确作出处理皖南事变的决策、赢得战略主动起了重大作用。他还建议重建新四军军部,同国民党撤销新四军的命令针锋相对,得到中央采纳。1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命令:“兹特任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1月25日下午,新四军军部重建大会在盐城举行。新四军军部重建后,刘少奇针对部队实际狠抓整编工作。他了解到,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少数人产生悲观失望情绪;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部分干部战士不愿放弃八路军番号;还有些北方战士有乡土观念,对到南方作战闹情绪。他和陈毅把新军部连以上干部集中起来学习了两个星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并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作为教材发给大家。经过整编后,新四军全军共编为7个师,计9万余人,完全摆脱了国民党当局的无理限制,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成为一支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的强大力量。其辖区也大为扩大,北至陇海铁路,南到皖南和苏南,活动区域已远远超出原来中原局的管辖范围。不久,东南局合并于中原局,中原局扩大为华中局。发展华中的任务已经完成,巩固华中成为新的任务。

5月6日,刘少奇主持召开华中局扩大会议。他分析华中地区敌友我三方形势,提出了“发展易,巩固难,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巩固工作”的指导思想。他还提出巩固华中工作几个重要方面:加强军队建设,开展群众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满怀信心地指出:“人力财力物力加上马克思主义就等于胜利。”华中的巩固工作按照刘少奇确定的原则开展起来。

在军队建设方面,刘少奇召开华中局高级干部会议,总结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他认为,从抗战爆发以来,在长江局和东南局的错误指导下,华中地区没有以武装斗争为中心,一味强调华中特殊,不敢向敌后发展。“坐等不发展,守兔守了三年没有守到,结果守了个老虎来,把自己吃掉了。”刘少奇还主持召开军分会扩大会议,讨论建军工作。6月8日,他在会上发言,提出“更进一步的加强我们部队的正规化,加强我们部队党化的程度”。这两次会议,端正了华中地方和部队各级干部的思想,提高了执行中共中央路线的自觉性。

在群众工作方面,刘少奇强调:“只要有百万群众革命积极性的发动,并善于去组织与运用这种积极性的时候,我们的党与数百万群众建立了密切联系的时候,我们就能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一切困难均可克服。”5月30日,他主持华中局作出《关于组织根据地内人民大多数的决定》,要求切实组织根据地内人民的大多数,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去。在他指导下,华中各根据地陆续颁布“二五”减租条例,深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到1942年初,整个群众的斗争情绪高涨起来了,抗日根据地的基础逐步得到巩固。

刘少奇还着力做好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以及知识分子的工作。1940年11月初,刘少奇刚到海安,就登门拜访曾在民国初年担任江苏省省长的著名士绅韩国钧,解释中共政策,争取他站在抗日民主方面。刘少奇和华中局还通过参议会这种形式争取开明士绅,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与此同时,在他的推动下,大批文化人聚集苏北,使华中各根据地文化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对根据地的巩固起到了良好作用。

在党的建设方面,刘少奇一直高度重视。在华中期间,他连续写了七八篇共12万字的关于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文章。1940年7月,在皖东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召开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9周年大会上,刘少奇作了《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的报告,明确提出用共产主义伟大理想鼓舞教育党员、建设一个最好的党的任务。1941年4月下旬华中局成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刘少奇提议在盐城创办华中局党校,并亲自兼任校长,经常到党校讲课。其中在7月所作的《论党内斗争》、在11月所作的《论党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在华中和党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巩固,对江南的日伪军构成极大威胁,他们企图迅速控制整个苏北,加紧对新四军和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刘少奇领导各根据地军民针锋相对地开展了反“扫荡”斗争。新四军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自卫队三者互相依靠,互相配合,与敌周旋。1941年7月20日,日军1.7万余人分四路进攻盐城,企图寻歼新四军主力。刘少奇、陈毅下达“保卫苏北根据地,粉碎日军进攻”的作战命令,一面抵抗,一面转移主力,跳出敌人包围圈,争取主动,待机出击,使敌人得之于北、失之于南,陷于被动局面。8月20日,日军被迫停止对苏北的“扫荡”。华中各根据地转入深入持久的敌后斗争。

1942年1月20日,华中局在阜宁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开了一个多月时间。2月15日,是农历壬午年春节。刘少奇开始在会上作《目前形势和华中三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的工作报告。报告前后连续进行了四个下午,全面总结了华中三年来的工作。报告指出:“一般的说,在开辟与发展华中敌后工作的任务上,基本上是完成了”;“我军在华中敌后已相当的最后的站稳了我们的脚跟”。报告还鼓励各级干部胜利地坚持敌后抗战,完全巩固各根据地,迎接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反法西斯胜利与新的伟大时期的到来。

3月19日,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意见,刘少奇从阜宁单家港出发,踏上返回延安的征程。在华中3年多时间,他为创建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殚精竭虑,充分展现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正如陈毅所说:“少奇在华中工作虽然只有3年时间,但这3年,是血雨腥风的3年,是不平凡的3年,几乎日日夜夜都在战斗,以他的雄韬伟略,为发展华中根据地和新四军作出了杰出贡献。”

推荐阅读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个党史国史纪念日

毛泽东的文化自信和美学精神源自哪

红军里为何流传“毛委员有主意”

领略毛泽东诗词里的四大情怀

毛泽东的批评艺术:有如良医看病

周恩来与共产党人老战友何香凝的深情厚谊

1955年许世友特批哪位小学校长保留军籍

哪对姐妹被周恩来誉为“长征姊妹花”

贺炳炎甘当“补缺官”一生“五下五上”

黎东汉:与红色电波同行的开国将军

(责编:赵晶、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刘少奇纪念馆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