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史研究机构的建立
1984年根据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的意见,经区委研究同意建立中共东郊区委党史办公室,为区委办公室的内设临时机构,由区委办公室副主任闫清涛负责,任治中负责具体工作。
1985年区委党史办公室临时抽调两名干部,参与原“天津县党史”的征集、调研工作。1986年开始转入重点征集、调研东郊区党史资料。
1987年9月4日,东郊区编制委员会根据天津市编制委员会(1987)142号《关于区县委党史资料征集机构纳入机构序列的通知》的精神,建立“中共天津市东郊区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规格为正处级,下设办公室为正科级。
1997年1月,根据区委区政府《天津市东郊区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改为“中共天津市东丽区党史研究室”。
2006年6月,经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建立内设科室“党史征集研究宣传教育科”,机构规格相当科级。
区委党史研究机构建立后,即确定了主要职责:征集编辑中共东丽区党的历史;研究东丽区重要历史时期的重点课题,撰写专题研究材料;挖掘、搜集、整理与东丽区党建有关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史料,丰富党建史料资源;与市区县党史部门共同协作,完成各区县党史资料的分割和整理,加强与外省市的联系,做好外省市与东丽区党史关联史料的搜集工作;调查走访曾在东丽地区工作过的老同志,搜集其收藏的历史资料,抓好口述史资料的抢救工作,动员组织离退休老同志撰写有价值的回忆文章;积极开展党史宣传活动,运用党的历史经验、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广泛地进行党史和革命史的宣传教育;配合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党史和革命史为训练干部和教育青年服务,为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区委党史研究机构建立27年来,研究成果丰硕。2006年9月,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授予“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艰辛工作扎实有效地编辑党史
根据中共天津市党史委的部署,东丽区自1987年9月即正式着手组织编辑中共东丽区党史资料。由于区委的高度重视,主管副书记亲自抓,组织部长具体指导,多次听取汇报,给予指示,并责成区委党史研究室全力按照市委党史研究室的要求,保证质量地完成各项编辑任务。历届区委党史研究室负责同志精心组织编辑人员,共同确定主题,拟定编辑提纲,多方查阅资料,各有关单位鼎力协助。区政府还逐年拨出专款,保证编辑工作的正当费用,保证了各项编辑任务的完成。
占有、积累资料是写好党史的重要基础。东丽地区自1924年开始有党的活动至2011年,时间跨度为87年,其中1924年至1952年的28年间,区档案馆无只字历史资料,这是编辑党史的最大困难,搜集资料已成为一项艰辛的工作任务。室领导带领工作人员,自1984年至1992年,历经八年勇挑重担,克服重重困难,走访了北京、河北、山西、湖北、内蒙、吉林、辽宁、黑龙江等9个省13个市47个县区,查阅历史档案资料13950卷,召开党史座谈会65次,走访老干部、当事人和知情人300余人。共征集历史原件103件,获得历史照片5张,写出完整的访问材料93篇,保留老同志的谈话录音带35盘等,获得了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当时无机动车辆,为节约开支,外埠出差不乘飞机,不坐卧铺,到乡村靠租借自行车或人力自行车驮行。为节省时间,徒步爬越山头走捷径,绝不绕道行走乡间山路。解放前东丽地区是敌占区、解放区、游击区交织一起的特殊区域,解放后几经区划变更,至1988年拥有110多个行政村。为获得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资料,工作人员靠自行车走遍了全区各乡村,平均每天骑车50公里以上,饿了自带干粮或由村派饭用餐。对党主要活动的处所或曾发生过重大事件的村庄,都反复走访十多次,直至取得较完整的资料而止。编辑人员在艰辛的条件年,靠对党史调研工作的忠诚,靠顽强不息的毅力,终于按市委党史委的要求如期完成了民主革命时期《金钟河畔的烽火》(1927—1949)、《天津县革命史》(1945—1946)及《天津县党史大事记》(1948.12—1953.5)、《中共天津市东郊区组织史资料(1927—1987)》第一集的编辑出版、内部赠阅工作。这期间,区委党史研究室在实践中已初步摸索出编辑党史的初步经验,即“三个坚持、三个结合”: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坚持以人物带史实,注意找人物与查证史实结合;坚持以专题带史料,做到专题与搜集史实结合。
1953年至2002年,区委党史研究室完成了《中共天津市东丽区历史大事记》第一集(1949—1978)的资料采集、补充、汇总和部分资料的编辑初稿工作。完成了东丽地区《镇压反革命运动》、《肃反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土改补课运动》的四篇专题党史资料。配合市委党史委征集了《中国农村的变革》、《天津革命老区》、《革命遗址指南》部分资料。
2003年开始,区委党史研究室按市委党史研究室的统一部署,加快着手编辑中共天津历史资料丛书《奋斗历程·东丽区卷》(1949—1956)的工作。室领导和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编辑《奋斗历程·东丽区卷》,是个系统的党史编辑工程,它无论对于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来说,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学习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党史,可以以史为鉴,通过总结党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提高今天决策的科学性;深化人们对今天东丽和历史上东丽的认识;使人们从历史中学习到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人们从党的光辉历史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为此,编辑人员颇感责任重大又艰巨。历经八年,在区委领导下和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具体指导下,在广泛征集、系统整理、深入研究与认真核实的基础上,完成了《奋斗历程·东丽区卷》第一、二、三卷(1949—1978)的编辑任务。在编辑过程中,工作人员坚持真实再现历史。如有些资料笼统地阐述东丽地区在解放初期也开展了“四十天运动”。经编辑人员多方查证,反复核实,东丽地区没有开展“四十天运动”。东丽地区作为“宁津稻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是按中共天津地委专题文件政策,开展了稻田区的特定政策进行土改,同时还采取了“梅花式”土改的工作方法。这样在土改问题上,还历史原貌,真实再现了东丽地区的土改历史。
编辑人员艰辛地工作,获得了准确的数据。解放前的东丽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国民党政策控制的重点地域。区内反动组织及敌伪警宪人员众多。解放初期在整治社会秩序中,摧毁反动组织,废除保甲制度,肃清反动武装,打击匪患的斗争,成为重点。为获得对反动党、团、政、军、宪、特等人员的清查的登记状况,编辑人员查阅了天津市公安局、天津县公安局、宁河县公安局有关历史档案,逐村庄的查阅当时清查和登记资料,逐人按其反动身份分类分项列表汇总,经一个月的工作,最终获得了当时被清查登记敌伪人员2980名,其中处决69名,在押99名,被管制151名的准确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