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张素华:毛泽东怕父亲责怪用棉被挡窗户看书 一步步走出韶山

2012年12月26日12: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2月26日电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9周年,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特别邀请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张素华做客人民网,探讨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留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点击进入>>>访谈直播页面

张素华说,我觉得读书对毛泽东太有用了。所谓太有用了,用一句话来概括,如果毛泽东不喜欢读书,就不会有今天的毛泽东。

毛泽东生长在一个非常封闭的农村家庭里面,他的父亲本来就不愿意他读书,希望他务农。他小的时候,晚上读书,为了不让他爸爸看见,他就用一个棉被把窗户罩起来,他爸爸怕他费油,他就偷偷在那儿读书。他发现临县湘乡县有一个东山高等小学堂,就想到那里读书。那个时候教新学,所谓的新学包括算术等等,就是新的文化,外面进来的一些新的问题,而他在家里读的都是私塾,所以他就想到这个学校读书。可是他爸爸不同意,他爸爸想让他到米店当学徒,他为了去读书,就找来他们村里有声望的一些老人,找了亲戚来说服他爸爸。就这样,他爸爸同意了。

毛泽东走出了韶山,来到了湘乡县立都山高等小学堂,到了小学堂,他比较聪明,写的文章又很好,而且他17岁还在读高小,他在他那一代人来讲,或者说有名望的人来讲是起步最晚的。老师一看他岁数也比较大了,而且天资很聪明,写的文章也很不错,这样推荐他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就这样他从韶山走到了湘乡,从湘乡走到了长沙。

他到长沙正好赶上了辛亥革命,眼界打开,当了新军,新军当完以后,没想好,又到图书馆自学,自学了半年。后来又考了师范,整天在那儿读书,结交了很多喜欢读书的朋友和高水平的一些老师,比如说杨昌济老师,还有他们师范的李老师,这些人后来都在北京任教。

等他师范毕业的时候,杨昌济老师又提出来,你们可以到法国去勤工俭学,这样毛泽东又组织湖南的青年学生到北京勤工俭学。到了北京,他认识的人又更上了一个层次,他来到北大,北大里有胡适、鲁迅、李大钊、陈独秀,又接触了一些更高层的人,视野就更不一样了,都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些明星。

如果他不读书,他就不可能走出韶山,正因为他喜欢读书,他一步一步地从韶山走到了湘乡,从湘乡走到了长沙,从长沙又来到了北京,到了北京,实际上他就等于登上了全国的舞台。因为从北京回来以后,不久就发生了五四运动,发生了五四运动,他主办的那个湘江评论写的文章就受到了胡适的表扬,是一篇好文章受到了胡适的关注,和胡适等等都有往来。

张素华最后总结说,毛泽东喜欢读书,他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读书的确是很有用的。再后来他接触了李大钊、陈独秀,发起成立了共产党,选择了走共产党的道路,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原娟)

(责编:原娟、王新玲)


相关专题
· 红色访谈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