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传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刘志丹,陕甘红军和根据地主要创建人之一。
谢子长,陕甘红军和根据地主要创建人之一。
习仲勋,两当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1934年11月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核心提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造性运用实践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先后以陕甘边界的正宁寺村塬、耀县(今耀州)照金、华池南梁为中心区域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了西北第一支正规番号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最终建立了以刘志丹为主席的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以习仲勋为主席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与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陕甘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红色根据地,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三色”创军斗争和红军陕甘游击队的成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陕西省委根据党的“八七”决议精神,先后组织发动了清涧、渭华、旬邑等武装起义,这些起义相继失败后,共产党人在血的教训中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极端重要性。1929年4月,陕北特委在榆林红石峡召开会议,决定通过“白色”、“灰色”、“红色”三种方式,创建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
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兵运工作的指示,陕西省委先后派刘志丹、谢子长等一批共产党员打入陕、甘、宁军阀部队,采用“白色”兵运方式积蓄力量,创建革命武装。1930年10月,刘志丹巧袭合水太白镇,消灭国民党陇东民团军谭世麟部第24营,初建南梁游击队,揭开了陕甘边武装斗争的序幕。后按照陕西省委“借水养鱼”的指示,刘志丹又多次打入国民党陕、甘部队,却在邠县(今彬县)、宁县早胜镇等地数次遇险,兵运斗争屡次受挫。
1931年9月,刘志丹等来到南梁,集合当地3支农民武装,采取“灰色”改造方式在合水倒水湾重建南梁游击队。后在二将川歼敌张廷芝部1个连,击溃合水民团,到南梁、东华池一带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抗粮抗捐斗争。
10月下旬,南梁游击队与杨仲远、阎红彦等率领的陕北游击支队在合水林锦庙(今属华池)会师,革命武装发展到700多人。根据陕西省委指示,1932年1月初,会师部队在正宁北柴桥子村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总指挥谢子长,副总指挥刘志丹。
1932年2月12日,西北反帝同盟军在正宁锦章村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下辖2个大队,1个骑兵队,1个警卫队。谢子长任总指挥,李杰夫任政委。陕甘游击队的成立,第一次在西北地区公开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
二、寺村塬游击根据地的创建与红二十六军成立
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后,先后转战旬邑、耀县、同官(今印台、王益)、宜君、中部(今黄陵)等地,3月中旬回师陇东,以正宁寺村塬为活动中心开辟根据地。
1932年3月19日,陕甘游击队首次攻打正宁县城山河镇未克,退到西坡。20日,部队开到寺村塬,建立赤卫军总指挥部。3月下旬,陕甘游击队在寺村塬新庄子召开了有72个村镇五六百农民代表参加的大会,选举产生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亦称正宁寺村塬革命委员会)领导成员,李杰夫兼任主席。陕甘边第一个红色政权由此诞生。
4月中旬,陕甘游击队南下奇袭旬邑县城,取得了首次攻克国民党县城的胜利。4月下旬,“左”倾错误执行者、陕西省委书记杜衡来到陕甘游击队旬邑驻地,撤销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及谢子长总指挥的职务,将部队改编为第3、第5两个支队,刘志丹、阎红彦分别担任支队长。5月10日,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恢复,刘志丹任总指挥。随后,陕甘游击队转战于鄜县(今富县)、洛川、中部、宜君等地,经9次苦战,至5月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部队发展到1500人。
正当寺村塬游击根据地初建之际,杜衡却命令部队东进陕西韩城等平原地区创建根据地,致使部队遭敌重兵围攻损失严重,只得翻越子午岭再回陇东。6月下旬,陕甘游击队队委会先后在宁县麻子掌和梁掌堡召开会议,决定依托桥山山脉开展游击战争。会议推选阎红彦接替刘志丹任陕甘游击队总指挥,并将部队改编为2个步兵大队和1个骑兵大队。会后李杰夫回省委汇报工作。
在此前后,陕西省委领导打入国民党军队里的秘密中共组织,先后发动了10余次武装起义,其中主要有:习仲勋、刘林圃于1932年4月组织发动甘肃第一次打出红旗的武装起义——两当起义,建立了陕甘游击队第5支队;谢子长、焦维炽于1932年5月、7月组织发动两次靖远起义,建立了陕甘游击队第4,第1、2、3支队;高鹏飞、杨林等于1932年7月成功组织发动西华池起义并顺利到达寺村塬根据地。
7月中旬,陕甘游击队开赴正宁湫头、南邑一带休整,并将西华池起义到达部队改编为第3大队,部队扩大到500余人。23日,陕西省委派李艮担任游击队政委。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李艮先是延误战机,后又死守硬拼,结果部队3战皆败,伤亡严重,突围撤至旬邑马栏时,只剩200余人,寺村塬游击根据地由此丧失。8月30日,陕西省委决定由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9月中旬,谢子长率部奔袭保安(今志丹)县城失利。10月,陕甘游击队退入子午岭山区,因冬季到来给养困难,遂兵分4路到合水、南梁、三原、耀县等地分散活动。
1932年8月25日,陕西省委根据党中央指示,决定创建红26军。12月上旬,陕甘游击队各部在合水黑木塬汇合。12月24日,陕甘游击队在宜君转角镇(今属旬邑)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第2团,杜衡任红26军政委兼红2团政委,王世泰任团长,刘志丹任政治处处长。下辖骑兵连、步兵连和少年先锋队、政治保卫队,共200余人。红26军第2团的诞生,标志着西北地区第一支正规番号红军的建立,陕甘边军事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红二团南下受挫
红26军成立后,根据陕西省委指示,在陕甘边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
1933年3月8日,陕甘边区特委在照金兔儿梁成立,金理科任特委书记,习仲勋任特委军委书记。3月中旬,陕甘边区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李妙斋任总指挥,习仲勋任政委,统一领导照金地区各地方游击队和赤卫军。4月初,陕甘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照金召开,选举产生了边区新的革命委员会,周冬至当选为主席,习仲勋为副主席。
4月下旬,国民党调集4个正规团及6个县民团兵力,分4路“围剿”照金。陕甘边区特委、革委会、游击队总指挥部及红26军内外线配合作战,于6月中旬取得了反“围剿”斗争阶段性胜利。此时,杜衡从省委返回红26军,于6月17日在照金北梁召开边区党、政、军领导人联席会议,杜不顾刘志丹等领导人反对,强令红26军放弃照金,南下渭华平原地区建立根据地。部队南下途中,杜衡又借口向省委汇报离开部队,后在西安被捕叛变。红26军第2团渡过渭河后陷入敌军重围,终败终南山,党在陕甘边地区千辛万苦创建起来的这支正规红军武装,被杜衡的“左”倾错误所断送。
在红军主力南下,敌军“围剿”照金根据地的危难时刻,7月21日,驻防耀县的陕军骑兵团团长王泰吉率部起义,起义部队遭敌重兵围攻受挫后,王泰吉遂率余部100余人退入照金,被改编为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大队。在此前后,耀县第3支队和由渭北游击第1大队改编的红26军第4团也进入照金。
8月14日,陕甘边区特委在照金陈家坡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决定成立陕甘边区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由王泰吉任总指挥。10月前后,刘志丹等20余人从终南山脱险辗转归来,刘志丹被任命为临时总指挥部参谋长。
10月中旬,敌急调4个正规团和6个县民团共6000余人,再次发起对照金根据地的“围剿”。16日薛家寨陷落。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周冬至等干部、战士和群众被敌杀害。
四、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与一、二次反“围剿”斗争胜利
1933年10月18日,刘志丹率陕甘边红军主力北上陇东深夜攻克合水县城。19日,在宁县盘克塬与退出照金根据地的陕甘边区特委后方机关及游击队会合后,先后在庆阳(今庆城)三十里铺、城壕川、毛家沟门三战三捷,歼敌250余人,粉碎敌人“追剿”。
11月3日至5日,陕甘边党政军领导人在合水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撤销陕甘边区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恢复红26军,新组建第42师;建立三路游击区及游击总指挥部,第一路游击区以安定为中心,第二路游击区以南梁为中心,第三路游击区以照金为中心,三路游击区又共同以南梁为中心,红26军居中策应,并沿桥山子午岭山脉向南北发展,建立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包家寨会议成为陕甘边武装斗争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11月8日,红26军在合水莲花寺重建,新成立第42师。王泰吉任师长,刘志丹任参谋长。下辖第3团、骑兵团,共500余人,战马200余匹。不久王泰吉离任,刘志丹接任师长。红26军42师成立后,兵分东、西两路出击扫荡南梁地区反动地主武装,为建立根据地扫清了障碍。至1934年2月,第二、第三路游击总指挥部相继成立。
1934年2月25日,陕甘边区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小河沟四合台村召开,选举成立了习仲勋任主席的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5月28日陕甘边区特委重新恢复,同时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主席。7月,陕甘边区特委做出《七月决议》,对根据地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红军建设、土地革命、群众工作、游击战争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新任务,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11月1日至7日,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荔园堡召开,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习仲勋当选为主席,下设土地、劳动、财政、粮食、肃反、工农监察、文化、妇女等委员会。同时,还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和赤卫军总指挥部,刘志丹任军委主席,朱志清任赤卫军总指挥。会议还通过了关于政治、军事、土地、财政、粮食等一系列文件法令。
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形成之际,1934年2月,国民党调集8个团的正规军及各地方民团,总兵力达1万余人,对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刘志丹等决定率红42师出击外线寻机歼敌,地方游击队、赤卫军坚守内线,牵制敌人。至5月底,陕甘边主力红军经过大小30多次战斗,歼敌3000余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1934年冬,红26军42师第1团、第2团以及西北抗日义勇军相继建立。到1935年初,陕甘边根据地区域东至宜川、西到定边、南接耀县、北迄靖边,纵横数百里。以南梁为中心,在陕西保安、安塞、甘泉、鄜县、宜川、中部、宜君、旬邑、淳化、耀县和甘肃庆阳、合水、宁县、正宁等县的部分农村建立了工农政权。
1935年2月初,国民党调集陕、甘、宁、晋、豫5省军阀部队20多个团共4万余人,对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同时发动了第二次“围剿”。2月5日,陕甘边区特委和陕北特委在安定周家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由刘志丹任军委主席(一说谢子长),统一指挥两块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就在反“围剿”斗争即将开始之际,陕甘红军和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谢子长,因在此前的清涧河口镇战斗中负伤后恶化,于2月21日在安定灯盏湾不幸牺牲。
2月18日,刘志丹起草并发布西北军委反“围剿”动员令和作战命令。5月1日,红26军42师第3团、西北抗日义勇军与红27军84师在安定白庙岔村会师,组成西北红军主力兵团。同时,西北军委前敌总指挥部成立,刘志丹兼任总指挥。经过5个多月的反“围剿”斗争,歼敌正规军5000余人,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等6座县城,打通了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联系,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陕甘红军发展到5000余人,游击队扩大到4000余人,根据地发展到有30余县的广大红色区域,陕甘根据地由此形成。
五、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及革命大本营的形成
1935年7月,蒋介石再次调集总兵力达15万人的国民党军,对陕甘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刘志丹指挥西北红军主力兵团先后取得了三皇峁、老君殿、高家塌、慕家塬、定仙、横山战斗的胜利。
9月16日,西北红军主力兵团与长征到达延川永坪镇的红25军会师,17日组建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红25、26、27军依次改编为75、78、81师,全军团共7000余人。红15军团成立后,在刘志丹、徐海东指挥下,先后取得了劳山、榆林桥战斗的胜利。然而南线东北军又重新组织6个师的兵力发起进攻,陕甘根据地敌情依然严峻。恰在此时,党中央和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于10月19日到达陕甘根据地吴起镇。11月20日至24日,红一方面军第1、第15军团发起直罗镇战役,全歼灭东北军1个师又1个团。11月30日,毛泽东在两军团营以上干部会上指出:“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随后,红一方面主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36年2月中旬至5月初进行了东征。1936年4月14日,陕甘红军和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刘志丹在山西中阳三交镇战斗中不幸牺牲。5月,红一方面军组成西方野战军进行西征,陕甘根据地扩展为陕甘宁根据地。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静宁地区胜利会师后抵达陕甘宁根据地。
“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随后八路军主力从陕甘宁根据地出发奔赴抗日前线。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以红26军战斗历程为主线的陕甘边根据地创建发展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在如火如荼的斗争岁月中,陕甘边党政军民用鲜血和生命培育和铸就了伟大的“南梁精神”,彪炳史册,光耀千秋。(李俊杰、许瑞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