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60大寿只吃工作餐”
“1958年3月5日,周总理到重庆考察长寿湖规划,正值他60岁生日,周总理特地打招呼,不要虚张声势、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吃饭要简单,只吃工作餐,并且还一再强调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绝对不能丢。这天饭菜异常简单,桌上最好的饭菜是工作人员到长寿湖上游打捞的长寿湖鲫鱼。【详细】
周秉德初到北京买两身衣服换洗 周恩来说“浪费”
卫士叔叔见我从天津来时穿的两身小花衣裙在秋季穿显得单薄了,便骑自行车带我到王府井订做了两套秋天穿的衣裤。没多时,第一套兰色咔叽布小西套装完工了,穿上真精神。吃饭时,伯父看见了,说:“不错!哪里来的?”我如实回答:“叔叔带我去做的。”几天后,我又换上了另一套黄咔叽布的衣裤,这下伯父看见后便皱了皱眉:“怎么又做了一套?浪费!”原来,当时实行的是供给制,伯父嫌我做多了,多花了公家的经费。【详细】
为了不让群众知道,躲在厨房吃红薯叶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苏区干部生活作风的特点之一。苏区全国总工会中央执行局委员长刘少奇为了节约粮食,他经常让伙夫煮红薯叶代替大米饭当饭吃。为了不让群众知道,每到吃饭时就借口有事,其实他躲在厨房下吃红薯叶去了。他的部下对此议论纷纷,还以为他是躲到厨房吃肉去了呢!一位干部悄悄跟随而去,才发现了事情的真象。领导干部如此以身示范,怎么能不推动好作风形成气候?【详细】
不讲究吃用,更不讲究穿戴
刘少奇长期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一样,是不讲究吃用,不讲究穿戴的。这并不是寒酸,而是清廉,是一种令人敬慕的高官平民风范和共产党人朴实的生活态度。
他有一条咖啡底夹有素花的毛围巾,自从进城以后,年年冬天都用它,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他常戴的一顶草帽,用了多年,变成了黄色,还长了许多褐色的斑点,边上的线也断了。1958年秋天下乡时,工作人员想给他换新的,却被他拒绝了。【详细】
朱德:我这一辈子没有吃过饱饭
“父亲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的俭朴作风。他每顿饭差不多都是一碗米饭、一小盘素菜、一小盘自己家里腌的泡菜,另一盘菜里几片肉,一小碗汤。他的衣着也很简单,几件较好的衣服只有接见外宾或外出时才穿,一回到家里就换上旧衣服。他的内衣、毛巾都破到不能再补、无法再用时才换新的。他床上铺的褥子、床单,盖的被子也都用了二三十年,上面打了不少补丁。他对我们说:衣服被子只要整齐干净,补补能穿能盖就行,何必买新的?给国家节约一寸布也是好的。这比战争年代好多了,那时一件衣服要穿好多年。
父亲不肯要任何特殊照顾,不愿让国家为他多花一分钱。三年困难时期,家里由于来往客人多,粮食亏了五十多斤。工作人员想让机关补上,父亲坚决不同意。他坚持和全家人一起吃菜糊糊,硬是用“瓜菜代”的办法把所亏粮食补了回来。”【详细】
揭秘邓小平的退休生活:吃剩菜剩饭 从不办酒席
曾在邓小平家做过近两年厨师的管建平回忆说:“打心眼里说小平一家是过日子的人。两年里,我做什么,他们吃什么,绝对不挑食。只是他们的口味重一点,偏爱辣,我便在做菜时多放点辣椒、辣椒粉就行了。”据介绍,邓小平用餐时喜欢各种各样的青菜都吃一点,于是管建平特意为邓小平准备了一个小盘子,各种菜都夹上一点,戏称为“五味俱全”。回锅肉、扣肉、粉蒸肉、臭豆腐、腌胡萝卜丝,是他常吃的。“他家有一个习惯——不浪费,剩饭剩菜一律下顿做成烩饭、烩菜接着吃,就是炖菜剩下的汤都要留到下顿吃。”无论法定节日还是民俗节日,或者遇上谁的生日,邓家把握住一点,从不办酒席;只有在亲友、同事和部下来时,卓琳才会特地关照厨师加菜,还特地让厨师少放辣子。【详细】
“吃饭后盘子干净的能当照子镜”
陈云吃饭最反对浪费。早在延安时期,由于日军轰炸延安,中央组织部搬到北门外大约两公里处山坡上的窑洞里。山脚下有一家叫西北菜社的饭馆,经常招待那些跑来延安寻求救国道理的归国华侨和国民党地区一些官员富豪的子女。他们不习惯延安生活的艰苦,跑到饭馆要了很多菜,为了摆阔气经常没吃多少就扔掉。为此,陈云非常反感。他在一次群众大会上批评了这一现象,并说:“吃饭要照镜子。就是不仅把饭菜吃完,还要端起盘子来,用馒头擦干净盘底的油渍,用干净明亮的盘子当镜子照。”他列举延安人生活的艰苦,每人每天三钱油、五钱盐,吃菜自己种,粮食很紧张,肉食要靠各单位养猪来解决。所以,要坚决杜绝浪费现象。否则就会脱离群众,逐渐变质。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