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周南解密港澳回归》巧去“a”和“the”,解决大议程

2013年04月17日09:3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返回>>>《周南解密港澳回归——中英及中葡谈判台前幕后》,新华出版社出版,张春生、许煜编著

经过前期双方最高层的“交锋”,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已进入实质阶段:由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与驻华大使柯利达先磋商第二阶段正式谈判议程问题。周南说,要开始双方副外长级的外交谈判,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双方一开始就陷入了有关议程问题的争论。所谓“第二阶段正式谈判”即指后来双方副外长级的22 轮谈判。一个议程,谈了几个月谈不下来。中国要求先明确主权,但英方固执己见坚决不干,这样一直拖着。后来章文晋调到美国当大使,姚广接着继续谈。经过5轮、6 轮商谈双方还没解决问题,一直在议程问题上兜着圈子。

很关键的议程问题谈不拢,其他就没法进行了。这时已经到了1983 年3 月了,邓小平规定的两年谈判期限已经过去了1/4,但英方就在这个问题上一直纠缠着。英国大使柯利达开始的时候态度比较强硬,但很快就明白了,中国人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是不会让步的。英国要保持在香港的最大利益,就不能不作一些妥协。撒切尔夫人终于在柯利达等人的劝说下召开紧急会议,并致函中国总理:“如果中英两国能够就香港的行政管理安排达成协议,而这些安排既能保证香港今后的繁荣和稳定,又能为中国方面也能为英国议会和港人接受,我就准备向议会建议,使香港的主权回归中国。”

这段话虽然没有在香港交还中国的问题上作出任何承诺,但比之前的态度总算是有所变化。于是中国方面立即提出了实质性的谈判三项议程:一个是主权的移交,一个是1997 年之后的安排,一个是l997年以前的安排。但英方只同意先讨论1997 年前后的安排问题,不同意在议程中出现“交还香港”或“主权移交”一类的字样。这样一来,议程还是僵在那里,实质性会谈的日期也迟迟不能决定下来。

柯利达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有一天他专门约周南到他官邸共进午餐。周南当时是主管西欧的外交部部长助理,在幕后负责谈判的策略研究。他记得那是个夏天,大概是7 月份。饭后喝咖啡的时候,柯利达告诉周南他非常着急,议程问题到现在还谈不下来。中国是用中文写的稿子,第三项议程就是“香港主权的移交”,英文是“the transferof sovereignty”。柯利达跟周南讲,他们不能接受这样的提法。双方还没开始谈判,如果用这种表达,就等于说英方已经承认了主权必须移交,“移交不移交只能是谈判的结果而不能是谈判的开始”。因此,他建议把冠词“the”改成“a”,变成“a transfer of sovereignty”。

周南当时想,用“a”就很不确定了,变成“某主权的移交”,中文没有这个说法。他想了一下说:“在英文里,名词前面可以加冠词,也可以不要冠词,是不是既不要‘the’,也不要‘a’,就叫‘transferof sovereignty’。”反正中文表述上根本没有冠词的问题:“主权移交的问题”,没有说“这个主权的移交”和“那个主权的移交”。“transfer ofsovereignty”就是“主权移交的问题”。他问柯利达在英文语法上可不可以这样,柯利达说:“我考虑考虑。”柯利达跟助手商量了一会儿,才说英文在文法上也是可以讲得通的。周南当时来不及回去和大家商量,就说:“那好,就这样定了。”

这么一来,议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时英方的人员和中方的人员都觉得这样处理很好。西欧司的一位官员吴吉平后来到美国留学,他写了一部《香港会谈风云录》,在香港出版,也描写了这段故事。他写道:“这样的细微差别,中文里是没有的,看上去好像是文字游戏,实际上包含着中、英两方的不同立场。”他还说,周南处理此事“得心应手,灵活机动,既不牺牲原则,又绕过了不必要的障碍。周先生这方面的能力,中英两方的谈判人员都非常钦佩”。

柯利达在他那部《在华经历》(Experiences of China)中这样描写周南:“在那些天中,中方出现了一个新人物——外交部部长助理周南。他刚从纽约回来,作为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在那儿工作了10 年之久。周南是一位既精明又有教养的人,他善于随口征引中文或英文的名章佳句,很会劝人豪饮茅台酒。他已经掌握了一些西方的谈判习惯,你甚至可能在电话中得到出自他口中的权威性答案。而且,就是他加快了中英双方在1983 年初夏关于议程问题的谈判进程。我发现他活跃,喜欢挑战,有时很风趣,有时又令人感到发怵。”

之后,周南和柯利达就第二阶段谈判的议程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先谈1997 年后的安排,再谈l997 年前的安排,最后谈“关于主权移交事宜”。议程问题解决后,双方商定于7 月12 日开始正式举行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第二阶段会谈的第一轮谈判。当时谈判在北京台基厂头条3 号举行。周南说会谈的时间和地点本来是保密的,但来北京采访中英会谈的大批香港记者一早就守候在英驻华使馆门口,一看到使馆的车队开出大门,就搭乘出租车穷追不舍,为了不被甩掉还不惜出高价让司机闯红灯。会谈地点就这样被敬业的记者们发现了。

当时中方由姚广任团长,成员还有新华社香港分社第一副社长李菊生,外交部法律顾问邵天任,外交部西欧司顾问鲁平,西欧司参赞柯在铄(大使衔) 和罗家。英方由柯利达大使任团长,参加谈判的还有香港政府政治顾问麦若彬,英国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欧威廉,二等秘书毕瑞博、史棠穆,翻译是香港英国政府即时传译主任郑仰平。英国驻香港总督尤德作为英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会谈。

会谈大致每月举行一轮,每轮会谈时间两天。第二阶段会谈的第1 - 7 轮谈判,主要是姚广在台前。周南说那时候他还在台后,主要参与谈判策略研究以及同柯利达进行私下的接触和磋商。每次会谈结束,他们都会开个小会,总结和研究下次会议的开法。开始的时候,正式会谈还在东交民巷台基厂奥匈帝国的旧使馆举行。后来从第8 轮周南接替姚广任谈判代表团团长开始,在那儿开过几次会后,谈判地点就改在钓鱼台2 号楼了。后来澳门问题的谈判也在那里。

(责编:王新玲、孙琳)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