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破闸口处思永生

王文建
2013年01月07日09:00   来源:解放军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河南省邓州市(原邓县)“红色”景点很多,“破闸口”是其中之一。“破闸口”位于该市城区东部外城墙脚下,是我从家到单位的必经之地。每每从此处经过,只要不急于赶路,我总会不自觉地停下,信步其上,抚今追昔。

“破闸口”用钢筋混凝土浇铸,宽约两丈,形似跨河而建的石桥,跟桥稍有不同的是,它的下面有一道冶铁质地的宽大闸门。闸门封闭,环城而流的护城河水就会愈涨愈高,没人顶项;闸门升起,河水则会奔涌而出,不消半个时辰就会落至髋部。如此一涨一落,即有了屏障与摆设之别。

说实话,这是一处毫不起眼的所在,但正是这处毫不起眼的所在,却成了两次邓县战役的关键节点,成了一段历史的见证者。

1947年岁末,在桐柏军区部队接连取胜的强大攻势下,桐柏区各县民众自卫总队、保安团等反动武装纷纷向边沿地区逃窜,分散隐蔽,唯独邓县反动头子丁叔恒(外号丁大牙),纠集11个民团和1个直属大队计1.3万余人据守邓县县城,企图依托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桐柏军区决心摧毁这个反动堡垒,遂决定发起邓县战役,由28旅和三军分区85团、86团4个连执行这一任务,并调一军分区88团1个营进至南阳城南禹王店,监视南阳之敌,遏敌增援。

各参战部队受领任务后迅速行动,于1948年1月9日到达指定位置。邓县有内、外两城,外城土筑,内城砖砌,又高又厚,且有宽6丈、深丈余的护城河环绕。城墙至护城河之间密布鹿砦、地雷和明碉暗堡,易守难攻。为打破邓县城防“固若金汤”的狂言,军区拟定了重点配置、钳形攻击、以集中打分散的战术。

攻城的前提是破闸放掉护城河水,守敌对此也十分清楚。为防止解放军破闸放水,除了砍尽城外的草木使眼界一览无遗之外,无数明碉暗堡里的火力也齐对着眼皮下的闸门。13日夜幕甫一降临,解放军就组织爆破组分批进行爆破。然而由于守敌十分警觉,以强大火力扫射,战士们牺牲了一个又一个,闸门仍然紧闭。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倒下,指战员们一个个眼里喷火。就在这时,深谙水性的战士赵振江主动请缨。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下,赵振江抱着炸药包,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隐蔽接近闸门。敌人发现他后拼命扫射,赵振江一个猛子扎入水底,潜至水闸下,迅速安放好炸药,拉响的同时快速游离水闸。14日晨,破闸终于成功,护城河水位很快降了下来。15日17时30分部队发起总攻。炮火急袭之后,攻城突击队越过护城河,竖起云梯,迅猛登城。解放军从东西两个方向攻入外城并穿插分割,敌人被打得团团转,除少数退入内城外,大部分乖乖做了俘虏。解放军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立即调整部署,16日凌晨向内城发起攻击。经过激战,全歼守敌。

邓县战役共歼敌6900余人,取得了以少胜多的伟大胜利。1月31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拟电致刘伯承、邓小平、李达:“庆祝你们攻克邓县歼敌六千余。”

邓县被攻克后,解放军为避免敌机轰炸县城伤害群众,主动撤离。逃窜的反动头子丁叔恒率残部,在南阳守敌王凌云整编第9师226团的庇护下卷土重来。

1948年4月,刘伯承、邓小平决定发起宛西战役,解放邓县、镇平、内乡、淅川4县。5月2日,桐柏军区主力28旅和三军分区85、86团包围了邓县县城。3日凌晨1时40分,总攻开始。在强大火力掩护下,赵振江再破闸门。随着河水下降,突击队似猛虎下山,跨过护城河,冲入城内。经两小时激战,占领外城。5月4日晚19时30分,解放军对内城发起攻击。内城守敌第226团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全部美械装备,火力异常猛烈。我攻击内城受挫,几次冲锋均未奏效。为避免伤亡,攻城部队遂改为围而不攻。7日,华东野战军第10纵28师奉命参加攻城作战。9日晚19时15分,在华野炮兵的强大炮火支援下,攻城部队经半夜奋战,全歼了狂妄骄横的226团,邓县县城再次获得解放。

邓县县城的两次解放,靠的是无数像赵振江一样的指战员坚如磐石的革命信念;靠的是无数像赵振江一样的指战员无私无畏的战斗精神。1979年,以赵振江为生活原型拍摄的电影《小花》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在电影中,赵振江成了赵永生,“振江”变为“永生”,寓意显而易见。确实,破闸英雄赵振江将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无数像赵振江一样的英烈们将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