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黄克诚传》正式出版发行。我有幸具体组织并参与了这部传记的编写工作。黄克诚60多年的革命经历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永可借鉴的宝贵财富。这里,我仅就黄克诚在调查研究方面的若干史实概要记述出来,与读者一起学习共勉。
黄克诚不仅是调查研究积极的倡导者,更是一位积极的实践者、推动者。他掌握了这一法宝的真谛,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贯彻始终。
1928年2月,他参加领导永兴暴动。“左”倾领导者要他指挥火烧县城,以阻挡国民党军进攻。他觉得不妥,但决心难下,他征求了几位普通百姓和当农民的哥哥的意见,结果均不赞成,认为这样做会脱离群众,烧掉民心。黄克诚觉得有理,决定只烧县衙、庙宇,不烧民房、店铺。此举被县委书记指责为严重右倾,但老百姓拥护,后来的情况也证明,黄克诚的决定是正确的。
战争年代,黄克诚每到一地,总要通过各种渠道,先了解这里的敌情我情、社情民情。由于调研深入、细致、全面,所以他提出的建议,做出的决策部署切实可行。1940年9至11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经皖东北进入淮海、盐阜地区,一路上,他除自己听取各方面情况汇报外,还专门派出一批干部作社情调查。所以,他掌握情况快。12月上旬,即亲自起草了给毛泽东、朱德等的电报,详细报告了苏北地区的有关情况,向中央提出了干部方面的要求。翌年3月,又向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提出了划区打匪除霸,巩固盐阜、淮海,开辟皖东北的行动方针和部署,并立即得到刘少奇的赞许和支持,迅速打开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
在苏北期间,黄克诚深入基层调研、密切联系群众的故事很多。他经常或步行,或骑马来往于苏北根据地。无论到哪里,一住下来,他总要到田间看看庄稼长势,找老乡聊聊家常。他穿着朴素,没有架子,态度和蔼,往往短短的几句话,就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老百姓有什么心事、难事,都愿意跟他说。1942年春,驻地正是播种季节,一户农民因无牲畜耕种急得团团转,黄克诚得知后,立即让警卫人员牵着他的枣红马帮助这户农民及时播下种子;他还找来当地乡干部,要他们组织变工队、互助组帮助缺少牲畜的人耕地播种。
黄克诚下部队视察时,喜欢到连队找干部战士谈心。他不带警卫,不事先打招呼,走到哪里问到哪里。因为他面相老,衣着简朴,说话温和,连队的干部战士同他交谈无拘无束。1950年夏,他去湘西视察,来到第四十七军某连,正赶上连队吃午饭,他就蹲在地上边吃饭边和战士们聊家常。战士们以为他是团后勤处的处长或股长来了解伙食情况的,便七嘴八舌地讲,湖南菜辣椒太多,开始不适应,现在习惯了,有个调皮的战士向黄克诚提出,来个吃辣椒比赛。黄克诚欣然应战。笑谈间有人到连队找黄克诚回机关吃饭,这时,战士们才知道,他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湖南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个个惊得直伸舌头。
黄克诚常说,涉及重大的问题,调查研究时要蹲下来,沉下去,不能浮躁,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听少数人汇报。1957年5月,为了调查院校贯彻军委扩大会议精神、加强思想建设和教学建设的情况,黄克诚带了一名参谋、一名秘书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蹲点调查。他谢绝学校为他安排的省里高级宾馆,在学院的招待所里一住就是20多天。其间,他分别以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向院、系领导和教授、机关干部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和要求;他还身着便装,到教学班、食堂、警卫分队、军人服务社等,同学员、教员、战士、职工等交谈,了解了很多真实的情况。黄克诚离开学院回京前,在院、系领导干部和部分教授参加的大会上发表讲话,问题点得准,针对性强,要求明确,震动很大,赢得一阵阵掌声、赞叹声。临走时他又再次嘱咐院领导,学校一定要以教学为中心任务,政治学习可以减少一些。这次调查,为军委指导全军院校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黄克诚搞调查研究,总是到困难最多、最基层的地方去,而且注重发现和总结典型,指导面上的工作。1965年,中央决定他到山西省任副省长。已赋闲6年的黄克诚欣然接受并即刻报到。到太原稍事安顿后,就前后两次深入基层,走了洪洞、安泽等20多个县市的许多公社、大队,了解农业生产和农村情况,深入农民家中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不少村子地处山区,车开不进去,64岁的黄克诚就拄根棍子同工作人员一起步行,一下去就是一个多月。
至1966年2月,山西已有七八个月没有下一场像样的雨雪,持续的干旱严重影响春耕播种。过了春节,黄克诚又立即从太原出发到旱情严重的高平县指导抗旱。他的足迹踏遍23个公社、400多个生产大队,同当地干部和社员一道,找水源、打土井、搞备耕。经过两个多月奋战,到5月间,抗旱斗争取得很大成绩,打出了一批水井并修建水利配套工程,降伏了旱魔。时任晋中地委书记的王修德40多年后回忆说:“黄老在山西一年多,大部分时间在县以下跑,我们到太原开会很少看到他。我到省委工作后,听到许多人对他的议论。他那么大年龄,资格那么老,被打成反党集团成员,受了那么长时间的委屈,降职使用,仍斗志不减,作风不变,我们这些省地领导干部谈起他来,无不表示敬佩。他是我们领导干部的好榜样啊!”王修德的这段话,编写组在采访一些老同志时,可说是异口同声。这就是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作者系《黄克诚传》编委会主任、编写组组长,国防大学原副政治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