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曹聚仁与香港《大公报》

王鹏
2013年02月28日11:0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原香港《大公报》顾问杨东莼从香港到京,由王芸生介绍在北京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在接见时,王芸生、杨东莼向周总理提出,中共在香港的联络渠道有限,建议今后可否以香港《大公报》社社长费彝民为另一联络渠道,周总理表示同意。此后,费彝民承担了部分中央政府交办的联络任务,其中包括曹聚仁几次到京和章士钊几次赴港。

费彝民经办了曹聚仁与北京方面交往的部分事宜。据罗青长回忆:“曹聚仁是通过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介绍来大陆采访的”。此事就是指1956年7月16日,曹聚仁第一次回大陆访问北京。由此,曹聚仁开始奔忙于海峡两岸。

毛泽东在京三次接见了曹聚仁。其中第三次是在1959年10月13日,毛泽东和他共进午餐。曹谈起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化界的一些轶闻与掌故,在他只足资谈助。那天他说起蒋介石五十寿辰,上海影剧界有人争抢祝寿演出,殊不知当年的蓝苹(即江青)就是争抢者之一。曹聚仁说漏了嘴,没有想到这触及江青的忌讳。事后周恩来知道了这事。为了保护曹聚仁,周总理通过香港《大公报》费彝民转告曹:以后不接通知就不要来北京了。

曹聚仁在去世前半年的1972年1月12日病重时,情谊深长地写给香港《大公报》费彝民。曹写道:“昨晨,弟听得陈仲宏(弘)(陈毅)先生逝世的电讯,惘然久之,因为弟第一次返京,和陈先生谈得最久最多。当时,预定方案,是让经国和陈先生在福州口外川石岛作初步接触的。于今陈先生已逝世,经国身体也不好,弟又这么病废,一切当然会有别人来挑肩仔,在弟总觉得有些歉然的。”曹聚仁之诚挚爱国之心、盼望祖国统一之情,溢于言表。当时,正值大陆处于“文革”时期,不可能再谈论国共和谈事宜了。曹聚仁陷于无限惆怅之中……

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在澳门镜湖医院病逝。周恩来总理闻讯,即致电香港《大公报》费彝民,亲自嘱咐他在澳门为曹聚仁进行公祭,并成立了治丧委员会,费彝民为主任委员,李子诵、李侠文、陈凡、罗孚、严庆澍等为委员。7月26日,在澳门镜湖殡仪馆举行公祭出殡,费彝民致悼词。

周总理还亲撰曹聚仁的墓碑碑文:“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一句“爱国人士”,为曹聚仁盖棺论定。

曹聚仁(1900年6月-1972年7月),字挺岫,号听涛,笔名袁大郎、陈思、彭观清、丁舟等,浙江兰溪墩头镇蒋畈村(原属浦江)人。

1921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此后曾任教于上海多所大学。抗战时为中国著名战地记者。

1950年以后任香港《星岛日报》编辑,著有歌颂新中国建设的《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等。

1956年至1959年,曹聚仁先后多次应邀回内地采访,1956年7月16日,周恩来邀请他在颐和园夜宴。这次宴会经过,曹聚仁以《颐和园一夕谈——周恩来会见记》为题,发表在1956年8月14日的《南洋商报》上,正式向海外传递了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信息,在海内外引起震动。1959年8月23金门炮战前几天,毛主席再一次接见了他,让他将中共金门炮战的目的主要是对美不对台的底细,转告蒋氏父子,后来他在《南洋商报》发表了金门炮战的独家重大新闻。

1972年7月23日病逝于澳门镜湖医院,葬于故乡浙江兰溪。

(责编:常雪梅、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