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

青年聂荣臻 家书见志向

2018年07月27日14:53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青年聂荣臻 家书见志向

1922年聂荣臻在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留影。

位于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广场的聂荣臻铜像。

图①:位于江津中学本部的中八班,聂荣臻曾在这间教室就读。

图②:聂荣臻《1922年6月3日给父母亲的信》。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供图

图③:游客在观看背景墙上的聂荣臻家书。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罗斌拍摄、翻拍。

核心提示

18岁,他的一句“学问就如一堵厚厚的墙壁,不下功夫就不能凿穿它”,令老师刮目相看。

20岁,他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赴法勤工俭学。

23岁,他在给父母亲的信中表明自己的志向——为“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这是他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一年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其信仰终生奋斗。

“当年出走的时候,他是一个稚气未脱、身材修长、胸怀壮志的四川乡下青年。而今,他变成了一座铜像,蕴含着无尽的沧桑……”这是他的女儿聂力对他的追思。

他就是从重庆江津走出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聂荣臻(1899.12.29-1992.5.14)。

1919年11月下旬,聂荣臻从老家江津出发,在重庆乘船东下,于当年12月9日在上海乘船赴法勤工俭学。从此,他一别故乡36年,直到1955年到西南调查军事工业时,才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

聂荣臻留学期间的家书,保存至今的有21封。近日,记者查阅到了其中14封的内容,其时间段从1920年1月31日-1922年6月3日。这些家书中最重要的一封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部分收藏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还有一部分留在他的女儿聂力手中。

身在异国他乡,在寄给家人的一封封书信中,聂荣臻不仅在流露出思乡之情,还体现出他的家国情怀及思想转变,让人看到了力透纸背的信仰的力量。

叩禀双亲大人膝下:

自男在克鲁邹工厂呈禀后,今二月余矣,盖以争里昂大学事起(前书已言)时迫事忙,终日无休,故于此时间至今日,男已境变事异矣。

……

然男当在家起程时,心中即暗誓,学不成,死不归,且凡事有失败,然后有成功,艰难困苦,乃为人之良师,况此一时失望,岂能遽灰前志,故男与相知诸友,仍积极进行工学事业,未若伊等失志若是也。

……

(摘自聂荣臻1921年12月8日给父母亲的信)

刻苦勤学——

“心中即暗下誓,学不成,死不归”

1921年9月,聂荣臻参加了勤工俭学学生争回里昂中法大学(即信中提到的里昂大学)学习权的运动。运动没有成功,他于当年11月底考入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预备班学习。

在信的开头,聂荣臻向父母讲述了此事。尽管求学路辗转曲折,但他仍然记得自己出国学习时立下的誓言,在信中一笔一画写下“学不成,死不归”。

“这封家书表现了聂帅勤学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而这种勤学和坚定,在他少年时期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原副馆长夏培渝表示,在永川县陈食高等小学时,他就在课桌上刻下“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的座右铭。

7月13日,记者顶着炎炎烈日,来到位于江津区几江街道相府路上的江津中学本部,只见大门右侧挂着的木牌匾上镌刻着“江津中学”几个大字,飘逸洒脱,正是聂荣臻的字迹。一间教室的门上,挂着写有“聂荣臻元帅读书教室(中八班)”几个大字的牌子。

1917年8月,聂荣臻考入江津县立中学第八班,即中八班。记者站在这间教室的门前,仿佛穿越了百年,看到聂荣臻在此求学的场景——

一次,教室里空无一人,聂荣臻面对墙壁高声朗读。国文教师杜文运看到后说:“荣臻,你也该休息一会儿啦!你每天都是如此吗?”

“是的,我觉得学问就像一堵厚厚的墙壁,不下功夫就不能凿穿它。”

“如此有志气!”老师对这个风华正茂的少年赞叹不已。

江津中学分部距本部仅1.6公里,是目前学校的教学、生活区。2016年江津中学110周年校庆时,位于分部的校史荣誉室开馆。

记者在馆内看到了聂荣臻求学时的操行考察簿和成绩单复印件。泛黄的操行考察簿上,记录着聂荣臻的操行评语——智力:记忆力强;感情:进取;意志:坚固……

父母亲大人膝下:

……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苦困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犯我国土……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事业也!

……

(摘自聂荣臻1922年6月3日给父母亲的信)

心系祖国——

“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

坐落在苍翠的艾坪山下的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内,这封家书被放大在4米高的墙上,占据了整整一面墙。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这封信是聂荣臻现存家书中最重要的一封,反映了聂荣臻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指着陈列柜里家书的复印件,重庆聂荣臻研究会副秘书长阙洪玉对记者说。

这封家书纵21厘米、横27.2厘米,从右至左用楷书竖排书写。1979年,此信由聂荣臻的亲属从老家托人转交给了聂帅,现被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虽身在海外,但聂荣臻时刻心系故土。面对身处水深火热的祖国,抒发了希望“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的志向,家国情怀尽显无遗。

事实上,在家乡时,聂荣臻就流露出这种爱国之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江津县城也受到震撼。6月底,《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传来,聂荣臻等江津中学学生上街游行,同学们撒传单,贴标语,进行演说,号召抵制日货,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抵制日货的举动引起商人的仇视,他们勾结反动军警,对学生进行镇压。”夏培渝说,在这样的背景下,聂荣臻等人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赴法勤工俭学。而在1919年-1921年期间,江津赴法勤工俭学的人数达40多人,为四川之最。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内,陈列了他赴法前在重庆与同学的合影。照片中,聂荣臻身穿西装,眼神坚定。

在法国,参加了几起勤工俭学同学发起的斗争后,聂荣臻陷入沉思:“我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在就读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时,聂荣臻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从马克思列宁的学说中,我开始认识到,要想拯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使四万万同胞都能有衣有食,只有建立劳工专政,实行社会主义。”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这样说。

1922年8月,聂荣臻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第二年春天,24岁的聂荣臻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道路。

三幺舅大人尊鉴:

别时菊放篱边,遽尔梅开岭上,转瞬又将贺新春矣。甥兹隔重样,能不浩叹,静夜一思,不觉泪下,虽云男儿志在四方,家乡何时得见?

……

(摘自聂荣臻1920年1月31日给三舅、幺舅的信)

思乡情重——

“虽云男儿志在四方,家乡何时得见”

这封信是聂荣臻写给三舅唐海潭和幺舅唐富华的。信中,他回忆了自己刚刚离家时的情形,眼见新春将至,他更加想念故乡。

记者查阅14封聂荣臻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写给家人的信时,发现其间常常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1920年2月1日写给叔父的信中,他留下“去国怀乡,为之念念”的话语;在1920年4月5日给父母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家中之信亦须每月一次,以免男尝思家乡。”

7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江津吴滩镇郎家村的聂荣臻故居。故居坐西向东,原为三重堂,现为一重堂,周围种满了聂帅生前喜欢的松柏。1919年,朝气蓬勃的聂荣臻就是在这里作别家乡父老,赴法勤工俭学。

故居门前的广场上,有一尊1.8米高的聂荣臻铜像。聂荣臻身着笔挺的西装,面带自信的微笑,左腿向前,象征着他从江津走向世界。

在此后的革命岁月中,聂荣臻对家乡一直念念不忘。1955年,聂荣臻到西南调查军事工业,顺道回到他时常思念的故乡,但行程匆匆,他只到了母校江津中学,连旧居都没来得及看一眼。此后,他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聂荣臻的表侄、今年85岁高龄的杨辉宗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在1986年7月1日第一次赴京拜访聂荣臻,时年87岁的聂荣臻对他深情地说:“我也想念家乡呀!”

“我第一次拜访聂帅时,既高兴,又紧张。”杨辉宗说,但一见到聂帅平易近人的神态,听到他一口地道的江津话时,杨辉宗感到十分亲切。

当时聂荣臻问了杨辉宗关于家乡的好多问题——家乡的生产、建设怎么样?人民生活好不好?县里是不是还那样坑坑洼洼的……

聂荣臻一生挂念故土,留下“江津是个好地方”等题词。1961年,他又给家乡写信:“我相信,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战胜暂时的困难……”

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与世长辞。去世之前,他还心念故乡,对聂力说:“就是要改革,要开放,要不江津不能发展。我们老家特产米花糖,很不错,可是我们包装上不去。产品要打出去,就要有所改进。”

他留给聂力的最后一句话是:“你的根在江津啊……”(记者 兰世秋 见习记者 赵迎昭)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