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安纳斯托·美查与《申报》的创办

王仕琪
2013年06月06日10:1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申报》的创办者英商安纳斯托·美查,1860年到沪,最初从事进出口贸易。后来采纳其买办陈莘庚的建议,于1872年4月30日与另外两个朋友一起筹资创办了《申报》。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日方企图控制该报,《申报》拒绝其新闻检查,于1937年12月14日宣布停刊。1938年10月10日,《申报》借美商之名在上海租界复刊。1941年12月8日,日军开进上海公共租界,申报再次停刊。

1945年11月22日《申报》复刊,但完全被国民党CC系控制。1949年5月25日,解放军接管上海苏州河南岸市区,5月28日,中共华东局兼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申报馆原址上出版第一期。

安纳斯托·美查是英国人,同治初年和他的哥哥来到上海,从事茶叶与布匹生意。约在1862年,他开办了江苏药水厂。不久后,药水生意萧条,他决定改换行业。这时,经人介绍,他注意到《上海新报》作为新式报纸,独家经营,销路较好,利润也比较丰厚。于是他与朋友伍特华、蒋莱亚、麦基洛商量,决定办报。就这样,3人各出资白银400两,在汉口路西设立了报馆,由美查担负报馆全责。1872年4月30日,《申报》正式创刊。先定名为《申江新报》,习惯称为《申报》,后径直改为《申报》。

美查创办的这份报纸以赢利为目的,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商业性报纸,始终面对市场,同当时很多报纸开展了竞争。除改进内容以吸引读者、增加订户外,主要采取市场手段来击败对方。如《上海新报》当时每张销售30文,《申报》则不惜亏本,降价到每张只售8文。《上海新报》就只得忍痛同样降价,终因成本高于《申报》,亏损过大,难于坚持,不得不宣告竞争失败。《申报》经过17年发展,到1889年《申报》改组为美查有限公司时累积资本已达30万两,是筹办时的187.5倍。《申报》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销售数量最多的新闻纸。

美查主持《申报》,按照市场原则操作,完全依据读者需要,适销对路,扩大发行,他没有接受政府津贴,也不接受任何集团支持。这是一种近代自由办报精神的体现,更是对西方新闻自由理论的实践。这是一种新式的报纸,它着重强调报纸的首要职能是传事,即传播新闻。美查认为中国“邸报之作成于上,新报之作成于下”;作为新报宜强调报纸的民间色彩,要面向下,即农工商贾,不能仅仅只面向上,即只传朝廷之事,而要传闾里之琐屑,关心现实的世俗人生,广传新闻。正因《申报》坚持这种新闻本位的职业精神,在办报上,把及时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在报道内容上,除抄录京报的谕旨、奏折、宫门抄之外,开始在报纸上刊载社会新闻,有谈狐说鬼之作,亦有对当时案件如“杨月楼案”、“杨乃武案”的报道,既为酒后谈资,又能增长见识,能根据受众的接受心理及时报道热点新闻。如当时文人学士看重科举,殿试发榜时翘首京城,在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开通以后,每逢殿试结果在京城一公布,《申报》的采访员就会快马加鞭赶至天津,将消息发往上海,使上海为之轰动。

在报道新闻的观念上,《申报》作为一份商业报纸,尽量采取不偏不倚、客观中立的立场。如在中法战争中,当时上海各报为迎合读者情绪,大多讳败为胜。为了及时客观地报道新闻,满足读者快速、真实了解战事的需求,《申报》主办人美查聘用了一个俄国人担任采访员前往越南前线,这是我国第一次派往外国的军事记者,这名俄国人从西贡用电报发往香港,再由厦门转上海,在《申报》上刊登消息。由于报道了失败的真实消息,开始时,人们对《申报》进行猛烈攻击,认为这一报纸是站在法国人的立场上,一时成为众矢之的。但事后败讯得到了证实,《申报》的声誉转隆。特别是在1873年,轰动一时的“杨乃武案”发生,历时近4年之久,上海人无不关注。案情复杂,各报的采访阻力重重。当时“余杭县令以为案无可疑……官场诸人亦以为铁案如山,无可平反”。浙江省的官场也对前来采访的《申报》访员进行阻止,并对报纸百般刁难。《申报》排除干扰,顶住压力,不仅派访员深入余杭、杭州等地采访,了解情况,而且在该案移送刑部后,还派专人到北京进行现场采访,不断将案件真相向社会披露。应该说,《申报》以真实报道此案为新闻目的,但反过来,对此案的跟踪报道却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在近代报业中第一次有力地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美查的这种公正中立的办报观念,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报界巨子史量才。1912年秋天,在社会急剧转型之际,32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以12万元从席子佩手里买下了已有40年历史的《申报》,从此踏上办报之路,开创了一生的事业。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在百年报业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异彩。黄远生、邵飘萍、戈公振、俞颂华等著名记者、编辑都先后在《申报》工作过。从1912年的发行7000份,5年后(1917年)达到两万份,此后稳步上升,1920年是3万份,1925年突破10万份,1926年突破14万份,1932年超过15万份,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

1920年,史量才在接待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世界报界大会会长威廉博士和美国新闻家、万国报界联合会新闻调查委员会委员长格拉士一行的招待会上说,“虽七年来政潮澎湃”,《申报》的宗旨从未改变,“报馆应有独立之精神”与本报宗旨正好符合。他郑重表示自己“誓守此志,办报一年,即实行此志一年也”。《申报》的宗旨明确宣告“无党无偏、言论自由、为民喉舌”。“独立之精神”、“无偏无党”、“服务社会”是他办报思想的核心。他生前把世界幸福寄托在完全独立的报纸上,包括经济上的独立,不接受任何政治势力、军阀的津贴,政治上的自主,不听命于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不受官方或军阀操纵。“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是史量才掷地有声的誓言。他认为“报纸是民众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史量才办《申报》22年,始终贯穿着他对报纸独立品格的追求,并以他的办报思想和报业实践,丰富和提升了中国新闻史。

1927年4月13日,《申报》详细报道了“四一二”惨案的真相,为历史留下了可信的实录。国民党政权在血泊中浮起,试图保持独立发言地位的报纸面临着新的更为严峻的考验,新闻自由首先遭遇了国民党的检查,从此“开天窗”抗议成了家常便饭。仅1930年2月至10月,《申报》就开了9次天窗。在那样的年头,《申报》却成为望平街(上海“新闻一条街”)上唯一拒绝国民党官方派员进驻的报纸。史量才的理由是《申报》从未接受政府分文津贴,没有接受派员的必要。蒋介石曾约他进行了一次威胁性的谈话,蒋介石说:“把我搞火了,我手下有一百万兵。”史量才冷冷地回答说:“我手下有一百万读者。”1934年11月13日,国民党军统特务将史量才暗杀于从杭州回到上海的路上。史量才被杀后,中国不少民营报纸继承了他的办报宗旨,如《大公报》同样以“不党、不私、不盲、不卖”为精神,创下了同《申报》相当的业绩。这种精神与美查的自由办报精神一脉相承。自美查创办《申报》以后,该报经历了清末、民国至1949年上海解放,从其所有者来看,经历了美查时期、席子佩时期、史量才时期及后史量才时期,这种精神一直存在,使得该报成为新中国成立前近现代报纸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报纸,记载了我国近一个世纪的朝代更迭和风云变幻。

1949年5月27日,《申报》在出至2559号后停刊,28日在报馆原址上,上海市委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开始出版发行。

(责编:常雪梅、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