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玄(1895.1.20~1968.7.23),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生物学家、翻译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曾用名周焯、周无,号朗宣。周太玄是“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人之一,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当选为“少年中国学会巴黎分社”书记,与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赵世炎接触很多。
最近,笔者在国家档案馆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查阅到了建国初期政务院总理办公室的日志记录,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50年5月14日,晴,下午5时,恩来同志约见民主人士周太玄先生。”这个记载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并开始着手查阅有关周太玄先生的资料。
周太玄先生在入小学前,作为幼儿启蒙,就已开始学习中国古代的诗词和典籍,他8岁入峨嵋小学,1909年考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辛亥后该校并入府中学堂,即现在的石室中学,与郭沫若(鼎堂)为丙班同学。周太玄于1911年在石室中学毕业。此时,四川的有志青年为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纷纷奔赴北京、上海求学。在这个背景下,他考入了上海中国公学政治经济专业。
1918年6月30日在北京召开了“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人会议。在最初的发起人之中,就有李大钊、王光祈、周太玄等7人。会议决定王光祈任书记,李大钊任编辑,周太玄任文牍,后来毛泽东、张闻天、邓中夏、恽代英、赵世炎等都参加了这个学会,并成为其中的活动分子。1919年2月,周太玄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8月“少年中国学会巴黎分社”成立,周太玄当选为书记。“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社团之一,它的会员遍布世界各国,尤以法国为最多。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开幕不久,周太玄就到达了巴黎。为了将巴黎和会的消息发回祖国,办起了“巴黎通讯社”,及时把巴黎会议的情况传回国内,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助推的作用。与此同时,他在巴黎补习法文,与徐特立、蔡和森、蔡畅、向警予、李维汉、李富春等是同学。1921年至1924年他在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大学学习,获得教育硕士学位,接着又进入巴黎大学研究院。在1924年至1928年,他潜心研究生物学,曾分别在法国科学院、法国动物学会、生物学会的刊物上发表了9篇研究报告,另外还有植物学报告、地质学报告及50多幅详图、100页的博士论文。以其在腔肠动物、特别是在水母的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和解决细胞研究中的染色问题上的重要突破,于1930年被授予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
周太玄在旅法期间,还经常与国内的李大钊保持着通信联系,《李大钊文集》收录了一封李致周的短信。这封短信写于1921年:
太玄吾兄:
久不通信而心常相念,想知己当不以此见怪也!兹有女高师学生林君宝权、苏君梅等赴法入里昂大学,到法时务乞为照拂一切。两君皆研究文学者,关于学问上有所质询,亦请随时赐教为幸!京中教潮已告解决,愚生方在京,不日当回川也。专此,即颂
旅安!
弟
李守常八月初二日在中共早期领导人中,除李大钊之外,周太玄先生与赵世炎的接触最多。在1960年春,周太玄先生回忆赵世炎时说:“我认识世炎同志时间比较早,是在1917年的春夏间,……从那时的初次见面,世炎给我的印象便特别深切。世焜(即世炎的三哥)纯朴,不多讲话,世炎却于热情灵动之中表现一种又诚挚又英发的气概。主要是他在和我们讲话中,更从他所讲的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的情况中,透露出他的条理和毅力。那一次我记得我们在那里几乎谈了一个下午,因为除了需要好好了解他们的情况以外,主要的是从很多方面都感到同他们,尤其是他,谈得来,谈得高兴。”在谈到旅法勤工俭学时,周继续回忆说:“世炎同志是1920年6月到法国的。他们未到以前,我们已接到北京和上海的信,知道这批勤工俭学学生有他在内,法华教育会派人到马赛,把他们接到巴黎来全都集中在华侨协社。我便是在那里与他见面。相别已经一年多了,相见格外亲热,最感到突出的是他显得非常成熟,虽然那时他还未满20岁。不但在体质气质方面是这样,而且在群众活动和组织生活方面,更显得特别是这样。当我们相见热烈地交谈不多几句的时候,已经不止一次有许多人来找他,要他做出一些事务的处理和办法的决定。可以看出他是这一集体中的最重要的组织者之一,同时更显露出他的特别积极负责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灵活头脑。在这次匆匆见面以后,第二天在华侨协社附近的一个宿舍内,四川同乡几个人约他欢聚,并要他详谈国内的情况,我们又才有较长时间的聚会。除了初步印象以外,这又才对他的一切有了更正确的,也可以说更深刻的认识。证实了我过去的印象,他实在是一个在理智、感情、体力、毅力等方面,都样样兼备而且很平衡发展的人。而特别突出的是他的组织才能,这不但表现在对事务的处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对人的关系上面。他那种一视同仁的对人的诚恳和关切,是他几乎任何人都把关系搞得很好的主要因素。”(王鹏)
|