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纵览》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峥嵘岁月
六安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大别山北麓、安徽西部,俗称皖西。六安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安徽革命运动最重要的中心区域;是大别山革命斗争的重要策源地,也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六安地区马列主义传播早,党团组织建立早,党团骨干培养多,从党的成立到抗日战争前期,六安籍党员长期占全省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
1920年初,六安出现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中国革命小组”; 1923年冬,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成立,直属中共中央领导。在1924年底以前加入中共的40多名安徽早期党员中,六安籍的就有30多人。1927年7月中旬成立的中共寿县临时委员会,是安徽最早的县委。到1928年底,全省党员1323人,其中六安、寿县、霍山、霍邱4县就有767人;1928年9月中共《安徽干部一览表》中有干部87人,其中51人是六安籍(均不含商南地区的党员干部)。
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鄂豫皖边区的三大起义、创建的三支红军中,六安境内就发生了两大起义、创建了两支红军;这里是红色经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地,是红军史上最辉煌的大捷苏家埠战役的发生地,是全国第二大苏区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建设的模范地区;六安是安徽省及大别山区抗日的指挥和活动中心,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各类建设人才的重要输出地;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场;是解放大军战略决战、解放全国的前进基地和巩固后方;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诞生,六安30年红旗不倒,30多万先烈捐躯。其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25900多人,占新中国成立前全省牺牲的在册烈士总数的44%。从六安走出的开国将军108位,占全省130位开国将军的83%,占全国1614位开国将帅的6.7%;在全国十大将军县中,就有金寨和原六安两县。六安市所辖各县区均为革命老区,其中金寨、六安(包括金安、裕安)、霍山、霍邱4县为苏区县。
安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
1922年春,寿县青年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此寿县出现“二三同志”的党小组。同年,茅延祯在北京、毕仲翰在上海分别加入中共;1923年11月,在上海大学的薛卓汉、徐梦秋、王逸常被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批准入党;不久,朱松年、徐德据、方曙霞、胡萍舟、陶淮等也在上海大学入党。
1923年冬,曹蕴真、薛卓汉、徐梦秋等人根据上海大学党组织的指示,回家乡寿县发展党员,成立了安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特支成员多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工人、农民和学生工作,发展党员。1924年9月,小甸集特支成员薛卓汉、陈允常、方运炽等人到寿县瓦埠小学教书,同月成立中共瓦埠小学支部,直属中共中央领导,下辖李山庙、小甸集、吴山庙等6个党小组,年底有党员20人,接近当时全省党员人数的一半。
鄂豫皖边区规模最大的起义:六霍起义
1927年10月,中共安徽省临委划六安、霍山、霍邱、英山、寿县为第一暴动区域,要求六安的党组织尽快发动武装暴动。1929年5月,霍山诸佛庵民团起义、六安武陟山农民暴动和南庄畈六保联络自卫团起义相继发生,拉开六霍起义的序幕。11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的以六安独山暴动、霍山西镇起义为标志的六霍起义全面爆发,到1930年4月,以六安、霍山为中心的皖西各地先后发生了数十次武装起义。
以农民武装起义为主体、民团兵变相配合的六霍起义,是鄂豫皖边区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武装起义。起义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师,在六安、霍山、霍邱、英山、潜山、舒城相毗连的地区,初步创建了东起淠河,西接商南,南抵金家铺、水吼岭,北至白塔畈、丁家集,南北200多里、东西100多里、人口40多万的皖西革命根据地。皖西成为全省土地革命运动的中心地区以及党在安徽领导武装斗争的主要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